

一、“十一五”時期,我市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實現了重大突破
“十一五”時期,我市非公有制經濟從一個不被人們認可的丑小鴨已經成長為一只美麗的白天鵝,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日益展現著她的魅力。
(一)在經濟總量上實現了新突破
“十一五”期間,我市非公有制經濟實現了市第二次黨代會提出的奮斗目標,重點培育了一批銷售收入超億元和5億元,乃至超10億元的大型非公企業,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做出巨大貢獻。2010年非公經濟增加值達到466.93億元,比2006年增加了2.5倍,占地區生產總值的50.1 %,非公有制經濟總量已占到我市經濟總量的半壁江山。
(二)在企業數量上實現了新突破
“十一五”期間,我市非公企業數量大幅增加,2010年末,我市登記注冊的非公企業總戶數累計11.34萬戶,比2006年增加了37.92%。其中,私營企業累計7638戶,個體工商戶累計10.58萬戶。
(三)在解決就業崗位上實現了新突破
我市非公企業在擴大社會就業,特別是吸納農民工和下崗失業人員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僅有效緩解了下崗失業職工和城鎮新增勞動力的就業問題,而且還吸納了大量農牧林區剩余勞動力,為我市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12%以內做出了巨大貢獻。2010年末,全市非公經濟從業人員數量為237135人,是2006年2.2倍,占地區城鎮從業總人數的42.67%。
(四)在增加稅收上實現了新的突破
我市非公經濟的快速發展拓展了稅源,增加了地方財政收入。2010年我市非公經濟實現稅收41.44億元,是2006年的2.1倍,占稅收總收入的60.51%。
(五)在結構調整上實現了新突破
全市非公有制經濟投資在原有的農畜產品加工業、房地產業、商貿流通等行業外,逐步向煤化工等各個領域拓展,特別是在第二、第三產業的投資向縱深發展,為優化我市產業結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2010年末,從事第三產業的私營企業戶數為6045戶,從事第一產業的企業為1313戶,二三產業保持快速的發展勢頭。2010年末,私營企業注冊資本(金)累計投入到第三產業39005.48萬元,占全部資本金的58.38%,投入到第二產業346655.21萬元,占全部資本金的37.41%,投入到第一產業540924.36萬元,占全部資本金的4.21%,形成了“三、二、一”的新格局,使我市產業結構日趨優化。
(六)在推動農牧業產業化進程上實現了新突破
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了農牧業產業化的進程。以伊利乳業為龍頭的奶牛生產基地,以淳江油脂為龍頭的高油大豆生產基地,以百業成酒精為龍頭的玉米生產基地,以嵩天薯業為龍頭的馬鈴薯生產基地,以貝爾湖鵝業為龍頭的大鵝養殖基地,以蒙東獺兔為龍頭的獺兔生產基地,以豐禾源為龍頭的水稻生產基地,以鴻威為龍頭的小雜糧生產基地,以哈慈制藥為龍頭的藥材生產基地,以御香苑為龍頭的肉牛肉羊生產基地等龍頭產業基地,將分散的農戶聯合成利益共同體,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生產標準陸續被龍頭企業引入到生產基地中來,不僅帶動了當地農民科學種田、牧民科學養畜的積極性,促進了我市農牧業的大發展,而且逐漸形成了農牧林品牌產品,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力。
(七)在推動國有企業改革上實現了新突破
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成為激發全市經濟活力的生力軍。在所有制結構調整中,非公有制企業通過兼并、聯合、參股、嫁接、租賃、合作等多種形式,積極參與國有、集體企業改革,使這些企業煥發了新的生機。內蒙古森工集團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的輔業改制中,186戶企業以合資、合作、出售、用資產補償職工身份后入股等方式,進行民營化和股份制改造。在非公企業的競爭推動下,一些國有企業更加自覺地改革管理體制,轉換經營機制,增強了發展活力。
“十一五”期間,我市非公企業不僅贏得了社會的尊重,而且無論是在經濟社會發展上,還是在增加社會福利、促進人民群眾提高生活水平上,甚至是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愈來愈顯現出它的重要性。
二、我市非公經濟發展形成新特點
“十一五”時期,我市非公有制經濟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已經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市非公經濟發展勢頭良好,處于歷史上最好的時期,其顯著特點如下:
1.非公有制經濟在行業的分布上,過去以傳統加工業、輕紡織業、建筑業、批發零售業為主,現在開始向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和新興服務等領域拓展。
2.非公有制經濟在結構、規模上,過去以勞動密集型企業中小企業為主,現在開始不斷涌現出一些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大企業、大集團。
3.非公有制經濟在組織形式上,從過去是以個人家族企業為主,現在出現一大批開始向多元投資的公司制發展。
4.非公有制經濟在產業區域布局上,過去以小規模、分散化經營為主,現在一些企業已經開始向行業和地域都比較集中的,以大規模、專業化經營為特征的產業公司發展。
5.非公有制經濟在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上,過去是以國內市場為主,現在一些企業已經逐步向國際化方向發展,成為對外開放的生力軍。
6.非公有制經濟在產品檔次、服務質量上,過去在產品、服務上水平普遍不是很高,現在開始出現向高水平、高檔次的知名品牌發展。
7.非公有制經濟在社會責任感上,從過去企業信譽度普遍不是很高,現在已經涌現出一大批企業信譽高、社會責任感強,而且講究社會責任的一些知名企業。
三、“十一五”期間全市非公經濟發展的經驗與體會
(一)領導重視是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前提
市委二屆黨代會將非公經濟作為科學發展的四大主體,高調提出讓非公有制企業“唱主角、坐正席、挑大梁”。制定印發《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具體實施意見》及市直部門和各旗市區非公經濟發展情況考核辦法等一系列促進非公經濟發展的政策性文件,極大促進我市非公經濟發展,增強非公有制企業的發展信心。市領導親自帶領民營企業家外出學習考察,采取有力措施不斷優化非公經濟發展環境。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組織召開座談會,引導非公有制企業強強聯合,為非公有制企業配置資源,鼓勵民營企業做大做強。領導的高度重視、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制定為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在“十一五”實現跨越性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二)通力協作是實現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目標的保證
市委、市政府把加強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協調起來。建立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工作協調機制和制度。加強部門之間配合,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經濟支持服務體系,形成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的合力。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形成有利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良好社會輿論環境。尤其是市非公經濟領導小組成立后,市委、市政府印發的《呼倫貝爾市直相關部門發展非公有制經濟考核辦法》和每年簽訂的《旗、市、區支持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責任目標》都為確保實現非公經濟發展目標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三)發揮工商聯的積極作用是非公有制企業發展壯大的基礎
市二屆工商聯不斷創新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教育培訓模式。加強對企業家的培訓引導,開展企業家進軍營活動,增強企業家紀律觀念和愛國意識;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舉辦各類非公企業培訓班,組織民營企業家赴長三角、珠三角、東北三省、日本、韓國等地進行集中學習考察10余次;每年組織召開各個層次和行業座談會20多場次,深入企業調研50余次;旗市區級工商聯也都以各種方式密切與企業的聯系,加強與相關部門溝通,加大對企業家的培訓力度。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針對性強的培訓活動,既豐富了民營企業家的精神生活,又提供了相互交流、廣交朋友、了解外界、提升素質的溝通渠道,促使民營企業家的管理理念、經營思路、發展目標、認知能力得到了一次次的大提高、大促進、大改觀。加大評選和表彰工作的力度,企業家典型示范作用得到加強。
四、“十二五”期間,我市非公經濟發展目標
“十一五”期間,我市非公經濟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是與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今后五年我市對非公經濟發展將繼續加大工作力度,制定各項扶持政策,力爭使非公經濟借助地區大發展的來勢成長壯大起來。總結“十二五”發展規劃,對非公經濟設定的主要目標如下:
(一)要使非公經濟成為我市經濟建設的重要力量
目前,我國非公經濟增加值已經占到國民生產總值的65%以上,我市非公經濟產值雖然已經達到“半壁江山”,但是仍有一定差距。“十二五”期間,我市要在做大非公經濟總量上下功夫,經過五年的發展,使非公經濟對我市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貢獻。
(二)要使非公經濟的發展速度高于我市平均水平
“十二五”期間,我市經濟發展速度要達到18%,也就是說,非公經濟的發展速度要達到18%以上。
(三)要使非公經濟成為我市城鎮就業的重要渠道
目前,我國非公企業已成為解決就業的主渠道,提供的就業崗位占全國的80%左右,在這方面比創造的產值所做的貢獻更大。而我市非公企業就業的人數占城鎮就業人數的42.67%,“十二五”期間,我市將在培育市場主體上下功夫,努力形成全民創業的良好環境,使非公經濟為“保穩定”繼續做出積極的貢獻。
(四)要扶持100家基礎較好、成長性強、就業較多的中小企業
我國發達地區經濟之所以發達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擁有實力雄厚的非公企業,而目前我市非公企業總體規模偏小,企業實力不強。“十二五”期間,我市將在培育“頂天立地”的大企業上下功夫,不僅要增強總體實力,還要力爭有1-3家非公本土企業上市。
(五)要實施品牌戰略,提高非公企業產品的市場占有率
“十二五”期間,我市要在提升非公企業競爭力上下功夫,依托優勢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創立自主商標品牌,讓我市更多的產品打入國內市場,甚至走向世界。
五、實現我市非公經濟“十二五”發展目標對策建議
(一)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堅決破除思想上的障礙
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最大的差別在于觀念上的差距,哪個地方政府的觀念轉變得快、轉變得好,思想開放,哪個地方的經濟發展就快,發展非公經濟也不例外。通過多年的發展,非公經濟在我國已經擁有了完整的法律地位、政治地位。但是在很多地區,特別是一些落后地區還缺乏應有的社會地位。我們要深刻認識到實現我市“美麗發展、科學崛起、共享繁榮、實現幸福呼倫貝爾”的發展目標,活力在非公、潛力在非公、出路在非公、希望也在非公,牢固樹立“沒有非公經濟發展,就沒有呼倫貝爾的繁榮與振興”的觀念,破除不敢、不愿與私營企業接觸的顧慮,破除輕視、抵視非公有制經濟,甚至將非公有制經濟同公有制經濟對立起來的觀念,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使其坐正席,唱主角,成為我市經濟發展的生力軍。
(二)創造良好的環境是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
對于非公有制經濟來說,沒有良好的政治、法律環境,它一步也發展不起來,特別是當國家的宏觀政治、法律環境已經明朗的時候,本地區的微觀政治、法律環境顯得更為重要。凡是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比較好的地區,必定是有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凡是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起來、發展不快的地區,發展的環境必定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因此,“十二五”期間我市要在轉變服務意識和辦事效率上下功夫,盡快形成全社會關心重視非公經濟發展的良好氛圍。
(三)培育和扶持好非公有制經濟市場主體是發展的關鍵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只能依賴于具有主觀能動積極性的市場主體,沒有市場主體的健康成長,絕不可能有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凡是非公有制經濟市場主體培育比較好的地區,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就比較健康,反之,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就舉步維艱。
“十二五”期間,我市一是要扶持本土企業發展。制定寬松的政策環境,降低新辦企業的門檻,鼓勵多種形式創業,擴大創業輔導服務,鼓勵下崗失業人員、高等院校畢業生創辦小企業,開發新崗位,特別是要積極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重點支持建立一批創業示范基地;同時通過兼并、收購、協作等方式壯大企業實力和規模。二是要引進有一定實力的外來企業。在目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情況下,許多沿海發達地區的非公企業發展受到“瓶頸”制約,開始把一些初級加工的企業轉移到其他地區,已經呈現出加速向內地和資源富集地區轉移之勢。我市要抓住這次機遇,積極引進較先進的企業,特別是低耗能、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企業,促進我市產業結構升級。三是進一步加快企業國際化步伐。目前我市一些企業已經成功開拓了俄羅斯、蒙古的市場,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但是涉及的領域非常有限。其實,在俄羅斯、蒙古等國的投資方向是很多的,例如資源領域就大有作為。我國是資源短缺的國家,而俄羅斯、蒙古等國是世界上資源比較富集的地區,在經濟危機的形勢下又陸續推出優惠政策,通過吸引國外企業來振興本國經濟,這正是我市企業“走出去”的大好時機,應加快制定和完善支持企業“走出去”的政策措施,為我市非公企業爭取潛力巨大的海外市場創造條件。隨著我市越來越多的非公企業“走出去”,不僅會開拓發展新途徑,使非公企業得到鍛煉,而且必將增強我市在自治區乃至全國對外開放中的戰略地位。通過各方面努力,力爭在“十二五”期間使我市形成“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的發展格局,使非公經濟成為我市經濟建設的重要力量。
(四)出臺相關政策措施,強化財政金融支持
我市非公企業經過多年發展,已經逐漸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然而非公企業在向縱深發展中遇到了許多的困難,融資難仍然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困擾著非公企業的發展。在“十二五”期間,我市要出臺相關政策措施,著力解決非公企業融資難問題。一是要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適宜中小企業特點的金融產品,簡化貸款審批程序,提高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比重;積極探索對銀行開展小企業貸款給予貼息支持或風險補償的有效途徑。二是拓寬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放寬條件,調整限制,允許非公企業以股票、債券等非信貸方式進行直接融資。三是加快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信用擔保機構的行業準入、風險控制和補償機制,發展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基金和再擔保機構,增強擔保機構的擔保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四是繼續推進中小企業信用制度建設。加快建立適合中小企業特點的信用信息征集與評價體系以及失信懲戒機制,完善中小企業信用信息系統和信用檔案數據庫。另外,還要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加快設立政府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從每年非公企業上繳稅金新增部分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扶持非公企業發展,逐步完善有關稅收扶持政策。
(五)培育健全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按照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要求,堅持社會化、專業化、市場化以及突出服務性的原則,重點圍繞信用擔保、投資融資、創業輔導、技術支持、信息服務、管理咨詢、市場開拓、國際合作等領域培育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鼓勵綜合服務組織和專業服務組織的發展,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大專院校、科研機構的作用。繼續支持中小企業信息網建設,不斷提高技術水平,拓展服務范圍,及時為中小企業提供政策、市場等信息服務。引導各類服務機構轉變觀念、改進服務作風,提高為中小企業服務的質量。
(六)走集團化和集群化發展道路,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做大做強
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實施品牌發展戰略,爭創名牌產品,鼓勵其加大科技創新和新產品的開發力度,推進企業集團化和產業集群化發展,增強非公有制經濟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實力。
(七)推進非公有制經濟規范化發展,引導非公企業提高自身素質
要規范非公有制企業經營管理行為;完善各種規章制度,建立安全、環保、衛生、勞動保護等責任制度,建立健全會計核算制度;建立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有利于個體工商戶、小企業發展的組織制度。要不斷提高企業經營管理者和從業人員的素質,增強其法制觀念、誠信意識和社會公德及社會責任感,強化其掌握現代科技和經營管理知識以及業務技能,抓好非公有制經濟的人才隊伍建設,在人事管理、教育培訓、職稱評定和政府獎勵方面,與公有制企業實行等同政策。
(作者單位:呼倫貝爾市發改委體改科)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