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二連浩特市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現狀
(一)非公有制經濟總量逐步擴大,個體私營經濟是發展的主要力量
2012年,全市非公有制企業達10040戶,比2010年增加2841戶,年均增長18.1%。其中,個體私營企業已達到10006戶,比2010年增加3533戶,年均增長24.3%;私營企業達到920戶數,比2010年增加227戶,年均增長15.2%。依據自治區工商局授權,在二連浩特轄區內參加2011年度網上年檢外資企業(含法人及分支機構)共有15戶,比2010年減少8戶,年均下降19.24%;農民專業合作社19戶,比2010年增加10戶,年均增長45.3%。個體私營企業成為我市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主力軍,總量占非公有制企業總數的99.7%。
(二)產業結構趨于合理,第三產業是發展的主要領域
2012年,我市從事第一、二、三產業的非公企業分別是19戶、388戶、9599戶,比2010年分別增加了10戶、92戶、2738戶,其比例為0.19:3.87:95.94。傳統服務業占絕大多數,從事批發和零售業的有7322戶、住宿與餐飲業的有939戶、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的有853戶、制造業的有355戶。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金融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也有較大增幅。
(三)非公有制經濟拓展了稅源,為地方財政收入做出了重要貢獻
隨著全市非公經濟的快速發展,非公有制企業上繳稅收逐年增加,比重不斷提升。2012年,全市非公有制經濟企業實現稅收18225萬元,比2010年增加8809萬元,年均增長39.12%,占全市稅收收入的46%。其中,實現國稅收入8359萬元,年均增長53.4%;實現地稅收入9866萬元,年均增長29.7%。
(四)非公有制經濟向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等領域拓展,成為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重要組成部門
隨著國家放寬非公有制經濟市場的準入門檻,非公有制資本開始進入供熱、燃氣、基礎設施等領域。2012年,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4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61.5%,比2010年投資增加11億,年均增長35.87%。其中,投資在50萬元以上項目17項,1000萬元以上項目52項,1億元以上項目5項。非公有經濟投資增長的加快,改變了投資結構,從過去主要靠政府和銀行投資的格局逐步轉變為全社會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資結構,使民營資本投入成為全社會固定資源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對外開放成效顯著,非公有制經濟已經成為我市擴大對外開放的主力軍
我市大力推進國內(區外)招商引資力度,引進非公有制企業投資項目,占全市引進項目總數的2/3以上。2012年,非公有制經濟引進國內資金到位額達19.4億元,占引進國內資金總額的70.8%。如龍銘公司投資5億元的機車車輛修護項目和200萬噸鐵精粉選礦項目,中遠亨峰控股有限公司投資1.3億元的奇石文化產業園項目等。外來投資項目的增長,投資資本的擴大,為我市經濟的發展注入旺盛的生機和強大的活力。向北開放戰略成效顯著。一大批非公有制企業積極響應“走出去”戰略,參與蒙俄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相繼有22家企業在蒙俄取得18處礦產品、木材等資源開采權,11家進入開采回運期。其中對蒙礦能領域投資企業有9家,這些企業在蒙古國解決了1500余名蒙古國公民就業,累計上繳蒙古國政府各項利稅達11054萬美元以上,向蒙古國各項公益事業累計捐贈超過340萬美元以上。
二、制約我市非公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
(一)對外依存度較高,易受國際環境影響
我市作為口岸城市,企業主要以外向型企業為主,企業所需的原料均由內地供應,市場則以蒙古國為主。口岸貿易易受國際環境影響,如果蒙古國購買力下降,將嚴重影響企業的正常運營。
(二)產業層次低,市場競爭力差
我市民營企業還處于資本積累和發展的初級階段,中小企業居多,設備科技含量低,技術改造相對滯后,導致企業發展后勁不足。產業層次不高,大多從事傳統的批零貿易業、餐飲業和交通運輸業等傳統服務行業,為大產業、基地的配套服務能力不強。
(三)非公有制企業管理落后,人才短缺的問題比較突出
我市非公有制企業多是家庭式企業,管理體制主要表現為“家族”和“親緣化”特征,管理粗放、落后,缺乏約束機制,決策隨意化,現代經營意識不強。企業普遍沒有建立科學、規范的人才引進、留用和培養機制。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企業能力不足,制約了非公制企業的做大做強。
(四)融資渠道不暢,企業資金短缺
企業資金短缺,融資難,一直是制約非公有制企業發展的“瓶頸”,限制著非公有制企業的發展、壯大。由于民營企業規模小,抗御風險的能力低,銀行對其信貸資產保全驗證、防范風險難以落實,導致民營企業進入直接融資或間接融資市場困難較大,致使相當部分企業置身利率高、風險大的民間金融市場,影響了發展。
(五)宏觀服務和指導滯后
目前我市還沒有建立統一協調的非公有制經濟管理體制,統計指標體系和形勢分析監測制度也不健全,難以進行宏觀判斷和決策,政府對非公有制經濟的宏觀服務和指導滯后。
三、促進我市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是促進二連浩特市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關鍵,并直接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需要通過各方面的體制、機制創新,對非公有制經濟的制度供給和有效服務,形成良性的制度、服務互補,為其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今后應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進一步優化環境,為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提供條件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主動為民營企業搞好服務,加強對民營經濟的宏觀指導。進一步清理有關政策,在財政支持、稅收優惠、技改立項、發行股票債券等方面,對民營企業給予扶持幫助。努力拓寬融資渠道,改善金融服務,探索建立以政府財力為引導,以擔保機構為主體,以商業銀行網絡為基礎的信用擔保體系。按照組織網絡化、功能社會化、服務產業化、運作市場化的要求,積極培育中介服務市場,形成完善的中介服務體系。
(二)拓寬非公有制企業融資渠道
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需要標本兼治,主要出路和措施在于提升市場經濟體制下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市場經濟的競爭實力、轉換銀行經營機制、優化投資環境等。積極引進地方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壯大二連浩特市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實力,增強對非公有制企業的貸款能力。鼓勵商業銀行創新金融產品,大力發展貿易融資等各類信貸業務,鼓勵具備條件的非公有制企業進入資本市場,通過發行企業債券和股票,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專門的非公經濟中小企業信用評分系統,較好地解決金融機構與非公經濟中小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對企業實行較好的監控。
(三)制定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總體規劃
我市作為口岸城市,主導產業以國際貿易和物流、外向型加工制造、跨境文化旅游等為主,經營主體絕大部分為非公有制企業。為了促進我市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必須從總量與結構、機制與體制、資金與項目、政策與環境等方面進行總體規劃,協調好政府引導與市場調節的關系,形成有利于非公有制企業發展的軟硬環境。
(四)加強非公有制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的力度,提高企業用人水平
1.加強非公有制企業家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工商聯和行業協會的作用,通過適當的培訓提高非公有制企業決策者的水平。要大力創造條件,組織非公有制企業家參加有關企業經營管理、外貿、法律等知識講座或培訓班,組織企業家外出參觀考察,開闊眼界,增長見識,尋找差距;要增強民營企業家的愛才、用才意識,實現由家族式管理向現代企業制度轉變,提高民營經濟競爭力。
2.重視人才的引進、培養和有效使用。非公有制企業需要轉變理念,在對待人才方面要采取更開明的態度,采取物質的和精神的手段留住人才、引進人才,并將各類人才的潛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此外,企業還要營造全員的創新環境,采取不同手段激勵廣大員工的創新激情,在注重傳統的物質和精神鼓勵的前提下,積極探索采用創新收益分成這一新的激勵措施。
(五)走創新之路,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
支持和引導民營企業主沖破“小富即安”、“富而不露”的思想束縛,通過引進先進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加快向集約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形成一批實力較強的民營企業。實現資源共享、信息共享,防止同業之間過度競爭。鼓勵引導那些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管理水平高的企業率先發展高科技產業,實行多種形式的產、學、研聯合,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起開放的穩定的合作關系,吸收消化國際上先進的科技成果,形成自己的技術優勢,不斷推進民營企業產業升級。
(六)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立足國際環境,積極開展國際合作
積極扶持民營企業做大做強,鼓勵有條件的民營企業走出去,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與國際市場的融合與接軌。支持國內有條件的民營企業通過多種方式到蒙俄兩國和地區開展境外能源資源開發,加強民營企業境外高新技術和先進制造業投資,促進國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推動國內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支持有實力的民營企業積極開展境外基礎設施、農業和服務業投資合作,建立國外營銷網絡和物流服務網絡,提高企業國際競爭能力。
(作者單位:內蒙古二連浩特市發展改革委)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