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生態區位的重要性
內蒙古自治區地處祖國北疆,橫跨“三北”,毗鄰兩國,國土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現有天然草場面積13.2億畝,占我國草原總面積的22%;森林面積3.55億畝,占我國森林總面積的7%。以森林、草原為主體的植被帶東西直線距離2400公里,南北寬度200—500公里,連接東北、華北、西北,跨越了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和干旱三個氣候帶,占據著大陸北方季風主通道和東北、華北上游水源地等特殊的氣候地理位置,對我國北方大氣候調節和河流、湖泊等水生態及農業生態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在防治荒漠化、維護我國生態安全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生態保護和建設成效
依托重點工程,加強生態綜合治理。截止到2012年,中央已安排我區生態建設資金680.5億元;其中,基本建設投資224億元,各類財政補貼資金456.5億元,累計生態治理面積4.7億畝。全區實現了生態環境“整體惡化趨勢趨緩,重點治理區明顯改善”的良好效果。與國家六大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啟動前的1998年比較,森林面積增加了9395萬畝,占全國同期增加面積的17.2%;蓄積量增加了1.9億立方米,占全國同期增加蓄積量的7.8%;森林覆蓋率提高了5.18個百分點,比全國同期森林覆蓋率增長幅度高1.37個百分點,提前實現了自治區“十一五”奮斗目標。全區草原平均植被蓋度從2000年的30%提高到2012年的43.1%,提高了13.1個百分點,重點項目區明顯改善。
(一)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情況
國家于2000年開始實施的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工程涉及我區的錫盟、赤峰、烏蘭察布市和包頭市的31個旗縣,國土面積5.5億畝,占全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區總面積的80.6%。工程于2000啟動到2012年底,一期規劃治理面積1.17億畝,累計完成治理任務8400萬畝。其中完成林業建設面積4322.26萬畝(包括退耕還林1630萬畝),完成草地治理3074.3萬畝,完成小流域治理3946平方公里,生態移民10.5萬人,建設水源和節水灌溉工程52980處,建設棚圈500萬平方米,購置飼料機械59906臺套。項目累計中央投資97.2億元。
(二)退牧還草工程
工程先后共涉及我區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市、阿拉善盟和呼和浩特市等七個盟市的37個旗縣。國家累計下達我區工程投資567994萬元,其中中央投資430324萬元,地方配套137670萬元。
(三)退耕還林工程
2002年全面啟動,截止到2012年底,國家累計安排退耕還林工程總任務4217.5萬畝。工程建設涉及全區的12個盟(市),98個旗(縣、市、區)。
(四)“三北防護林”工程
內蒙古自治區“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于1978年啟動實施,截止2012年,我區累計完成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任務11122.3萬畝,均超額完成了國家計劃任務。
(五)天然林保護工程
天保工程一期(1998年—2010年)中央總投資110億元。木材產量及時調減到位,由1997年的70.6萬立方米調減到15.4萬立方米;森林資源得到有效管護,由實施方案規定的5010萬畝增加到8291萬畝。
三、生態建設的薄弱環節
經過十多年的保護與建設,我區生態環境總體而言仍十分脆弱,生態建設中存在的薄弱環節有待加強,恢復生態良性發展壓力較大。
(一)生態保護面臨的形勢仍然嚴峻
由于我區草原、森林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和不穩定性,保護與建設將是長期和艱巨的,而且面臨著嚴峻困境。一是生態總體惡化的趨勢仍未得到根本改變;二是我區屬干旱半干旱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決定了生態系統潛在的脆弱性;三是未治理的區域面積較大,自然條件和環境更加惡劣,治理成本高,難度更大。
(二)沙害突出,威脅嚴重
我區是全國土地沙化最嚴重的省區之一,分布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齊、巴音溫都爾五大沙漠和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呼倫貝爾、烏珠穆沁五大沙地,全區沙化土地面積有42萬平方公里。
(三)綜合措施弱,效果不理想
生態治理需要加大綜合治理措施,特別是對行之有效的禁牧、休牧、劃區輪牧、生態移民、小型水利治理等措施安排的任務比重較小,生態惡化區域生產活動強度仍超出生態環境承受能力,生態建設綜合效益不明顯。
(四)草原生態建設與生產矛盾日益突出
草原既承擔著保護環境的生態功能,又承擔著發展畜牧業的生產功能。
(五)投資標準低,建設管理弱
隨著生態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時間的延伸,建設之初確定的各項建設投資標準逐步已不適應建設的需求。
四、下一個十年生態建設思路和工作重點
(一)生態建設思路
我區今后十年生態建設的總體思路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自治區“8337”戰略部署,以構建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屏障為目標,以統籌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管理措施、經濟措施和體制機制改革,實施綜合治理為手段;強化生態恢復性建設,促進保護性利用,提高生態自我修復能力,構建生態綜合治理建設與生態保護長效機制,全面提高自治區生態綜合治理效益;努力做到當前與長遠、整體與局部、發展與保護的有機統一;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結合;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把我區生態治理工作推向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新階段,穩定增強我區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作用。通過保護與建設,爭取實現生態環境整體好轉、局部區域步入良性循環。
(二)生態建設重點任務
1.草原、沙地生態綜合治理建設區
該區域包括大興安嶺以西陰山以北的草原牧區、西鄂爾多斯草原牧區和四大沙地及四大沙漠邊緣地區;以呼倫貝爾草原沙地防治區、烏珠穆沁典型草原保護區、科爾沁沙地防治區、渾善達克沙地防治區、毛烏素—庫布齊沙漠化防治區、阿拉善沙漠化防治區為綜合治理重點建設區。重點實施劃區輪牧工程,擴大劃區輪牧范圍,提高草原生產力,實現草場均衡利用。
沙地及沙漠邊緣地區以防沙治沙為重點,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科學管理等手段。加大生態移民力度,積極發展沙產業和林草產業。繼續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退耕還林等重點專項治理工程。
2.林區生態綜合治理建設區
該區域包括大興安嶺、陰山山脈、賀蘭山北麓等主要山地林區;以大興安嶺生態防線、陰山山脈、賀蘭山北麓等為綜合治理重點建設區。重點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五期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二期工程。
3.低山丘陵生態綜合治理建設區
該區域包括大興安嶺東南麓、鄂爾多斯高原東北部、陰山南麓、西遼河上游等水土流失較重的地區;以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流失防治區、西遼河上游等為綜合治理重點建設區。
4.農業生態綜合治理建設區
該區域包括松遼平原、大興安嶺中段、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等。以平原綠化和農田防護林建設、更新改造為重點,提高生態工程綜合效益,切實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5.濕地及自然保護區生態綜合治理區
該區域包括以額爾古納河流域、嫩江流域、西遼河流域以河流、湖泊和沼澤為主的東北濕地區,以及黃河上中游河流及沿岸濕地和西部鹽沼濕地。
加強濕地保護。通過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初步形成濕地保護區網絡體系,使全區重要天然濕地得到全面保護,濕地面積萎縮和功能退化的趨勢初步得到遏制,建立我區較完善的濕地生態監測體系和保護管理體系。
責任編輯:曉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