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區具備建設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的優勢條件
(一)自然條件獨特優越,綠色產業發展潛力巨大
我區有1.07億畝耕地,10.2億畝可利用草場,3.5億畝森林,人均占有土地面積4.6畝,是全國平均數的3.2倍,人均占有草場全國第一,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位居全國五大牧區之首。我區獨特的地理位置與氣候條件使我區農牧業的生態條件、作物與畜種分布、耕作和飼養制度呈明顯的地域性差異,從西到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優勢產業帶,黃金奶源帶、葡萄酒黃金帶、馬鈴薯種薯黃金帶、玉米黃金帶等。由于我區生態類型多樣,大森林、大草原、大濕地等天然綠色生態環境以及每平方公里僅有人口20人,人口密度是南方部分省區的5%,是綠色食品大省黑龍江的25%,人流、物流少,空氣污染輕,固化了人們對內蒙古農畜產品綠色優質的認同。
(二)產業基礎扎實,區域布局進一步優化
2012年,全區糧食總產達到505.7億斤,進入全國前十強,牧業年度全區牲畜存欄達到1.1億頭只,連續8年穩定在1億頭只以上。全年肉類、牛奶、絨毛、禽蛋產量分別達到245.8萬噸、910.2萬噸、12.4萬噸和54.5萬噸。我區農牧業已具備了年產500億斤糧食、250萬噸肉類、900萬噸牛奶、13萬噸絨毛、50萬噸禽蛋和10萬噸水產品的綜合生產能力。已經成為我國13個糧食主產區和6個糧食凈調出省區之一,每年可穩調出糧食250億斤以上,調出牛奶500萬噸、肉類150萬噸。牛奶、羊肉、細羊毛、山羊絨等主要畜產品產量居全國第一位。
農畜產品加工業發展勢頭強勁,到2012年,全區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農牧業產業化加工企業達到1849家,實現銷售收入3017億元,實現增加值908.4億元;有212.6萬戶農牧民進入產業化經營鏈條,占全區農牧戶總數的59%以上。全區形成年加工轉化糧油1400萬噸、牛奶880萬噸、肉類150萬噸、羊絨2萬多噸、馬鈴薯360萬噸的生產能力,農畜產品加工率達54.8%。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增加值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16%,成為繼煤炭、冶金之后第三大支柱產業。
(三)流通渠道暢通,綠色產業發展勢頭強勁
我區生產加工的牛奶85%銷往全國各地,馬鈴薯鮮薯的60%銷往華北地區,馬鈴薯原種的90%銷往華南地區,京津地區的優質小麥加工產品和優質牛羊肉產品的54%來自我區。截止目前,全區共有無公害農產品產地583個,無公害農產品總數達1764個。綠色食品生產企業144家,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產品343個,認證產品規模達到209.22萬噸,年銷售額達97.58億元,通過農業部審核通過登記保護的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36件。農畜產品中國馳名商標45件。
二、我區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水資源短缺和草原生態脆弱制約著農畜產品總量的增長
(二)以分散小農戶經營為主體的經營體制制約著農牧業生產規模化、標準化進程
(三)農牧業生產及產品標準體系不健全,監管力量薄弱
(四)科技創新能力差,支撐能力不足
(五)流通體系不完善,品牌建設滯后
三、建設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的對策
(一)堅持現代農牧業發展方向,構建六大主導產業體系
現代農牧業是以保障農畜產品供給,增加農牧民收入,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產出率和商品率為途徑,以現代科技和裝備為支撐,在市場機制與政府調控的綜合作用下,農、工、貿緊密銜接,產、加、銷融為一體,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產業體系。
建設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要堅持現代農牧業發展方向,依托資源稟賦和現有產業基礎,本著市場導向、效益優先、發揮優勢的宗旨,鞏固提高目前已在國內市場居領先地位的乳業和羊絨產業,擴張極具發展潛力且成長性好的肉產業和優質糧油產業,積極培育具有地區比較優勢和鮮明地區特色的薯菜和飼草飼料產業。
(二)加強全產業鏈規劃,加大對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
一是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落實國發(2012)10號文件、內政發(2013)28號文件精神,鼓勵龍頭企業開展產品的自主研發,提高科技成果運用和轉化率,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支持龍頭企業建設核心原料基地。通過與農牧民合作組織建立緊密的利益鏈接,建立原料供應基地,保證企業生產,規避市場波動風險,帶動農牧民增收。
二是打造現代流通體系。建設一批標準化、規模化的農畜產品批發市場,實現“買全國、賣全國”的目標。加大對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的扶持力度。擴大銷售區域。支持和培育專業化的農畜產品運銷企業和物流配送企業,加快現有農畜產品物流企業改造升級,推動其向專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
三是加大對生產環節中的種源生產、技術服務,加工環節中的新產品開發,銷售環節中的冷鏈建設和品牌宣傳等具有公共性功能,以及投資大、回饋慢環節的支持力度。
四是制定鼓勵支持社會資金和金融企業進入農牧業產業化生產、降低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土地流轉、金融信貸門檻的政策。
(三)加快綠色農畜產品標準體系建設,加強監管力度
把建立健全農畜產品標準體系是提高農畜產品質量、保證農畜產品綠色安全生產、確保農畜產品實現優質優價的基礎工作,提到企業、政府的重要日程。
要建立本地優勢特色農畜產品標準體系和農畜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實現主導產業生產、加工、銷售全程可追溯。加大對各級監管機構在機構建設、人員編制、質量安全追溯、檢測經費等方面支持,保證有人干事,有手段把事干好。
(四)創新經營體制機制,著力破解現代農牧業發展瓶頸
目前小規模、粗放式、分散的農牧業生產方式是全產業鏈建設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的最大制約因素,必須盡快破解這個瓶頸。
一是要鞏固家庭承包經營基礎地位,保障土地草場的承包經營權。
二是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尊重農牧民意愿,引導農村牧區土地草牧場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合同制和備案制,推行農村牧區土地流轉管理服務平臺,加強土地經營權流轉服務。
三是采取獎勵補助、貸款貼息、項目支持等辦法,扶持聯戶經營、專業種養大戶、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牧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大力發展社區合作社、資金互助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
四是完善產業鏈各節點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多種形式的聯結機制,推廣“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市場+農戶”等新型組織模式,培育奶聯社、肉聯體等合作組織實體,推進龍頭企業與農牧戶生產經營的深度融合,讓農牧民分享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的利益,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化帶農增收的作用。
(五)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綠色產業發展的基礎
一是做好“綠”字文章,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
二是做好“水”字文章,落實好“節水增糧”行動,全力推動新增“四個千萬畝”節水灌溉工程的實施,推動農牧業生產向水資源條件較好地區集中。
三是做好“土”字文章,實施耕地能力提升工程。
四是做好“圈”字文章,加快舍飼建設,發展建設型畜牧業。
五是做好“機”字文章,鼓勵種養大戶、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購置大中型農機具,落實支持農機化發展的稅費優惠政策。
(六)加大科技創新,發揮好科技對農牧業生產的支撐作用
推進玉米、馬鈴薯、肉牛、肉羊、奶牛、草牧場保護建設、旱作農業等10個現代農牧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啟動建設小麥、大豆、生豬等8個現代農牧業產業技術體系,推廣主導品種、主要技術,整鄉整縣整建制推進高產創建。
(七)轉變政府扶持方式,發揮好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
農牧產業發展到現在,已進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風險階段,小而散的投資扶持方式已嚴重不適應現代農牧業發展的要求,到了需要創新投資方式的關鍵時期。
一是發揮政府投資的杠桿作用,通過擔保、貼息等方式,撬動銀行資本,放大政府資金的規模效益,解決農牧業貸款難、利息高的問題。
二是鼓勵地方設立農牧業投資公司、農牧業金融擔保公司,為工商資本、金融資本進入第一產業提供平臺。
三是對地方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減少專項支付。
四是要允許旗縣地方整合涉農涉牧扶持資金,捆綁使用,發揮資金的最大效益。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