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創新開放模式,促進沿海內陸沿邊開放優勢互補,形成引領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開放區域,培育帶動區域發展的開放高地”。自治區在今年兩會后高瞻遠矚、科學務實地提出了“8337”發展思路,明確了要“把內蒙古建設成祖國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和充滿活力的沿邊經濟帶”。我認為,這既是國家賦予內蒙古“建設全國沿邊開放新高地”的重大責任,也是內蒙古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區位和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的內在需求。
近年來,“外需”對我區經濟增長貢獻率一直為負拉動,是內蒙古“三駕馬車”最薄弱的部分。2012年,內蒙古經濟總量已達1.6萬億元,但外貿進出口總額僅有112.6億美元,外貿依存度只有4.4%,低于新疆(21.2%)、黑龍江(17.4%)、云南(12.9%)的水平,更低于全國47%的水平。產業發展是沿邊經濟帶建設的核心環節。當前,我區外向型產業發展不充分,規模小、層次低。進口資源加工程度較低。例如進口俄羅斯木材大部分穿腸而過,只有約40%的木材落地加工;落地加工木材也以初加工為主,大多加工成板材或木方運往內地。對俄蒙出口的產品中,其他省區產品占相當大的比重,缺乏本地的拳頭產品。現代物流、跨境旅游等與沿邊開發開放直接相關的服務業發展滯后。因此,補齊對外開放程度不高的短板,依托自治區特色資源優勢,構建外向型產業體系,發展外向型經濟,促使“三駕馬車”平衡驅動自治區經濟社會各項事業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應是自治區未來發展的當務之急。
構建外向型產業體系,發展外向型經濟產業,我認為,關鍵在于要在“8337”發展思路定位引領下,立足內蒙古資源和區位優勢,努力做好“兩個一”:
一個“一”是將內蒙古打造成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和平臺
內蒙古內連8省,外接俄蒙,有19個對外開放口岸,是我國向北開放的前沿陣地和重要門戶。把內蒙古建設成為面向俄蒙、服務內地向北開放的新高地,發展口岸外向型經濟的條件得天獨厚,勢在必行。
一是要通過內蒙古這個向北開放平臺窗口作用,將沿邊經濟與國內外腹地經濟有效銜接,統籌規劃,促進沿邊與腹地經濟一體化發展。
二是要通過改善投資環境,出臺優惠政策,吸引國內外企業來內蒙古口岸城市建立公司、加工點及銷售網絡,集中更多的企業、商品、營銷方式開拓俄蒙市場。
三是要創新邊境合作模式,在“買賣全國商品”的同時,大力開展“進口加工內銷、內聯加工出口”業務。
四是積極推進中俄蒙自由貿易區建設,推進滿洲里、策克、甘其毛都等示范區口岸擴大開放,推動口岸綜合保稅區和互市貿易區等項目的建設,突出發展口岸物流、進口資源加工、跨境旅游等特色產業,延伸貿易產業鏈,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盡快提升沿邊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努力打造以口岸商貿為依托、以園區經濟為支撐,以產業開放為內容的充滿活力的沿邊經濟帶。
另一個“一”是轉型升級自治區外向型產業,積極承接產業轉移, 建設一批優勢外向w型產業
一是做大做強特色農業。建設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流通中心,重點建設畜牧業綠色養殖及深加工基地。
二是改造升級傳統工業。積極承接產業轉移,重點推進能源、冶金機械制造、農畜產品加工、化工等產業優化升級,大力發展新型煤化工產業。
三是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生物醫藥(包括特色蒙藥、中藥材基地等)、生物技術服務、光電子、新材料、新能源(光伏、生物質、風電等)、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依托現有科技資源和科技基地,大力推進中國面向北開放的科技創新與技術轉移。
四是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服務業。推進現代物流服務和信息平臺建設,把內蒙古建設成為全國性物流節點城市和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包括內蒙古煤炭交易和物流中心。
五是大力提升金融業的支撐服務能力。支持企業上市融資,發行企業債券、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債及集合票據,推動開展與邊境貿易和國際物流相關的保險業務試點。
六是推動旅游業跨越式發展。充分利用和挖掘內蒙古草原、歷史文化資源,以文化豐富旅游內涵,促進文化與旅游的融合,把內蒙古建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作者系內蒙古億利集團高級副總裁)
責任編輯:曉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