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有土壤就發芽,一有陽光就燦爛”,這句話形象地比喻了非公有制經濟頑強的生命力,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政策環境像土壤和陽光一樣,對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國務院先后發布了新老非公經濟36條,對非公經濟的發展給予了充分重視和指導。自治區黨委九屆五次全委會議暨全區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把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作為改革發展、富民強區的戰略任務”,“著力促進非公經濟跨越式發展”。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在全區傳達貫徹全國兩會精神干部大會上提出的“8337”發展思路中,“三個著力于”就提到要著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統籌抓好大中小微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活力。可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不是一時的權宜之計,而是一個長期的戰略方針。.
一、造成我區非公有制經濟融資困境的原因
(一)非公有制企業融資成本高、效益低
一是由于非公有制企業大多是中小企業,貸款多為流動資金貸款,對貸款有“需求旺、時間急、頻率高、額度小、成本高”的特點,客觀上提高了銀行貸款的管理成本。二是部分非公有制企業經營管理差,經濟效益低下, 易產生經營風險和決策風險。三是非公有制企業易受經營環境的影響,變數大,生命周期短,無法準確預測風險,難以吸引投資。
(二)非公有制企業資產結構狀況難以滿足擔保需求
金融機構對抵押物的選擇一般偏好于土地、機器、設備、房地產。而非公有制企業往往經營規模小,固定資產少,缺乏有效的資產用于貸款抵押。
(三)非公有制企業融資風險難以滿足安全性需求
一是由于很多非公有制企業產品結構單一,起點較低,自主創新能力弱,沒有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支持的高科技項目,發展方式粗放,趨同性嚴重,抗市場風險能力差,盈利能力低;同時籌資成本高,還款期限短,經營風險大。二是信息不對稱,道德風險高。部分非公有制企業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較差;部分非公有制企業財務管理不規范、不健全,不能提供準確、完整的財務會計資料,銀行很難掌握其生產經營資金運行的真實情況,無法對其進行信用等級評估,也就無法開展信貸業務;有的非公有制企業信用意識淡薄,逃廢銀行債務的現象屢屢存在。
(四)間接融資體系不健全
一是國有商業銀行貸款權限上收,基層銀行貸款權限受到嚴格限制,信貸條件高,審貸程序煩瑣。二是中小金融機構發展不規范,在自身發展和對企業融資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三是金融中介服務機構不健全,非公有制企業擔保難、抵押難。
(五)直接融資體系不健全
一是股票市場的融資門檻過高,并未真正緩解非公有制企業的融資困境。二是債券市場融資條件苛刻,限制了非公有制企業進入債券市場融資。三是民間金融未走上正軌,限制了非公有制企業向民間融資。
(六)政府配套服務不到位
扶持、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落實不到位或打了折扣;政府調控不力,企業重復生產,處于粗放經營狀態;政府未能很好地履行監督職能等等。
二、緩解自治區非公有制經濟融資困境的對策
金融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其實不是探討金融機構該給非公有制企業怎樣的優惠政策,而是探討政府應該出臺怎樣的激勵政策,引導金融機構支持非公有制企業發展。因為金融機構也是企業,不是政府部門,也是追逐利益、規避風險的。所以創造非公有制經濟良好金融環境的主體,歸根到底還是政府。那么政府該如何鼓勵金融機構服務非公有制企業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完善間接融資渠道,提升金融服務水平
1.引導金融機構轉變思想觀念,充分認識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加大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支持,是金融業調整經營戰略、開拓市場、提高競爭力、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是金融機構應革新經營模式,將改進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作為信貸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抓手。制定符合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特點的發展戰略和經營模式。積極開展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貸款業務,降低信貸集中度。二是金融機構應在信貸準入門檻、信貸審查程序、信貸審批決策、信貸責任追究等方面全面貫徹落實公平公正原則,建立符合中小企業貸款特點的貸款分類制度體系,實現經濟金融的可持續發展。三是政府可與自治區人民銀行和銀監局溝通協調、共同合作,要求人民銀行和銀監局發揮各自職能,引導鼓勵各家金融機構改進和加強對非公有制經濟的金融服務,為非公有制企業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
2.發展多種類型的金融機構,培育服務非公經濟的新型金融機構。
一是要引進以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為代表的外省銀行,引進外資銀行,優化我區銀行業機構體系。切實解決服務非公經濟金融機構數量不足、能力不強等問題。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在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已經遍地開花,下一步應鼓勵它們向我區廣袤的其他地區進一步延伸觸須。
二是要培育地方性銀行機構成為服務非公經濟的主要力量。鼓勵地方性銀行機構加大對縣域非公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支持地方性銀行機構網點進一步拓展延伸,大力發展村鎮銀行和社區銀行。
三是要加快銀行業機構中小微企業專營機構建設。加強中小微企業貸款管理和專業隊伍建設,合理下放小微企業貸款審批權限,優化授權授信體系和審批流程。
四是要發揮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服務縣域非公經濟的主力軍作用。繼續做好農牧民小額信用貸款工作,加大對種養殖專業戶、多種經營戶、特色農牧業、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的信貸投入,支持縣域非公經濟發展。
五是加快發展小額貸款公司。適當放寬小額貸款公司單一投資者持股比例限制,協調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小額貸款公司的融資支持,推動小額貸款公司增資擴股,加快發展步伐,擴大機構和服務覆蓋面。
3.引導金融機構增加信貸投入,積極滿足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合理資金需求
一是完善信用評級體系,積極探索建立適應非公有制經濟的信貸評估標準和審批制度,提高授信效率,建立靈活、高效的非公有制經濟授信制度。改變單憑財務報表評估的做法,應實地調查核實企業現狀。發放貸款時綜合考評企業的資信狀況、現金流量、還款能力、經營管理狀況等因素。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地判斷信貸風險。
二是增加信貸品種,為非公有制企業多方提供信貸服務。主動調整信貸結構,拓展信貸領域,拓寬貼現業務渠道,廣泛開展銀行承兌匯票業務,創新抵押和擔保方式,積極開展對非公企業的貸款營銷活動,提高對非公有制經濟的信貸比重。
三是著力解決好支持重點發展領域問題。一是通過信貸資源的有效配置,加大對符合國家和地方產業政策、科技含量高、發展潛力較大的非公有制企業的信貸支持。二是著力支持非公有制經濟聚集產業發展壯大。圍繞具有自治區特色的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加大信貸投入,擴大我區優勢特色行業發展規模。三是著力促進各類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全面發展。進一步拓展業務空間,圍繞自治區黨委建成“5個基地”的發展定位,加大對各類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的支持。四是為個體工商戶、個人創辦企業以及吸收就業人員多的非公企業等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金融服務。
4.完善非公有制經濟貸款利率風險定價機制
進一步完善貸款利率風險定價機制,按照風險與收益對等原則,綜合考慮非公有制企業貸款的風險水平、籌資成本、管理成本、收益目標及當地利率市場水平等因素,實行靈活的、差別化的利率定價方式,并根據風險變化靈活調整。
5.進一步加快信用信息體系建設
一是加快非公有制企業信用制度建設,逐步建立非公有制企業信息征集與評價體系。以企業產品質量、安全生產、依法納稅為重點,推進非公有制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合理的企業信用評估和管理體系以及企業信用信息依法披露制度。自治區政府應將數據庫的服務納入地方信用體系建設規劃,促進全區信用環境的改善。二是積極與人民銀行溝通協調,進一步完善征信系統建設,不斷充實個體工商戶、民營企業等非公有制經濟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逐步擴大信息采集和共享服務范圍,實現民營企業信用查詢、交流和共享的社會化,形成信用信息征集和利用的長效機制。深入開展中小企業信用體系試驗區建設,依托中小企業信用信息數據庫建設,構建中小企業信用信息服務平臺,幫助長期守法、講信用、聲譽好的非公有制經濟組織融資。
(二) 拓寬直接融資渠道,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1.直接融資具有很強的導向性和針對性,對于緩解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是十分有效的。努力擴大我區社會融資規模,積極促進非公有制企業開展債券、股權融資,大力引進風險投資,開發利用信托產品,幫助非公有制企業拓寬融資渠道,建立由主板市場、二板市場、三板市場、民間金融市場、風險投資基金等構成的多樣化的直接融資的資本市場體系。
2.加大非公企業上市培育力度
進一步加強自治區主管部門、盟市政府、監管部門、金融中介機構之間的合作,建立非公企業上市“綠色通道”,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企業上市綜合服務。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實施并購重組和再融資,提升競爭力。建設全區企業上市后備資源庫、證券中介機構信息庫和企業上市咨詢專家庫。
3.加快全區股權交易市場建設
積極籌備建立內蒙古區域證券市場,為非公企業提供低成本、低風險、高效率的股權、債權轉讓與融資服務,增強非公企業直接融資能力。
4.大力推動非公企業發行集合債券
采取區域集優方式,設立風險緩釋基金,出臺政府補貼利息、費用的扶持政策,有效降低融資成本,鼓勵和支持非公企業組團發行債券,利用資本市場資金加快發展。另外嘗試打通非公企業私募債券的直接融資渠道。
5.創新民間投融資管理
積極推動民間資本管理中心、民間融資服務中心建設。引導民間資本投資和民間融資規范化、陽光化。利用市場化方式組織民間資本和民間融資服務非公經濟發展。鼓勵民間融資機構、各類投資基金、信托產品的發展,拓寬融資渠道,吸引民間資本、社會資本和境外資本投資非公經濟發展。
(三)創新金融服務方式,推動非公經濟發展
破解非公有制企業融資難的魔咒,關鍵是要創新。以創新驅動發展,沖出重圍,突破困境。不斷開發新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新的評價體系和管理理念,適應和滿足非公有制經濟迅速成長帶來的旺盛的金融需求,帶動自治區經濟騰飛。
1.提高非公企業信貸管理的專業性
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針對非公企業融資需求特點,創新信貸產品和服務方式,改進信貸管理和貸款考核方式,拓展融資信用擔保范圍。如互保聯保貸款、循環自主貸款等等。拓寬抵押擔保范圍,積極推廣動產(權利)擔保,圍繞應收賬款、存貨等創新多種物權組合擔保形式。靈活運用各種金融工具,進一步簡化非公有制企業業務流程,提高貸款審批效率,為企業量身定制信貸、結算、匯兌、代收代付、結售匯、代理、信息咨詢等一攬子金融服務,滿足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層次非公有制企業金融服務的需要。
2.擴大非公企業金融服務領域
開辦融資租賃、公司理財、典當融資、委托貸款、資產置換、項目融資和賬戶托管等綜合服務業務,以及應用人民幣協議融資、訂單融資、融資性保函等跨境人民幣結算產品,為全區非公經濟發展提供多樣化的金融創新服務。
3.健全融資服務中介體系
積極協調建立無形資產評估機構、抵質押登記專業機構,為非公企業和中小微企業融資創造更加便利的條件。
4.創新保險和信托產品
一是通過引入保險機構為符合條件的借款人提供保證保險,使借款人在無抵押無擔保情況下,能夠以比較合理的利率從銀行獲得小額貸款。二是在信用擔保制度基礎上引入信用保險,探索建立應收賬款債券交易中心。三是充分利用信托公司的資信和人才優勢,發揮信托融資工具決策快、收費低、收益穩定、抵押擔保方式靈活等優勢,創新信托融資產品,為非公企業開展融資咨詢、財務顧問、增級增信等金融服務。
5.進一步促進擔保業發展
一是引導擔保機構做大做強。通過積極引導和規范發展,鼓勵和支持民間資本進入融資擔保行業,著力培養一批資本金實力雄厚、經營管理較好、風險防控能力較強,有一定影響力的融資性擔保機構。二是加大對擔保機構的財政投入,建立國有擔保機構資本金補充機制和擔保機構風險補償機制,發展政府主導的微利或非盈利型擔保機構,發揮政策性擔保機構的引導作用,全面提升全區擔保機構擔保能力和整體實力。三是簡化擔保手續,降低擔保費率,放大擔保倍數,擴大對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的貸款擔保。創新擔保方式,例如商圈和經濟開發區的“抱團”擔保措施。四是加快再擔保體系建設。按照政府出資與民間投資相結合、政策支持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促進發展與防范風險相結合的運行模式建立自治區級再擔保機構,面向自治區內融資性擔保機構提供再擔保服務。提升擔保能力和擔保業公信力,降低行業風險。
(四)發揮政府職能作用,改善非公經濟融資環境
一是要根據自治區經濟基礎、資源稟賦、發展戰略,制定地方扶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中長期規劃,為各金融機構的信貸支持指明方向和重點。二是要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貼息、專項獎勵基金等手段,根據金融機構對非公經濟信貸投放的規模及比重進行獎勵,引導金融機構創新金融服務和產品,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完善地方銀行機構績效考核及高管人員薪酬管理辦法,將支持非公經濟發展作為一項重要考核內容,引導地方銀行將服務非公經濟作為業務發展的重點。三是盡快建立非公有制企業發展基金,有效地引導地方政府、金融機構、企業及其他民間資本,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有較強競爭力及科技型非公有制企業的發展。四是建立鞏固政府協調引導、部門聯系扶持、金融支持服務、企業誠信發展的銀企合作聯動機制,不斷擴大銀企合作,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對接和融資服務。五是要努力創建“誠信社會”,強化法制建設,保護金融債權,規范管理非公有制企業誠信經營。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