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引言
GDP常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的總體表現。但GDP總量往往應結合其構成情況才能更科學的衡量該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
我國2010年GDP總值躍居世界第二的消息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這是否意味著中國的經濟實力進入世界頂尖強國的行列?為了客觀評價中國經濟實力,本文通過分析我國GDP的結構組成,并和發達國家代表美國、日本以及發展中國家代表巴西進行比較,分析我國GDP構成缺陷的原因,并對我國GDP的合理構成提出相關建議,以期能為規劃我國GDP結構的決策提供參考。
二、中日美巴四國GDP的構成狀況
(一)三次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主要是指新創造的國民收入在各產業部門的分布比例。1970年—2010年中美日巴四國的產業結構情況如表1所示。
表1數據顯示,美日巴三國產業結構均以第三產業為主,中國GDP結構目前以第二產業為主,第三產業比重正不斷提升。
美國的產業結構體現了其經濟的輕型化特點,20世紀90年代開始,第三產業比重就已超過70%,達到高度發達水平;2010年該比重已接近80%,第三產業的發展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日本第三產業的發展起點相對美國較低但發展迅速,20世紀70年代日本實現產業升級,由“二三一”模式躍升為“三二一”的產業結構。在2005年前后第三產業比重達到70%并穩步上升,不斷追趕美國。巴西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維持“三二一”的產業模式,其2010年的產業結構與美國1980年的產業結構類似,在發展中國家中屬于領先水平。
我國仍處于“二三一”的產業結構,近年來第三產業比重不斷提升,但相比美國和日本較為緩慢。我國2010年產業結構為10.1:46.9:43.0,與日本1960年的產業結構13.0:45.4:41.7類似,而巴西1985年的產業結構為11.5:45.3:43.1,美國1950年的產業結構為13.0:30.5:57.5,可見,中國的產業結構合理程度落后于日本40多年,落后巴西30多年,至少落后美國60多年。與美日巴三國相比,我國產業結構類型顯然落后了一個檔次。
(二)進出口結構
GDP的進出口結構可以體現進口和出口貿易創造的國家經濟收入占總值的比重。1970—2010年中美日巴四國的進出口結構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美日巴三國進出口占GDP比例均小于中國。美國長期處于貿易逆差,日本巴西基本處于貿易平衡狀態,而中國長期處于貿易順差狀態。
美國近年來逆差比例逐步縮小,進口占GDP比例維持在15%左右,出口比例維持在10%左右。日本的進出口占GDP比例通常在貿易平衡狀態上下浮動,進出口比例都分別在10%—18%之間波動。巴西也在貿易平衡狀態上下浮動,貿易逆差狀態略多。
我國長期處于貿易順差狀態,進出口比例呈上升趨勢,21世紀以來進口比例在20%—30%之間波動,出口比例在30%—40%之間波動,近年來有所回落。在美日巴三國近50年的進出口情況變化中,三國的進出口比例均保持在20%以下,找不到與中國2010年對應的時期,可見中國的進出口比例應穩步降低,向發達國家水平靠攏。
(三)需求結構
經濟學把消費、投資和出口比作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需求結構指的就是這“三駕馬車”創造的GDP占總值的比重結構。1970—2010年期間的需求結構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美日巴三國GDP增長主要靠內需,中國GDP增長主要是靠投資和外貿,需求結構截然不同。
美國的國內消費水平一直維持在高位,消費率保持在80%以上,逐步接近90%。日本國內消費水平總體較高但相對美國較低,消費率呈上升趨勢,近年來穩定在75%左右,投資率則下降至24%左右。巴西的國內消費水平比日本更接近美國的水平,消費率長期在80%左右波動,近年來升至85%左右。2009年巴西“三駕馬車”占GDP的比重與1990年的美國相似,可見巴西經濟拉動結構落后美國20年左右,在發展中國家中處于領先水平。
中國GDP增長長期以來靠投資和凈出口,國內需求水平相對較低。我國投資率近年來在45%上下波動,遠高于美國和日本工業化進程的峰值水平。日本即使在1970年的產能擴張頂峰時期,投資率也低于40%。可見我國近年來消費拉動力雖然有所提高,但相對于美日巴三國還相差很遠。
三、中國GDP構成的缺陷原因
(一)產業結構層次不高
配第—克拉克定理認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三次產業的人均收入存在差異,勞動力和國民收入表現出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再向第三次產業轉移的趨勢。所以第三產業的GDP比重常用來衡量國家的發達程度。我國的第三產業占GDP比重較低,產業結構層次不高,主要由于我國科技創新水平不高以及第三產業市場化程度較低。
一方面,我國的科技創新水平不高。從我國目前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看,產出與就業集中在零售、餐飲、運輸等傳統行業,知識密集型的服務業如金融、電信等比重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高附加值領域仍相當薄弱。而科技進步是當今第三產業的發展與競爭的核心要素,我國在科研方面的創新程度和成果轉化率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導致了我國第三產業尤其是知識密集型行業的發展不夠迅速,影響了第三產業占我國GDP的比重。
另一方面,我國第三產業的市場化程度較低。我國第三產業行業壟斷現象普遍, 市場準入的限制較多, 缺乏充分的市場競爭機制。部分服務領域仍保持著嚴格的市場準入限制,多數服務產品的價格主要由政府制定管理。由于行業的市場化程度、競爭力相對于發達國家較低,導致了第三產業的服務品質和技術水平不高,難以創造出高比重的GDP。
(二)貿易持續順差
進出口結構常用來衡量貿易成熟水平和平衡度。我國至今仍處于較高的貿易順差狀態,對出口依賴較大。這主要因為出口政策導向以及居民的儲蓄傾向較強。
一方面,我國政策鼓勵對外出口而發達國家對華出口限制較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采取了一系列鼓勵出口的優惠政策,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政策促進和調控體系,使得我國出口競爭優勢得以進一步發揮。而我國的進口調控政策則相對滯后,仍偏重于生產型進口導向政策,不能完全適應積極擴大進口的需要。同時,作為我國順差主要來源和全球科技最發達的歐美等國家,在高科技資源、先進武器裝備對華出口方面設置了很多限制,導致了相關產品對華出口增長緩慢。
另一方面,我國居民的儲蓄傾向普遍較強。根據宏觀經濟學關于國民收入和支出的公式C+I+(X-M)+G=C+Sp+T可推導得X-M=S-I+T-G=(Sg+Sp)-I=S-I,即出口-進口=儲蓄-投資,也就是說我國的國際貿易順差是由我國的儲蓄高于投資造成的。由于我國居民都有儲蓄的傳統習慣,再加上我國居民有各種各樣的后顧之憂,如養老、教育、醫療、購房等,中國低水平的社保體系使得居民缺乏經濟上的安全感,只好通過存錢以備將來不時之需,這導致我國的宏觀儲蓄率不斷上升。
(三)居民消費不足
需求結構對經濟增長的質量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多年來,我國居民消費不足,居民消費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不高,困擾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其主要原因是居民的消費能力跟不上消費需求和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健全。
一方面,居民的消費能力跟不上消費需求。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影響居民消費最重要的因素。我國長期以來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緩慢增長直接制約了居民消費水平的增速。再加上持續的通貨膨脹擠壓了居民收入的可支配部分,影響了居民的消費信心,導致我國居民的消費能力不足。
另一方面,我國目前的社會保障制度仍然不健全。經濟學理論認為,人們為了獲得一生的效用最大化,會根據自己的現期收入和未來預期收入之和合理地在各期進行消費。出于預防未來不確定性的動機,人們需要進行儲蓄。不確定性越大,儲蓄傾向越強,當期消費越低。因此,社會保障體系的健全對于改善人們的預期,擴大居民的消費需求,進而推動經濟增長有著重要影響。雖然近年我國社保體系逐步完善,但保障水平仍較低,個人在社保方面支出仍很大,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未來的支出預期,使城鄉居民趨于減少現期消費,增加儲蓄。
四、建議
(一)加快我國第三產業發展,提高第三產業GDP比重
為了盡快縮小我國與發達國家GDP結構質量的差距,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是調整我國產業結構的關鍵所在。因此,要從加大投入和促進競爭兩個方面著手推進第三產業的發展。
第一,要加大對第三產業的投入,推進第三產業的科技創新。要將我國第三產業現存的粗放型增長轉變為可持續型的增長,加大科技投入就顯得尤為重要。這要求政府重視自主研發和推廣應用,積極開發具有現代水平和民族特色的服務產品,推動第三產業的創新,推進國內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進而推動我國GDP的健康穩定增長。
第二,要提高第三產業的市場化水平和競爭力。除了涉及國家安全和必須由國家壟斷經營的一些行業外,其他第三產業都應進一步推進改革,放寬市場準入,引入競爭機制。通過競爭提高效率,完善第三產業市場體系。
(二)積極平衡我國貿易順差,加速產業升級
只有提高出口質量并適當增加進口,才能扭轉我國GDP結構中進出口比例長期失衡的現狀。因此,要從調整出口貿易結構和適當提高進口比例兩方面合理調整我國進出口占GDP的比重。
第一,要調整出口貿易的結構,加速產業升級。長期以來,勞動密集型的出口加工業對我國的經濟增長貢獻很大,但隨著經濟的發展,這種增長模式將不可持續,我國的出口競爭優勢將不斷減小。因此,應盡快完成產業升級,建立企業創新制度。在對外貿易方面,精簡勞務輸出,加大知識技術輸出,以調節持續走高的貿易順差。
第二,要適當提高進口比例,拉動居民合理消費。為了緩解我國較高的貿易順差現狀,適度提高進口貿易的比例能減輕勞動力壓力,增強經濟增長的動力。同時,鼓勵居民進行消費,促進財富的流動,從而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
(三)努力拉動國內消費,擴大內需
國內消費在經濟的“三駕馬車”中的作用不容小看,在當今的發展趨勢下應當特別重視消費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因此,要從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會保障兩方面著力拉動內需。
第一,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能改變消費水平和偏好,為GDP的增長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為經濟的和諧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而消費支出水平受可支配收入水平影響,提升消費水平的關鍵是增加可支配收入,只有解放了大眾消費力才能有效擴大內需。
第二,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穩定居民支出預期。將居民的收入更好地轉變為消費,這就要求政府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加快解決教育、醫療、住房等領域的突出問題,使人們的生活保障更加人性化,減輕人們增加消費的后顧之憂,從而擴大即期消費,拉動內需,推動經濟的發展。
(作者單位:浙江工業大學經貿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曉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