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報告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筑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檢察機關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使命是服務,職責是保護發展。面對難得的歷史機遇和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如何認清形勢、找準定位、主動融入,為經濟發展營造優良的法治環境,是檢察機關當前面臨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一、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做優化法治環境促進經濟發展的捍衛者
當前,我國既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又處于社會矛盾凸顯期,征地拆遷、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等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領域還存在許多熱點難點問題,刑事犯罪依然高發多發,網絡微博等新興媒體的迅速發展也給社會管理帶來許多新情況,一些深層次矛盾可能激化,誘發違法犯罪的因素也在逐漸增加。這就要求檢察機關必須把懲治犯罪,維護穩定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切實做到執法想到穩定、辦案考慮發展。充分發揮批捕、起訴等職能,依法嚴厲打擊暴力恐怖犯罪、嚴重暴力犯罪、黑惡勢力犯罪、多發性侵財犯罪等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犯罪。同時,認真落實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既要打擊犯罪,又要保持刑法的謙抑、克制和寬容,以孤立少數,挽救多數,促進穩定。注重懲罰與治理相結合,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進一步健全完善檢察環節社會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執法辦案風險評估、檢調對接等工作機制,確保矛盾隱患及時消除,矛盾糾紛妥善處理。不斷完善促進社會管理創新工作機制,進一步健全違法監管活動發現糾正處理工作機制、刑罰變更執行同步監督機制,建立健全網上輿情監測研判、網上輿論引導工作機制等,積極促進社會管理法治化、規范化,為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做優化法治環境促進經濟發展的保障者
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基礎。市場經濟的本質決定其又必須是法治經濟,市場主體的活動、市場秩序的維系等都需要法律的規范、引導、制約和保障。這就要求,檢察機關必須充分發揮檢察職能優勢,成為市場經濟秩序的堅定維護者。要緊緊圍繞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嚴厲打擊金融詐騙、非法經營、非法傳銷、偷稅漏稅等危害市場經濟秩序的各類犯罪活動,切實維護經濟活動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障市場秩序和交易安全,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堅決懲治侵犯知識產權、侵犯商業秘密以及制假售假等犯罪,保護自主創新;依法打擊破壞生態和資源的經濟犯罪,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積極參與商業賄賂和工程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促進公平競爭;積極服務和保護非公經濟發展,深化經濟發展軟環境建設;積極開展行賄檔案查詢,推進社會誠信體系建設,規范工程建設、供貨采購等行為,加強對不法行為的監管和及時糾正,促進市場競爭的規范有序,彰顯司法公正和社會正義[1]。
三、深化反腐倡廉建設,做優化法治環境促進經濟發展的維護者
當前,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職務犯罪在一些重點領域、權力集中部門和關鍵崗位仍然易發高發,貪污賄賂、瀆職侵權等職務犯罪窩案、串案明顯增多,發現、突破犯罪的難度不斷加大。檢察機關要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充分發揮法律監督職能,立足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不斷加強與紀檢監察、行政執法單位的協作配合,健全完善發現、移送和查辦職務犯罪案件協調機制。嚴肅查辦發生在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中的職務犯罪案件;權力集中部門和崗位的職務犯罪案件;國家重點投資領域、資金密集行業的職務犯罪案件;損害民生民利、侵犯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職務犯罪案件;破壞生態資源、重大責任事故、執法司法不公、群體性事件涉及的職務犯罪案件和充當黑惡勢力“保護傘”的職務犯罪案件。在深入查辦職務犯罪同時,結合辦案中發現的問題,積極采取預防措施幫助發案單位整章建制,堵塞漏洞,防止發生新的職務犯罪案件。堅持專業化預防與社會化預防相結合,綜合運用預防咨詢、預防調查、預防檢察建議等措施,開展個案預防、專項預防、行業預防。建立完善職務犯罪預防年度報告制度,為各級黨委、人大、政府提供決策參考。
四、強化訴訟法律監督,做優化法治環境促進經濟發展的推動者
十八大報告指出,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要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檢察機關加強訴訟監督,維護司法公正的任務也愈加艱巨。憲法賦予了檢察機關保障法律正確實施,維護法制統一的神圣使命,這就要求檢察機關必須敢于監督、善于監督、依法監督、規范監督,以法律監督的實效,營造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圍繞保障民生和維護公平正義,不斷強化對訴訟活動的法律監督,突出監督重點,狠抓薄弱環節,完善監督機制,強化監督措施,促進訴訟監督工作的深入開展。堅持嚴格依法辦案,加強對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罰代刑、以及利用職權插手經濟糾紛、違法立案等問題的監督。進一步規范介入偵查、引導取證,堅決糾正嚴重違反程序、濫用和隨意改變強制措施,違法凍結、查封、扣押款物、違法取證、等問題。加強民事審判和行政訴訟監督,努力構建以抗訴為中心的多元化監督格局,糾正確有錯誤的判決和裁定,維護司法公正。同時,對不服法院正確判決的申訴案件,認真做好息訴服判工作,化解矛盾,定紛止爭,消除不和諧因素。
五、優化檢察服務措施,做優化法治環境促進經濟發展的踐行者
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檢察機關必須立足檢察職能,細化工作措施,出實招、求實效。扎實開展“檢察巡回服務組進社區”活動。深入社區開展巡訪、宣傳檢察職能、拓寬案源渠道、傾聽百姓呼聲,推動“平安社區”建設。開展“加強檢企共建,服務經濟發展”活動。開通服務企業發展的“直通車服務”和“綠色通道”;針對企業在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及時提出檢察建議;深化服務民營企業工作機制,不斷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開展“強專項預防,鑄優質工程”活動。建立重點工程項目聯系點,加強對重點環節、重點崗位的監督;提供“行賄犯罪檔案查詢”服務;針對工程建設中出現的社會治安問題,結合辦案開展綜合治理。開展服務“城中村”改造促和諧活動。成立派駐檢察室,加強與“城中村”的聯系;針對“城中村”改造中涉及大額資金的重點項目開展職務犯罪預防;積極開展法制宣傳,對村民在征地拆遷、補償款發放等方面的法律咨詢和申訴,及時提供法律服務。開展“青少年維權校園行”活動。通過“模擬法庭”、“法制小劇場”等活動,不斷豐富法制教育的形式和內容。開展“促依法行政樹清風”活動,不斷深化對行政執法人員的勤政廉政教育,職業道德教育。
六、加強檢察隊伍建設,做優化法治環境促進經濟發展的先行者
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檢察機關應當主動適應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最大限度地滿足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法治需求。努力踐行政法干警“忠誠、為民、公正、廉潔”的核心價值觀,要通過公正執法,對各類市場主體依法平等保護,推動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促進公平競爭。通過文明執法,落實司法保障和人文關懷措施,從細微處體現法治精神。通過規范執法,加強對自身執法活動全過程、全方位的有效監督,不斷提高執法公信力。教育和引導檢察干警做勤奮學習的模范、秉公執法的模范、嚴于律己的模范,做優化法治環境促進經濟發展的先行者。
注釋:
[1]參見鄭光:《搭建“六個平臺”服務社會管理創新》,載《人民檢察》2012年第16期,第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