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案件庭前會議制度是我國修改后刑事訴訟法中的一項重要制度,將對進一步規范刑事審判程序,提高司法效率,彰顯程序公正,推動中國特色司法制度建設起到積極作用。
一、域外的庭前會議制度考察
庭前會議屬于刑事訴訟庭前程序。發達國家對刑事訴訟的庭前程序規范比較完善。有論者認為,我國的庭前會議程序,美國稱之為庭前會議,德國稱之為中間程序,法國稱之為預審程序,日本、我國臺灣地區稱之為庭前整理程序[1]。事實上這是一種誤讀。所謂的庭前整理程序、預審程序等是刑事訴訟的庭前程序,而庭前會議僅是庭前程序的一部分。特別是德國的中間程序,幾乎沒有庭前會議的內容,它是德國刑訴法的公訴審查機制,是一個獨立的程序。該程序的結果是啟動或部分啟動審判程序、拒絕啟動審判程序及停止程序。與我國庭前會議程序比較接近的有英國的答辯和指導聽證及庭前聽證程序、美國的審前動議和庭前會議程序、日本的第一次開庭前的控辯協商程序和第一次開庭后的準備程序、俄羅斯的庭前聽證程序[2]。
(一)英國的答辯和指導聽證及庭前聽證程序
答辯和指導聽證程序是指除嚴重欺詐案件或類似復雜性案件、嚴重性案件外的所有可訴罪案件,被治安法官移送到審判法院之后,公訴人、被告人及其辯護律師必須在審判法官指定的日期參加答辯和聽證指導。答辯和聽證的主要目的是得到被告人有罪或無罪答辯,針對無罪答辯的案件整理爭點、明確爭議,為庭審集中審理做好準備。
庭前聽證程序也稱為預審,主要內容包括控辯雙方就案件事實、證據、法律適用等進行信息披露;明確雙方爭議要點;對證據調查方法等庭審事務進行協商;對證據可采性等問題的動議與裁決等。
(二)美國的審前動議和庭前會議程序
這兩種程序是庭前程序的重要組成部分。審前動議是一項向法官提出的要求指令采取與案件有關的具體行為的請求。動議主要在審判前提出,以解決證據的可采性或審判程序的有關問題。必須在審前提出的動議包括起訴不成立、對起訴書缺陷的辯解和異議、排除證據、申請證據開示等。一般情況下審判中不得再提出上述動議。
庭前會議制度是美國庭前準備程序的重要內容之一。根據《聯邦刑事訴訟規則》規定,在提交大陪審團起訴書或檢察官起訴書后,法庭根據當事人申請或自由裁量,可以命令召開一次或數次會議以考慮有助于促進審判公正和效率的事項。會議中形成的書面協議經被告人及其律師簽字后對其具有約束力,否則將成為對其不利的證據。庭前會議的主要任務有:證據開示、提出動議、整理證據和爭點等。
(三)日本的第一次開庭前的控辯協商和第一次開庭后的準備程序
日本第一次開庭的控辯協商程序主要內容是控辯雙方明確訴因、處罰條款和案件爭點及雙方就法庭證據調查的范圍及方法、預計庭審時間及開庭次數的協商等。通過雙方協商,明確爭點,在開庭時對沒有爭議的事實和證據不作調查,重點審理案件爭點。日本庭前還有一個庭前的督促當事人準備和舉行聽證活動,主要內容是就指定的公審日或其他有關訴訟的必要事項進行協商。
第一次開庭后的準備程序與我國的庭前會議相似,只是舉行的時間不同。該程序主要內容是整理爭點和證據,所有準備過程應由法院書記官制作筆錄,結果應在公審日宣讀記錄或告知要旨。
(四)俄羅斯的庭前聽證程序
俄羅斯的庭前聽證程序是在案件存在法律規定的聽證根據時,依據當事人的申請或法院依職權,在審判前對案件進行審查的活動。主要解決的問題包括公訴審查即提起公訴的適當性或有無法定不予追訴情形、排除非法證據、進行訴辯交易、解決法庭審理的特別程序問題等。庭前聽證程序結果以裁決的形式作出,決定開庭審判、中止或終止刑事訴訟和對審議結果作出裁定等。對于排除證據的聽證,如果法院作出排除證據的決定,該證據即失法律效力。
綜上,可以看出:(1)庭前會議程序是庭前程序的重要內容,主要功能是保障庭審公正、高效進行;(2)盡管內容不盡相同,但主要方面都包含啟動庭審、案件分流及糾錯、證據排除及展示、案件整理及明確爭點等;(3)庭前會議結果具有約束力。
二、我國庭前會議制度評議
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第182條第2款規定了庭前會議程序。我國的庭前會議程序是指為保證庭審的順利進行,提高訴訟效率,保障訴訟參與人的合法權利,某些案件在開庭前,審判人員召集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案件管轄、回避、出庭證人、非法證據排除等與審判相關的問題了解情況,聽取意見,并記錄在案的庭前準備程序。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對我國庭前會議的案件適用范圍、具體內容等作了規定。
我國庭前會議制度具有自己的特點:
一是從內容設置看,我國庭前會議具有職權主義色彩。突出表現在:(1)不同于多數國家的庭前程序,我國將管轄、回避問題列入庭前會議內容,具有明顯的排除訴訟中斷因素的目的。庭前會議將回避問題作為重要內容,表明對刑事庭審程序控制給予了特別的關注。(2)與英美日等國不同,我國庭前會議沒有將確定開庭日期作為討論內容,而由法官確定開庭日期。
二是從訴訟主體在庭前會議中的地位和角色看,我國庭前會議兼具當事人主義特點。控辯雙方在庭前會議中的任務是提出和交換意見、了解證據等;審判人員重點了解證據異議情況及附帶民事訴訟的處理等。在庭前會議程序中,法官是召集者和主持者,當事人是執行者和完成者,法官具有中立性質。
三是與法治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庭前會議缺乏約束性效力。我國目前對庭前會議的結果定位都是“了解情況,聽取意見”。而英國、美國等均明確規定庭前會議結果具有約束力。
四是我國庭前會議的功能取向同英美等發達國家具有一致性,即主要功能是保障庭審公正、高效進行。
三、完善我國庭前會議制度的意見與建議
(一)賦予庭前會議約束性效力
如果庭前會議程序的功能僅僅局限于了解情況、聽取意見,而不確定其應有的效力,不僅會增加訴訟成本,而且有可能成為新的訴累。筆者認為,可以參考英美等國的相關做法。如1996年英國的《刑事訴訟與調查法》中“審前裁斷”程序規定了主持“答辯與庭審方向聽證”程序的法官根據控辯雙方的申請或者自行決定,可以就證據的可采性或者案件涉及的其他法律問題作出裁斷,該裁斷在整個法庭審判過程中具有法律效力。筆者建議,可以就證據采信與非法證據排除、管轄與回避、出庭證人和鑒定人名單、申請調取新的證據與重新鑒定等問題賦予庭前會議裁決權。在庭前會議中形成的書面協議,經參與人簽字后對其具有約束力,否則將成為對其不利的證據。
(二)庭前會議應重點解決非法證據排除問題
美國刑事訴訟中,由當事人及其辯護人申請啟動的庭前動議主要解決非法證據排除程序,主要原因就是擔心陪審團受非法證據的污染而做出不公正的裁決。我國的庭前會議沒有這一功能,使得控辯雙方不得不在庭審中反復糾纏證據的“非法與合法性”問題。如此不能不說是我國刑事訴訟庭前會議制度的缺憾。因此,建議在庭前會議中明確排除非法證據,以凸顯庭前會議制度的價值。
(三)將證據開示明確為庭前會議的重要內容
在性質上,“證據開示”制度屬于一種預審程序,是庭前程序的一部分。[3]庭前會議也是庭前程序的重要內容,完全可以將證據開示納入庭前會議予以解決。在會議中,對雙方互相認可的證據,無需再經過詳細的舉證和質證程序,對雙方都具有約束力。庭審中不再就已開示的證據進行出示和質證,使庭審更加集中。
(四)庭前會議的監督
庭前會議應當依照刑訴法規定公開、公正進行,而不應采取閉門商談的形式,否則缺少社會監督,會對其公正性產生影響。建議公開審判的案件召開庭前會議的,應當事先公告,允許旁聽,以增加透明度,形成社會監督,保證庭前會議的公正性。
注釋:
[1]霍愛峰,《庭前會議相關問題研究》,載《中國法治》2012年10月30日。陳衛東教授在接受法制網法學前沿欄目《構建中國特色庭前會議程序》專訪時,亦如此認為。詳見2012年4月1日法制網法學前沿。
[2]本文對這些庭前程序的論述資料來源于《刑事公訴庭前程序研究》,韓紅興著,法律出版社2011年8月版。
[3][日]松尾浩也著:《日本刑事訴訟法》,丁相順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