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的法律援助包括狹義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機關的司法救助,在我國現行以《法律援助條例》為核心的法律援助體系下,法律援助應取狹義的解釋,司法救助與法律援助屬于一對并列概念,體現了司法體系與行政體系對社會弱勢群體在司法活動中的扶持和幫助。《民事訴訟法》、國務院《訴訟費用交納辦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對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提供司法救助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關于民事訴訟法律援助工作的規定》,標志著我國民事訴訟領域司法救助制度的確立并與法律援助制度的銜接。在刑事訴訟領域,《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關于刑事訴訟法律援助工作的規定》、《中央政法委員會、最高人民檢察院等八部門關于開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若干意見》,標志著刑事司法救助(包括刑事檢察救助)制度的確立并與法律援助工作的銜接。但就現有民事司法救助制度而言,其主要內容限于訴訟費用的緩、減、免問題,而對民事檢察救助以及同法律援助工作的銜接尚無國家層面的規范性文件。山西、重慶等地的省級檢察機關與司法行政機關制定了有關民事行政檢察與法律援助銜接的規范性文件,全國其他一些市、縣也建立了類似的銜接機制。2009年,重慶市人民檢察院制定了《重慶市檢察機關司法救助工作辦法(試行)》,將檢察工作中的司法救助范圍擴大到民事行政檢察領域,并與重慶市司法局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民事行政檢察暨法律援助工作的協作意見》,初步實現了民事行政檢察與法律援助工作的銜接。總的來講,盡管民事檢察與法律援助工作的銜接還處于探索開展階段,各地建立的協作機制內容主要是民事檢察和法律援助工作中有關權利告知、案件移送、會商、和解息訴、機構設置等方面,但對保障弱勢群體的平等訴權、維護司法公正、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一、民事檢察與法律援助協作機制之特點
2008年市檢察院與市司局會簽的民事檢察與法律援助協作機制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明確規定了法律援助機構建議當事人向檢察機關申訴的19種情形。這19種情形既包括新民訴法規定的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法定事由,又包含符合提出檢察建議條件的4種情形。同時,對申訴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規定了兜底條款。
第二,明確規定了檢察機關告知當事人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的8種情形。并對農民工等困難群眾因勞動報酬和工傷賠償的申訴,作出了法律援助機構無需審查經濟狀況的規定。
第三,明確了檢察機關辦理法律援助申訴案件和法律援助機構代理當事人向檢察機關申訴的具體程序、流程和期限。
第四,規范了檢察機關辦理法律援助申訴案件和法律援助機構代理當事人向檢察機關申訴案件的4種法律文書和援助文書樣式。
在實施該協作機制工作中,市檢察院和市司法局根據《重慶市統籌城鄉基層司法行政工作改革試點方案》的有關要求和內容,及時擴大協作機制適用的范圍和對象,將農民土地、林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假冒偽劣產品危害農業生產、醫療交通事故、農民工人身權利糾紛等申訴案件納入雙方協作范圍,進一步豐富了《協作意見》的內涵。同時,各級檢察機關與司法局以及法律援助中心建立了定期信息交流制度、聯絡員制度、協作案件登記制度及協助銜接機制等制度,具體保障協作機制的貫徹實施。
二、民行檢察與法律援助協作機制的完善
完善民行檢察與法律援助協作機制,必須對實踐中反映出來的困難和問題,進行歸納疏理,從協作程序、協作方式、協作效果、協作保障措施等方面予以綜合施策。
(一)進一步擴大協作機制援助的范圍
法律援助的目的就在于保障貧困者能有效、平等地接近司法、參與審判,實現司法公正。因而qZGo0frP6C87YrZOhHYHjw==在確定法律援助范圍時應盡可能擴大訴訟案件的法律援助范圍,使貧困者的訴訟權利得以實現,我國刑事案件的法律援助范圍較為健全,基本體現了“扶貧助弱,維護穩定”的法律援助功能,但在民事及行政訴訟領域卻存在范圍狹小的問題,應予擴大。實踐中處于事實關系的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卻是最容易被侵犯,而其維權也是最艱難的,將此部分勞動爭議案件排除在法律援助之外,顯然背離了法律援助扶貧助弱的立法目的。因此建議對勞動爭議案件不再限制案件范圍,只要經濟困難的勞動者申請的勞動爭議法律援助案件都應予法律援助。此外,征地拆遷補償糾紛,因假劣種子、農藥、化肥損害賠償糾紛及工傷、交通、醫療事故或者其他人身傷害事故等與民生密切相關的事項也應納入民事法律援助范圍,以真正體現法律援助“窮者必援、弱者必幫、殘者必助”的服務承諾。根據《行政訴訟法》第11條的規定,公民對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處罰、行政強制措施,行政給付等八類具體行政行為不服可以提起行政訴訟。如前所言,這些行政行為都有可能侵犯到公民的人身、財產權益,特別是對公民的行政拘留,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更是與公民的人身權益密切不可分。因此,筆者認為,在法律援助立法中,應增加規定,將“認為行政機關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人身權益的”行政訴訟案件納入法律援助案件范圍。
(二)應更加重視對特殊群體的法律援助
特殊群體與弱勢群眾在外延上存在重合,在司法協作實踐中強調更加注重對其的法律援助或幫助,是因為經濟、文化、生理、社會地位待因素的制約,這些特殊群體在合法權益受侵害時,缺乏自我維權的意識和能力,因而需要諸如協作機制等制度的特別關注。如婦女和殘疾人群。婦女由于其生理上的差異,在體力、就業、社會生活等方面的能力與男性相比,都存在相當的差距,殘疾人群體包括肢體殘疾(含聾啞人)和智殘人群體,殘疾人由于其身體或大腦上的缺陷,顯然在社會生活中相對于生理健全的正常人來講處于絕對弱勢的地位。當然,對未成年人、老年人以及農民工等弱勢群體也應當予以重視。
(三)運用多種方式,提高協作機制的質效
一要堅持積極運用支持起訴方式幫助弱勢群體維權。對于欠薪、工傷等案件,凡符合支持起訴條件的,按照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的規定及時給予支持起訴;對于符合先予執行條件的,視情況向人民法院建議先予執行。二要堅持快速辦案機制。全市檢察機關要以“快速反應、專人負責、優先辦理、務求實效”為工作原則,對于弱勢群體追討欠薪、人身損害賠償的申訴案件優先辦理,優先研究,對于符合抗訴條件的,盡快制作文書提請或提出抗訴,從而保證民工維權申訴案件在檢察環節從快辦理。三要堅持幫助申請法律援助。檢察機關在受理民事行政申訴案件中,對需要法律援助的,在告知申訴人有關訴訟權利的同時,主動告知其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并幫助其聯系法律援助中心盡快辦理。
(四)建立協作機制案件質量的科學管理制度
檢司協作機制的性質決定雙方辦理的案件質量應當與其它普通法律服務的案件質量相同。因此,應采取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科學管理機制進行有效銜接。在當事人向法律援助機構提出援助時,法律援助中心應將符合援助條件的案件交給積極性高、責任心強和專業對口的律師承辦此類案件,在辦理過程中,法律援助中心應建立分案監督機制,選派資深律師擔當此類案件的監督員,負責監督案件質量和與檢察機關的協作關系,并建立法律援助與協作案件業務檔案。最后,定期對受援者進行滿意度調查,建立辦案效果評估機制。檢察機關在接到法律援助中心移送來的案件后,要指定專人辦理并開辟快速通道,提高辦案的效率,同時,對重大疑難的案件,要按照協作機制的要求,主動會商法律援助中心進行研究處理,多環節、多部門共同保障協作機制案件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