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見《出乎意料的人生三問》一文,被這個標題吸引了眼球,于是便細細閱之。
在文中第一問中,老師問道:“世界上第一高峰是哪座山?”大家哄堂大笑地回答:“珠穆朗瑪峰!”老師接著追問:“第二高峰呢?”這下同學們面面相覷,無人應聲,老師轉過身,在黑板上寫下一句話:屈居第二與默默無聞毫無區別。
老師頓了頓,說:“好了,下面我們來看第二個問題。有個人燒壺開水,可是等他生好火才發現柴火可能不夠,他該怎么辦?”同學們議論紛紛,但意見都趨同于趕快去找柴火,或說去借,或說去買。可老師說:“為什么不把茶壺里的水倒掉一些呢?”
接下來,老師又提出了第三個問題:“我國古代有一個人,想學好一門立身的本領。他曾經反復地比較,決心去學屠龍之技。于是,他拜名師,日夜苦練,終于有所成。大家說他會怎么樣呢?”同學們興致勃勃,說他肯定能成為英雄、明星,受世人崇拜。有的還旁征博引。老師越聽越搖頭,他說:“這個人一定會窮苦潦倒一生,因為世上根本就沒有龍。”
最后,在文章的結尾,作者這樣寫道:經過老師一節課的循循善誘,大家終于明白,原來這節課老師要告訴我們的是做人、做事、做學問的道理。那就是做人要力求出色,勇爭第一,這樣別人才能發現你、記住你;做事要敢于創新,方法靈活,千萬不可墨守成規;做學問要學以致用,將知識轉化效益,閉門造車是沒有出路的。
讀著這篇文章,心中頗不是滋味。
——屈居第二與默默無聞毫無區別?
鼓勵孩子們力求上進,這本身并沒有錯。但關鍵是,這個故事的重點不是放在第一有什么值得自豪上,而是放在了成為第二將會怎樣的不值上。這就是很大的問題了!以這樣的思維方式看孩子,如果他得不到第一名,就一無是處了?
——柴火不夠,就把壺里的水倒掉一些?
也許,老師提示了另一種思維方式,但更有可能的是,種下了投機取巧的種子。面對一壺燒不開的水,倒掉一些也許是最簡單的、最便捷的方法。但明天呢?明天他成為建筑師,成為牛奶商,成為制藥廠經理,成為會計師,成為汽車制造商……到那個時候,他遇到困難時,會不會也用“倒掉水”的方式來處理呢?恐怕,現在的大部分“豆腐渣工程”“毒奶粉”等,就是與這樣的“倒掉水”有關吧。
——學習屠龍術,必定窮苦潦倒?
世上有龍嗎?沒有。也許,學屠龍的這個人真的會如教師所說的那樣,窮苦潦倒一生。但是,學習的目的,只是為了改變自己的生活條件嗎?如此想來,那些沒有實用性的,不能對生活的改變起到立竿見影效果的學問,就沒有學習的必要了嗎?按照這位老師的觀點,一些未知的領域大可不必探索了,沒有翅膀,你想飛起來豈不是癡人說夢?拿不到王母娘娘的仙丹,你想到月亮上去豈不是癡心妄想?
有人說生活的構成,一半是現實,一半是夢想。現實這一半是我們立身之本,夢想這一半是我們進步的動力之一。正因為有夢想,人類才能造出機器;正因為有夢想,人類才能抵達月球;正因為有這樣的夢想,人類的生活才變得這樣豐富多彩……
做人做事一定要勇爭第一,遇到難處就找捷徑,學習知識要選擇實用的、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的……我不禁要問,是否就是這樣的盲目的攀比心理、實用主義及功利思想,造成了我們現在某些失敗的教育?
□ 編輯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