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北京2013教育督導與評價研討會”
摘要_師范大學、地方政府、中小學校在優秀教師與未來教育家培養方面肩負共同的責任與使命。東北師范大學在總結以往“校-府”合作經驗基礎上,以“教師教育創新東北實驗區”建設為載體,提出并實施了“校—府—校”合作(“U—G—S”)教師教育新模式。三方遵循“目標一致、責任分擔、利益共享、合作發展”的原則,在師范生培養、中小學教師培訓和基礎教育研究等方面協同創新,逐步形成了教師教育發展合作共同體,破解了長期困擾我國教師教育改革中的師范生教育實習、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和教師教育者專業發展難題,為我國新時期的教師教育改革探索出一條特色之路。
關鍵詞_“U-G-S”教師教育模式 教師教育創新東北實驗區
2007年2月,溫家寶總理到東北師范大學視察時作出了“要培養成千上萬的教育家來辦學,要實施師范生免費教育,吸引最優秀的學生做教師”的指示。東北師范大學緊緊抓住這一契機,精心制定師范生培養方案,以“融合的教師教育”理念為指導,以“教師教育創新東北實驗區”(以下簡稱“實驗區”)建設為載體,以培養造就優秀教師和未來教育家為目標,提出并實施了“師范大學—地方政府—中小學校”合作(以下簡稱“U-G-S”)教師教育新模式。五年來,“U-G-S”教師教育模式的運行,為破解長期困擾我國教師教育改革中的師范生教育實習、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和教師教育者專業發展難題,深化我國教師教育改革探索出一條特色之路。
“U-G-S”教師教育模式提出的現實意義
1.破解我國教師教育改革難題
首先,為打破封閉僵化的教師教育體系,建立開放靈活的教師教育體系探索出一條特色之路。“U-G-S”教師教育模式的提出就是要探索大學、地方政府與中小學之間在教師教育中應該而且可以開展什么形式的合作,各方建立什么樣的體制機制才能夠確保合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及構建什么樣的模式才可以促進理論與實踐、學科專業與教師教育專業有機結合與相互促進等一系列我國教師教育發展難題。其次,為走出孤立、單一的教師教育模式,構建融合協同的教師教育模式提供理論指導與價值引領。雖然各國學者關于教師教育模式研究的興奮點有所不同,但在總體價值取向上卻具有一致性。尤其是歐美等國的教師教育模式研究,在融合的主題下主要關注以下幾方面問題:第一,教師教育理論與教師教育實踐的融合;第二,通識知識、學科知識和教育知識的融合;第三,信息技術與教師教育的融合;第四,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的融合;第五,教師教育者與中小學教師的融合。“U-G-S”教師教育模式基于融合協同的理念指導與價值追求,改變以往教師教育孤立、單一地由師范大學獨自完成的局面,綜合社會、大學、政府和中小學校等多元主體的共同力量,將教師職前培養、入職教育和職后研修等多個階段相貫通,將學校教育、職業體驗和教學實踐等多種培養方式相結合,形成多主體、多因素合力協作的格局。
2.破解師范大學辦學特色難題
師范大學辦學特色主要面臨三大難題:一是為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深化并進而引領基礎教育發展所面臨的難題;二是近年來的師范專業畢業生數量供過于求而質量又參差不齊,尤其是實踐能力上的不足,這為師范大學的發展提出了另一難題;三是教師教育者專業發展難題。一段時期以來,隨著全社會對中小學教師期望與要求的提高,我國教師教育者隊伍建設卻顯現出了弱化傾向。這主要表現為對其評價關注理論成果,忽視其中小學教育教學實踐經驗;教師教育者自身研究脫離中小學教育教學實際,課程內容設計與實施與中小學課程相背離。破解師范大學自身發展的難題,需要師范大學主動地協調地方政府、中小學校密切合作,共同承擔責任,才能完成這一歷史重任。
3.破解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難題
我國基礎教育正由孩子“能上學”向“上好學”全面過渡。如果說讓孩子“能上學”的問題本質上更多的是政府的責任的話,那么讓孩子“上好學”的問題本質上則更多的是中小學校尤其是農村中小學校的責任。提高農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一方面要引進師范院校新畢業的大學生,充實現有農村教師隊伍;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強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530多萬現有農村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的培訓。在經歷了以學歷補償教育為特征的第一輪教師繼續教育之后,90%以上農村教師學歷已經基本達標,但真正的理論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的提高有限。目前,開展對農村教師隊伍的有效培訓仍是關涉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課題。培訓經費短缺、培訓時間緊張,以及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是當前農村教師培訓工作面臨的三個主要問題。
“U-G-S”教師教育模式的理論建構
1.基本理念:“融合的教師教育”
縱觀世界各國的教師教育課程體系不難發現,教師教育課程體系通常包含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專業課程、教師職業課程等幾方面要素。要實現融合的教師教育,需要有動態的思維方式,即在功能上使各構成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思想。據此,我校以“融合的教師教育”為理念指導,構建了“U-G-S”教師教育模式。主要體現在: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學科教育與教師職業教育的融合;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融合;教師職前培養與教師職后培訓的融合;師范大學與地方政府、中小學校的融合。這種融合的教師教育理念既包括教師教育課程要素的統合,也包括教師教育階段的契合,還包括教師教育主體的合作,同時也關注了教師教育空間的彌合。
2.價值追求:“教師教育合作發展共同體”的形成
教師教育課程體系各要素之間能否有機融合,教師培養的目標能否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參與教師教育的這些主體,而且不僅取決于他們各自的個體素質,更取決于他們教師教育理念的共識,以及基于這些共識的相互配合;其次是師范生之間的合作。教師教育應該重視師范生合作意識的培養,并為師范生盡可能提供和創造合作學習的機會。“U-G-S”教師教育模式采用“縣域集中、混合編隊”的方式,為師范生提供了合作學習的實踐載體;再次是教師教育者與師范生之間的合作。第四是大學與中小學校之間的合作。大學只有與中小學校緊密合作,才能夠及時把握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脈動,教師教育也才能真正成為一種“為了實踐的教育”。第五是師范大學與地方政府的合作。基于我校上世紀80年代探索的“長白山之路”為農村基礎教育服務積累的“校—府”合作教師教育經驗,我校主動牽手地方政府,將地方政府作為教師教育重要主體之一,賦予其責任與義務,為“U-G-S”教師教育模式提供行政資源保障。“U-G-S”教師教育模式的實施,最終就是要形成師范大學、地方政府、中小學校三方及其內部主體之間的教師教育合作發展共同體。
3.實踐載體:“實驗區”建設
教師教育模式需要在教育實踐中發揮其價值,才能不斷獲得調整、充實與完善。2007年12月,我校與遼寧省教育廳、吉林省教育廳、黑龍江省教育廳分別簽署協議,共建“教師教育創新東北實驗區”。“實驗區”建設是培養優秀教師和未來教育家的基礎性建設工程,是“U-G-S”教師教育模式的實踐承載。在“目標一致、責任分擔、利益共享、合作發展”的工作原則下,開展了師范生教育實踐、在職教師專業發展、教育課題合作研究、教育信息資源平臺建設等工作。目前,我校“實驗區”規模穩定在東北三省及內蒙古的22個縣市教育局范圍內的110所中學,可以同時容納1500名師范生進行教育實習工作。實驗區建設經歷了被動參與、互助共贏、共同責任和協同創新四個階段。
“U-G-S”教師教育模式的實踐探索
1.引導“G”“S”轉變角色,成為師范生培養主體
長期以來,地方政府與中小學校在師范生培養上成為“責任無涉”的旁觀者,而在地方教育、中小學校發展需求上則又成為師范大學人才培養“百般挑剔”的消費者。師范大學的教師教育模式呼喚著開放性、協同性與共生性。教師教育中的大學與中小學(“U-S”)合作需要基于雙方的共同利益才能實現共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范式的轉變,要求師范大學謀求中小學校的支持;同時,中小學校組織更新、教師改變以及學生學習成就提升也需要大學支持;這種相互需求為大學與中小學合作提供必要性。大學與中小學校的合作是“U-G-S”教師教育模式得以發生的內因,而謀求地方政府的介入則為這種模式的有效、長遠運行提供了政策保證,即提供了“U-G-S”教師教育模式發生的外因。這一模式引導地方政府和中小學校客觀上扮演了師范生培養的主體角色,賦予了責任感與使命感,由“責任無涉”的旁觀者、“百般挑剔”的消費者轉變為“責任共擔”的培養者、“協同發展”的促進者。
2.拓展“U”的辦學空間,大學校園延伸至“實驗區”
“U-G-S”教師教育模式突破了師范大學教育空間的限制,將師范大學“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功能延伸至“實驗區”中小學校,“實驗區”有多大,師范大學的校園就有多大。依托“實驗區”建設,“U-G-S”教師教育模式中的三方主體共同構建并實施了“教育見習—模擬教學—教育實習—實踐反思”的教師教育實踐課程體系,探索總結出“縣域集中—混合編隊—巡回指導—多元評價”的教育實習模式。師范大學的校園延伸至“實驗區”,使師范生的實踐課程學習充分體現了“實踐性”,充分實現了與中小學校的對接,使師范生在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中獲得了真實的體驗與鍛煉。反之亦然,即“實驗區”中小學校校園也延伸到了大學校園。這種延伸使“實驗區”中小學教師也有更多機會享受師范大學的優質教師教育資源。在“U-G-S”教師教育模式實施過程中,我校針對“實驗區”中小學校教師專業發展現狀與需求,構建并實施了以“常青藤工程”為主,由“集中培訓”“頂崗實習,置換培訓”“校本研修”“送課下鄉”“訂單培訓”“雙向掛職”“同課異構”等形式構成的立體在職教師培訓網絡。
3.規約教師教育者專業發展,成為“U-G-S”教師教育模式建設核心
教師教育者是“U-G-S”教師教育模式中最活躍、最關鍵的主體要素,他們的參與度決定著這一模式實施的有效性,甚至決定著這一模式的成敗。因此,教師教育者的專業發展得到尊重與保障,是實施“U-G-S”教師教育模式的基本前提。我們必須思考如何將教師教育者的專業發展與“U-G-S”教師教育模式的實施進行融合。基于這樣的思考,我校提出了“優先發展教師教育、優質服務基礎教育”的學校教師教育發展戰略思想。通過教師教育文化建設,規約大學教師教育研究者專業發展價值取向,倡導大學教師教育研究者到“實驗區”中去,通過指導師范生教育實習、基礎教育課題研究、中小學教師校本培訓歷練與成長。
問題反思與策略思考
1.成效分析
基礎教育是師范大學存在和發展的依據,更好地為基礎教育服務是師范大學必須面對的時代命題。師范大學應該在培養優秀師資、提供優質師資培訓、開展教育科學研究、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傳播先進教育思想和推動教育政策創新等方面做出努力。東北師范大學依托“實驗區”建設,提出并實施的“U-G-S”教師教育模式,探索出了我國新時期教師教育改革的特色之路。正如劉益春校長指出:作為國家設立的師范大學,就是要在破解教師教育和基礎教育領域中的重大、熱點和難點問題上有新的突破,在探索適合我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師范大學辦學模式上有新的作為,在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的優秀教師和未來教育家的探索中有新的舉措,這也是成為世界一流師范大學應有的特色品質。
我校“U-G-S”教師教育模式的實踐探索與“實驗區”建設,取得了良好的實踐效果和積極的社會反響。首先,進一步凸顯了師范大學本色,突出了教師教育特色;其次,強化了地方政府、中小學校培養師范生的主體身份,保證了師范生教育實踐質量;第三,形成了立體式農村教師培訓網絡,提高了農村教師專業素養,促進了區域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第四,建構了新型教師教育文化,轉變了教師教育者專業發展范式。
2.問題反思
在“U-G-S”教師教育模實施與“實驗區”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同樣是“異彩紛呈”“錯綜復雜”。我們必須正視、思考這些問題,探索解決的策略。首先是師范生自身素質與發展問題。師范院校應根據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探索師范生招生面加試策略,將最適合并樂于從事教師職業的優質生源錄取到師范大學;其次是在“U-G-S”教師教育模式實施過程中,需要地方政府提供穩定的“政策保障”,并形成“長效機制”,確保“U-G-S”教師教育模式可持續發展;第三是師范大學的教師教育者隊伍建設亟需加強。數量不足、質量不優、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依然嚴重,亟需解決;第四是教師教育國際化與信息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以上四點既是我們目前遇到的問題,也是未來發展的提升空間。
3.策略思考
“U-G-S”教師教育模式是開放的、動態的、發展的、創新的,還需要有新的元素不斷融入進來。首先,擴大教師教育協同創新加入單元。借助國家頒布實施的“2011計劃”,2012年6月,由我校牽頭成立“東北高師院校教師教育聯盟”,吸收東北三省4所省屬師范院校加入“U-G-S”教師教育模式合作發展共同體,增加教師教育協同創新的整體能量和輻射效應;第二,深化教師教育研究的國際合作。2012年9月,我校成立了“教師教育東北協同創新中心”,參與單位包含了日本東京學藝大學等國外教師教育機構;第三,加強師范大學內部各部門之間的協同創新。學校整合全校教育科學研究和教師教育資源,成立了教育學部,在校內實現了教師教育相關學科和科研機構的集成與資源共享,為學校進一步探索“U-G-S”教師教育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袁東,靳希斌.國外教師教育模式變革分析[J].教育研究,2006,(10).
2.寧虹.教師教育:教師專業意識品質的養成——教師發展學校的理論建設[J].教育研究,2009,(7).
3.龐巨豐.改變傳統教師教育模式[N].人民日報,2006-03-31,第十三版.
4.劉益春.協同創新,培養卓越教師[J].中國高等教育,2012,(23).
5.蓋笑松.當前農村教師培訓工作面臨的問題與對策[N].光明日報,2006.12.2.第七版.
6.王強.走向融合的教師教育課程[J] 全球教育展望.2006,(6).60.
7.張翔,張學敏.教師教育U-S共生性合作的發生機制探究[J].教師教育研究,2012,(1).29.
8.于海波.為基礎教育服務是師范大學的使命[J]教育評論,200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