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北京市唯一一所以日語為第一外語的公立完全中學,月壇中學被評定為西城區首批“全面育人、辦有特色”學校、北京市對外開放的窗口學校。月壇中學在日本的知名度極高,從皇室首相到黎民百姓皆有所聞。
而我們關于日語特色的選擇和發展,決不是一時興起,更不是一蹴而就。根據我們的實踐,我認為特色發展是學校發展的內在基因和外部慣性決定的,特色發展恰恰是實事求是的科學發展。
行走特色之路
月壇中學的日語教育起步于1972年,當年中日實現邦交正常化。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1980年,月壇中學創辦日語實驗班,提前半年從小學招生,并開展了教改實驗。
1984年,在學校與北京日本人學校共同舉辦的第一屆國際交流演講比賽中,月壇學生流利的日語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后,國家、北京市但凡大型的涉日外事活動,都活躍著月壇中學學生的身影。
正是有了這樣的積淀和爆發,才開啟了月壇中學特色的發展道路。1985年,經著名國畫大師李可染之子李光先生牽線搭橋,月壇中學與日本LABO國際交流中心開始了第一次友好接觸并建立友好聯系。第二年春天,LABO師生訪華團20余人首次實現了對月壇中學師生的家庭訪問,并達成了爭取實現雙方師生進行民宿活動交流的意向。1988年夏,應LABO國際交流中心邀請,月壇中學師生6人赴日進行了首次民宿和友好訪問。從此,每年春夏兩季,雙方師生互訪、友好交流成為慣例。
在民宿活動中,學校保證每個學生都有面對面與日本青少年交流溝通的機會。在交往中,月壇中學學生表演日本舞蹈、演唱日文歌曲,在日本家庭做客、品嘗日本料理,向日本教師學做手工,參觀大阪的通天閣,參加日本的夏令營……在豐富的活動中了解日本。中日學生共同作畫、交流書法,一起上音樂課、做操,共植友誼樹……在親密接觸中結下情誼。
三十多年間,豐富的對外交流活動使學生在交際能力、心理品質、合作意識、集體觀念、思想視野、禮儀禮貌、語言交流等方面都得到培養和鍛煉。學生們在交流中成長起來,他們有的當上了外交官,有的從事日語教育,有的專門從事對日交流工作,有的成長為日資企業的骨干,有的進入新聞媒體……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品萬種人,學生基于這獨特的經歷成長了、成才了,學校的發展特色也水到渠成地成型了。
進入新世紀后,我們邁出了更大的步伐。2002年7月,101名師生開始了為期一個月的首次赴日修學旅行。他們深入日本多所中學、高校,研討日語教與學的經驗,了解日本教育與社會。從此以后,該項活動每年一次,從未間斷。
至今,月壇中學已同日本100多所學校、數十個機構建立了友好關系。學生的足跡遍布全島,不僅步入了日本的家庭、學校,還以他們的視角觀察了日本社會的各個角落。
吸引特別關注
一所學校走進一個國家的同時,一個國家也在關注著一所學校。
早在1996年,時任日本外務大臣池田行彥就向月壇中學授表彰狀,表彰月壇中學在對日青少年交流中所做出的突出貢獻。由此,一連串重要人物的造訪,將月壇中學鎖定在被關注的焦點上。1997年9月4日,日本首相橋本龍太郎的夫人來到月壇中學訪問;2005年4月18日,日本町村外相的夫人來到月壇中學訪問;2006年10月8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夫人訪問月壇中學,對學校要做中日友好使者的決心表示極大贊賞。日本幾任駐華大使也親臨月壇中學參加交流活動。
一些特別的邀請也不期而至。2007年12月29日福田首相訪華時,月壇中學師生受邀參加了溫家寶總理在釣魚臺為福田首相準備的早餐會,兩位領導人同師生親切交談。2009年3月1日,日本外相中曾根弘在北京同月壇中學師生座談,中央電視臺《高端訪談》欄目進行同聲翻譯和直播。同年10月,月壇中學10名學生參加了由中日兩國政府舉辦的中日“小大使”活動,赴日交流一周,受到日本內閣官房副長官松野賴久和我國當時駐日大使館大使崔天凱的接見。2010年3月5日至7日,月壇中學19名學生參加了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與日本NHK電視臺舉辦的中日高中生日語辯論活動,他們的聲音傳遍日本。2010年8月,月壇學生赴日參加第二屆中日“小大使”活動,受到了日本首相菅直人的接見。
月壇中學每年接待日本各級各類訪問團40多個,20多年共接待了逾千個來自日本各地的教育、文化、旅游、新聞等界別及政府、民間團體組成的參觀交流團;平均每年接待4000人,最高年份超過6000人。月壇中學成為了促進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的平臺及增進中日文化傳播、政治互信的橋梁與紐帶,也贏得了國內相關組織和人士的深切關注,其中包括中國外交部、駐日大使館、教育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司、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北京市政府對外友好協會等。他們紛紛通過題字、送匾、頒證、賀信等不同形式,表達肯定與祝賀。
開設特種課程
從民宿到“小大使”,從民間到政府,從“家”到“國”,月壇中學的對日交流活動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也越來越重要,凸顯出“規格高、范圍廣、影響大、歷時長、成果豐”的特點。
學生們走出國門,去看世界;走出國門,去擔當中日友好的使者;走出國門,去獲得一次不同尋常的人生經歷。除了這種全面的熏陶之外,我們的日語學習還具有“用中學、學而用”的特點。各種高規格的接待、出訪營造了無可比擬的日語學習環境,這是外語教學中的關鍵因素。學校的特色實現了教育化,教育也隨之特色化了。
2007年,北京開始實施高中新課程改革,如何在新課程背景下保持與發展特色?我們決定因地制宜、順勢而為,把特色融進課程,再通過課程發展特色。本著“發揚優勢、結合特色、立足實際”的原則,一大批帶有月壇風味的課程“菜肴”開發了出來:日本風俗、快樂日語、社交禮儀、日本將棋、中日文化比較、日語中類義詞的區別、世界各國國旗國徽國歌研究……由此,學校的日語教育特色實現了課程化,課程也隨之特色化。
對于“月壇味道”,我們有“烹制法則”:新課程為學校的自主特色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并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學校必須為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提供寬廣的舞臺,學校特色發展也成為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們追求的是實現課程特性、學校特色與學生特點的一體化,實現學生與學校共同和諧發展。
在這些貼近學生、貼近實際的校本課程中,學生們學到了很多課本以外的鮮活的、有價值的生活知識,也掌握了自我學習、主動探究的方法。有些課程還受學生“追捧”,進行了拓展升級。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升了教師的綜合素質,同時還提高了干部的管理能力、籌劃水平。
與此同時,一個新的歷史機遇向“特色的月壇”走來。2007年日本出臺了“30萬留學計劃”。在這樣的背景下,2008年12月,月壇中學與日本城西國際大學合作開展“高大一體化”項目——學生在月壇中學高中學習3年,月壇中學推選已取得日語二級水平考試證書的學生直接進入城西國際大學攻讀4年本科,有志于深造研究生學歷的可繼續學習1年;學生畢業后,對于取得城西國際大學學士或碩士學位的學生,大學就業部會根據學生本人意愿對其進行相應的就業指導,并推薦就業。這種“高中—大學(留學)—就業”直通車式的人才成長模塊與中外教育合璧的學生培養方式,使學校獲得新的發展點。
秉承特立情懷
然而,利與弊總是結伴同行。因歷史情結而反對孩子學日語者有之,因中日政治形勢不確定而排斥日語者有之,因以為日語是小語種而不考慮學日語者有之,凡此等等,月壇中學的招生也曾受到影響。
但月壇中學堅持了下來,并終成“唯一”和“窗口”。和諧必然成為人類的共識。和諧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基礎是語言。無論怎樣,學習語言、了解文化、知己知彼總不是壞事。我堅信,特色就是生命,月壇的特色就是充滿活力的生命。
經過幾十年、數代人的奮斗與創造,我們形成以日語教育和中日教育交流與合作為特色的總體特色,具體表現為:以長期、廣泛而又深入的中日教育交流與合作為標志的國際特色;以日語為第一外語、英語為必選課、以中日歷史文化為背景建設校本課程的課程特色;以日本為唯一留學目的地的留學特色;以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活動為重要育人途徑和方式的德育特色。
四方面共同形成了月壇中學“全面發展,辦有特色”的辦學風格。這些特色與學校“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會合作共事的人、會生存發展的人”的辦學目標深度契合。學校發展之路必將沿著豐富特色、強化特色繼續前行。
辦學貴在理性,貴在堅持,貴在尊重規律,在立足實際的基礎上形成特色;不能應景式地“花樣翻新”,不能盲目地標新立異,不能武斷地推倒重來,不能隨意地因人而變。我們將在“以日語教育為依托,搭建中日教育交流與合作的平臺,提高學校辦學的國際化、社會化、個性化水平”的特色建設定位上繼續前進。基于現實、著眼未來,我們與日本學校的合作交流將實現三個重點轉移,即由高等學校向不同層次的大學轉移,由規模性友好交流向有計劃地建立姊妹校轉移,由雙向參觀交流向共同合作辦學轉移。我堅信,在不斷深化特色辦學、強化品牌發展的戰略選擇與推進中,特色發展將直接指向卓越發展。
□ 編輯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