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認為,只有“接地氣”,課題研究才能真正實現它的價值,課題研究者才能在研究中獲得專業成長。那么,課題研究如何才能“接地氣”呢?
課題研究的目標要“接地氣”。對于一個研究團隊而言,他們的研究不是跟風而行,不是盲從上級,而是有具體的、可操作的目標;對于團隊里的個人來說,他的研究不單是為了完成團隊布置的任務,也能夠在研究中切實獲得專業成長。也就是說,當團隊里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清晰而明確的目標時,他們的研究便有了“落腳點”。
課題研究的內容要“接地氣”。教師做課題,其研究內容一定要與教育實踐緊密相連,因為只有這樣,研究才有可以“接地氣”的土壤。在教學中常遇到的問題就可以作為我們研究的內容,比方說遭遇后進生時,就以“后進生在不良環境中養成的不良習慣該如何糾正”為研究內容;發現教師滿課堂跑對學生造成了影響,就以“教師在課堂中的行走路線對學生注意力產生的影響”為研究內容,這樣,可以做到“研以致用”,讓課題研究對教師的教學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這樣的研究內容就是有“群眾基礎”,“接地氣”的。
課題研究的方法要“接地氣”。課題研究不是“閉門造車”,不是埋頭單干,不是復制粘貼。資料查找固然需要,但不是全部,真正的課題研究是需要研究者“走出去”,通過調查、走訪、分析案例、研究文獻甚至通過試驗等方式去實實在在地“做課題”。也只有如此,研究者才能獲得真正有價值的資料。
也只有“接地氣”,課題研究才有堅實的“落腳點”,才具有研究的“土壤”,才具有研究的價值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