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怎樣做教師?
“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這是廣大教師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但是,您有沒有想過,能推動另一棵樹的應是怎樣的一棵樹?能推動另一朵云的該是怎樣的一朵云?能喚醒另一個靈魂的該是怎樣的一個靈魂。下面介紹的幾本書都是一線教師的著作,從這些書中,您能找到上述問題的答案。
最近讀了侯登強老師的《做一個有故事的教師》。這本書按照“體恤、陪伴、傾聽、激勵”四大主題詞對故事進行分類,在一個個帶著暖意的故事里,蘊含著教師的專業素養和人文情懷。也表達了作者對教師專業姿態的期待。
體恤。這是一種情感的姿態,也是一種共情的智慧。
在兒童遭受各種委屈甚至傷害的時候,教師深沉而自然的體恤之情是具有療傷功能的——兒童發現老師在自己身旁,在用言行表達著真切的關注,會有安全感和歸屬感。侯老師的文章中體恤的情感可以用這樣的句子來表述:臉上帶著笑,眼里含著淚,心里滴著血。在一個個孩子面前他把自己放到低處,用自己的童年經歷來設想眼前孩子的處境,不斷叩問教育者的良知。
在學生跑到自己面前指責對方,哭哭啼啼,委屈不堪時,你會怎么做?侯老師的故事中提供了這樣的方法:寫出你的委屈來。夏荷和大壯發生沖突,兩個人各執一詞,侯老師的方法是讓兩個人都坐下來用筆“申訴”,在書寫的過程中兩個孩子情緒穩定下來,思考也漸漸趨于理性。而后,侯老師讓他們分別寫出三條再遇此類矛盾解決的辦法——由一個意外事件引伸出諸多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也是對孩子們良好情商的培植。
陪伴。陪伴并不僅僅是指在一起,關鍵是心靈的碰撞與交流;關懷的本意并不是教師一方無條件的付出,而更在于學生是否感受到并作出積極的回應。
教師對學生的陪伴不能演化成“包辦”。《好好陪你走一程》中,明受到侯老師用心良苦的關注,從一個不被人重視的“標簽學生”變成老師身邊的“熱點人物”。可貴的是,侯老師并沒有因為明的不斷示好而沾沾自喜。在《走近你,不是為了控制你》一文中,侯老師認真反思了自己的教育行為,謹慎地提出這樣的擔憂:我善意地走近明,是不是讓他又陷入了另一片溫柔的沼澤?進而,想到好的教育是讓學生做真正的自己,教師存在的價值不是控制而是幫助和成全——如果你不能發現兒童成長中的問題,就不可能有如此體貼入微的關注。這讓我相信:教育之路難行,但教育又是值得不斷堅守的。
傾聽。這是讀懂兒童的關鍵所在。
認識事情的真相,了解兒童的本意,都離不開傾聽。在侯老師的故事里,這樣的場景隨處可見。
在《玉蘭花開》一文中,小宇因為好奇把玉蘭花摘了下來,侯老師在其他同學的“告狀”聲中,選擇了聽小宇講述,從而得知:“老師,我不是故意的。我想爬上去聞一聞白玉蘭到底有多香,沒想到一不小心碰下一朵來。”而侯老師給小宇的作業是寫下這次的“探險經歷”,在全班朗誦。
在《與一個孩子相遇》一文中,那個對同學不友善的小姑娘,一度令侯老師感到失望。當侯老師選擇主動傾聽事情緣由之后,才知道這是一個“烏龍事件”,小姑娘是被“冤枉”的。這件事讓侯老師感慨:“一定要悅納每一個孩子,從心底里。”
激勵。這個詞生動地體現了侯老師行動的意義。做一件事情,不是滿足于處理結束,而是激發出新的有意義的教育故事。“再進一步去創造,再往前走一步,會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就是這“再往前走一步”,讓侯老師的故事有了不一樣的價值。
在《你可以“驚天地,泣鬼神”》一文中,一個男孩寫紙條推薦另一個孩子,侯老師沒有置之不理,而是精心策劃,完成兩個孩子的心愿;在《貝殼的故事》一文中,侯老師將一枚貝殼化作祝福送給那個有些自卑的女孩;在《用心等待你的每一點進步》一文中,侯老師連續關注小宇的成長過程,創設了不同的情境來喚起小宇的自信……激勵,不能單靠談話,更要將原本看似無價值的事件再開發,來催生一個個暖人心、益成長的教育故事。
體恤、陪伴、傾聽、激勵,連起來,也正是一種心理疏導的程序。解決孩子心靈的問題,需要教師能夠有專業的素養。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如何在現實的教育中得到應用,也是值得思考的事情。一個案例的解決用這樣的程序進行屬于理性思維,天長日久,就會升華成一種情懷。而每個教師都有這種可能,因為我們天天和孩子在一起,最需要有智慧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