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學大綱》指出“教學內容應體現民族特點,充分發揚我國民族、民間優秀的藝術傳統,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因此,在中國畫教學實踐活動中,我積極拓展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內容,弘揚傳統文化,積極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使學生感受國畫帶來的快樂,真正喜歡上國畫這一民族藝術。
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找準教學的切入點
記得一次國畫課教學中,我一說要教學生畫芭蕉葉,學生馬上就表現出很不耐煩的樣子,立刻沒了精神頭兒。芭蕉葉在中國花鳥畫中十分常見,但生長于南方,對于北方的學生來說很陌生,自然不會產生學習的興趣。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把教學內容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將學生常見的荷花、牽牛花、雞冠花、野菊花、迎春花、仙人掌、桃花等植物選入教材,便于他們觀察和比較。這些植物中有許多被人們賦予高貴品質,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此外,我還針對學生的興趣,收集了小松鼠、小兔子、小青蛙、小刺猬等生動可愛的動物題材,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次上課,當學生們看到課件中播放的小兔子形象時,個個興奮不已。在我進行簡短的講授和示范后,學生們便興致勃勃地忙碌起來,不一會兒,一張張可愛的小兔子形象便躍然紙上。創作完畢,學生們還爭先恐后地表達著自己的創作感言和快樂的體驗。
實踐證明,中國畫教學內容的豐富和拓展,要貼近學生的心理需求,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極大的興趣。
關注學生的接受能力,及時調整教學內容
由于學生的年齡差異和能力差異等,使得中國畫的教學內容也變得更加多元化,有時候事先準備好的教學方案,也會因為學情的不同而產生改變。
一次給韓國班的學生上課,起初我以荷花為素材,但沒能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于是調整了教學內容,將畫荷花改成了畫白菜。泡菜是韓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為制作泡菜的主要原料的白菜,是他們再熟悉不過的了。提起泡菜,學生們立刻來了精神頭兒,在老師的啟發下,通過白菜的畫法,順利地了解了中國畫用筆、用墨的基本方法。
壽桃和荔枝是中國畫教學中經常出現的題材,但教師多是以折枝的形式講授,折枝花卉超出了學生的認知水平,難度較大。于是,我變折枝為靜物,既完成了教學內容,又解決了學生學習中的困難,使他們在實踐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在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認知水平因材施教,及時調整教學內容,設定適合學生學情的教學難度,實現我們預定的教學目標。
改變枯燥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教學中,我改用動態的教學方式,先利用實物、圖片、國畫作品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興趣;再通過課上學生對實物的觀察、思考、討論、比較,得出所表現對象的特點及形象規律,并借助中國畫特有的工具、材料,實現表達自我、陶冶情感的教學目的;同時,通過展示、評價作品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以前我教學生畫鳶尾花時都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在實踐中把花瓣和花蕊畫得十分含糊,形象不準確,用筆隨意,失去了實物本來的形象特征。后來,我采用動態的教學模式,學生很快就掌握了畫鳶尾花的方法,并在實踐中避免了造型不準確的現象。
精心設計示范過程,為學生預設創作空間
在中國畫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演示這一環節,介紹和說明造型的基本方法,分解和教授繪畫中的筆墨技巧,解決中國畫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因此,教師演示的環節需要精心設計和認真安排。
每次上課前,我都要反復實踐、精心設計,授課時做到有備而來,從不信手拈來隨意示范,讓學生將示范過程看得清楚、看得明白,并能將學到的技法應用于自己的實踐活動中。
實踐是檢驗學習效果的最佳方式。我校學生多次在全國、市、區級比賽和展示活動中取得優異成績。在第十七屆全國中小學生繪畫比賽中有四人獲一等獎、三人獲二等獎;在朝陽區第十一屆學生繪畫比賽中一人獲一等獎、二人獲二等獎,其中,有5人作品錄入《優秀學生作品集》中。我校研發的《中國畫》校本課程,也榮獲朝陽區教育科研優秀課題獎。
在中國畫教學過程中,只有因地制宜地開展教學實踐活動,豐富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內容和語言表達方式,才能使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世代相傳,使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形式,煥發出時代的青春活力。
□ 編輯 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