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課程標準》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現行音樂教育觀念、內容、方法手段和評價體系等方面已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痹谛M庖魳方逃?,也存在這些問題。作為校外音樂教育工作者,更要把創新校外音樂教育的學習方式投入到教學改革中去,努力探索校外音樂教育學習方式的創新策略,讓學生真正能“在玩中學習知識,在實踐中提高能力”。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學生在學習新歌曲或樂曲之前,教師首先要進行范唱或范奏,讓學生聽過幾遍后,說出它的節奏、節拍、速度等,并能用動作表示出來。例如:在學習《美麗的草原》這首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們說出腦海中大草原的景象,描繪一幅美麗畫卷,讓學生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體會音樂帶來的感染力。傳統課程中一般是老師唱“獨角戲”,創新教學中應該把傳統課程中老師教學生聽的傳統思維逆轉過來,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展現學生的個性,讓他們在音樂活動中發揮個人的想象。教師要給課堂創設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樹立學生的信心和勇氣,激勵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在自我參與中找到學習音樂的快樂。
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探究意識。例如:教師在給學生彈奏鋼琴曲《青蛙合唱隊》時,通過分組做游戲的方式,讓學生邊聽邊體會并能用動作來形容老青蛙和小青蛙的不同。小組合作游戲中,學生不僅學會了在模仿中和自我的想象中不斷感受音樂的樂趣,而且學會了互相交流,合作共處。
發展音樂創新思維能力,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示范演奏和播放錄音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音樂思維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彈奏強節奏的音樂,讓學生猜是哪種動物發出的聲音,并且進行模仿,再根據音樂的快慢、強弱、高低、長短來變化動作,然后讓學生自己彈奏,通過“聽”自己的彈奏來逐漸強化、提高內心的聽覺感受。音樂來源于生活,學生們能將音樂與生活的體驗結合起來,通過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將音樂這種有聲無形的語言變得更加生動化、生活化,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也能加深學生對歌曲的理解。
通過對音樂的想象與聯想發展學生的音樂創新思維能力。例如:在歌曲《紅蜻蜓》的學習中,教師可以用先放錄音然后再用彈唱的方法來提高學生對歌曲的理解能力。歌曲中的人、景、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們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把它融匯到音樂中去,以達到充分表現音樂的目的。
大力開發課程資源,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于轉變課程功能和學習方式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可以讓教學“活”起來,另一方面可以改變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指導學生去圖書館,收集相關的音樂電影、電視、歌舞劇等,或上網查詢鄉土資源,收集資料之后可以相互進行交換和學習,從而達到資源共享的效果。
將師生的生活和經驗融入教學過程,讓教學“活”起來。我們可以將故事法、創設情境、游戲法、體態律動、表現法、創作法等綜合,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體,都有機會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
善于挖掘、整合學生身邊的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學生的學習經驗來自他們的家庭生活、與其他孩子的交往和他們與社區環境、傳媒及文化的體驗與影響,如果把這些渠道獲得的知識帶到課堂上,可以增大教育的信息量,豐富教學內容。
挖掘利用區域資源。學校適量安排一些地方特色課和課外實踐活動,把當地民間娛樂活動和民歌民謠引進校園,通過“結合方言,結合媒體,結合教材,結合表演,結合欣賞,結合比賽”的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增進對民族地方音樂文化的了解,還可提高他們在音樂方面的綜合能力,為繼承和發揚民族地方音樂文化奠定感情基礎。
結合流行音樂,與時俱進。流行音樂中有不少優秀的、進步的作品,可以適當引進中小學音樂教育中,一方面豐富學生的業余音樂生活;另一方面將音樂融合到平時的生活中去,讓學習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總之,我們需要不斷的探索,結合本地的教學資源、學校的優勢、教師的素養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發揮創新思維,沿著創新的教育道路,以學生自主化參與式的學習為主,為學生創造更開放、更優越的校外學習環境,使學生在音樂教育的殿堂中感悟音樂的樂趣,培養學生感悟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 編輯 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