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東城區織染局小學以知心教育為辦學理念,在三級課程整體推進的同時,原創性提出“資源綜合利用”的校本課程建設理念,打造豐富、動態的“課程超市”樣式的知心校本課程體系。課程以“關注學生現實需要,為學生未來人生鋪路”為重點,讓師生在校本課程特色建設中共同成長,實現學生與社會和未來的對接,將學生培養成善言善行的健康人、北京人、國際人。
學校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教育部學校課程管理指南》和《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為指導,在北京市特別是東城區已有的豐富的課程改革經驗基礎上進行整合,凸顯學校辦學特色追求,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發展。實踐過程中,學校積極想辦法,借助外界力量,如國際青年成就等公益性組織,開發《外教口語》《我們的城市》《我們的世界》等課程;利用學區資源,走進帽兒課程活動中心,設立《Apple Tree》《版畫》《動手DIY和機電入門》《布藝》《“小小智多星”智力開發》等課程,開闊來京務工子弟的眼界,豐富他們的知識。為了讓文化建設與學生“零距離”接觸,學校還請老師游走校園,尋找育人點,誕生了樓道德育課程、校園景點學科聯動課程。
課程體系建立后對課程實施和管理提出了新挑戰,我們實施走班制、走校走班制,實現了社會志愿者走進課堂,形成一個滿足學生個性需要的豐富而動態的“課程超市”。以農識課開設為例,學校立體建構農識課,將農識與營養健康結合,并開辟農識園,讓學生親自動手栽培。一學期共有15位家長志愿者面對來自不同年級的學生,憑借生活經驗為學生們講授農作物的栽培,將知識與健身、健康結合,適當延伸。
學校知心校本課程體系的確立與實施是學校知心教育辦學理念和構建善行特色學校文化的重要載體。
學校重視校園文化建設,教室全部建成多媒體教室,其中有現代化安全應急體驗教室等11個專用教室。“知心”和“善行”的學校文化石已成為學校的校魂;“善行文化柱”上精心挑選的147個與“善”字有關的詞語鑲嵌于門柱上,每天迎送著師生;主題墻彰顯學校“學會選擇,善行天下”的校訓;樓層以“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會和自然”三個主題分層設置;“自由閱讀長廊”給學生提供了放松身心、培養閱讀習慣的好去處;“禮儀長廊”和“知心長廊”成為學校標志性文化符號……學校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景象。
學校知心校本課程科目的確立順應時代,設置靈活,引領學校善行文化發展方向。在實施校本課程過程中,參與者深切感受到,這個課程體系不只是“文本課程”,更是“體驗課程”“文化課程”,是不斷變革與創新轉化為“自己的課程”,呈現出一種動態生長的文化。學校把閱讀當成學生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學校建成了閱讀長廊,開設“自由閱讀課”,保證學生每天一小時的閱讀時間。閱讀長廊中《一粒種子的旅行》《雪人》《一百條裙子》《犟龜》等都是學校精心為學生選擇的。
學校也注重校本課程的實踐研究,開展不同主題的研討活動。學校進行了“走進課程超市,享受知心幸福”校本課程展示活動。活動中,同行及專家們對課程的架構和實施給予充分肯定。學校還召開了“學會選擇,善行天下”善行文化推進會。作為北京市首個進行“善”的教育的學校,推進會上專家學者的高位指導將引領我們進一步挖掘知心校本課程善行文化教育點,促進學校善行文化教育的推進,培養學生成為“善言善行健康人”。
學校知心校本課程的構建就是學校課程文化的一束炫爛的奇葩,引領學校善行文化建設向縱深推進。學校積極實踐校本課程的過程就是不斷積淀學校文化底蘊,促進學校內涵發展的過程。
學校以“資源綜合利用”為理念的“課程超市”樣式的知心校本課程體系建設是依據學校知心教育辦學理念開發、構建、執行、推進并逐漸完善形成系統的。校本課程的開發,促進了織染局小學每一位學生成為善言善行的健康人。
□ 編輯 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