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痹鯓硬拍茏寣W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呢?2012年,我校成為北京第二實驗小學的集團校,開始采用實驗二小的教學模式——三段式教學,即課前參與、課中研討、課后延伸,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授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課前參與——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
課前參與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能力和養成自學的習慣,它是數學學習中的重要一環。如何讓學生有效地進行課前參與呢?我設計了難易適度、形式多樣的參與單,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漸進的方法,讓學生自主進行參與,逐步提高學生參與的能力,激發學生課前參與的興趣。在講五年級下冊《統計》這部分時,我要求學生收集日常生活中的數據,對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然后制成統計表。再如:在制作“方向與位置”這個單元中《簡單的路線圖》一課的參與單時,我設計了一個綜合實踐應用,要求學生邀請家長參與完成繪制從家到學?;蚱渌攸c的路線圖,并描述路線圖。學生完成了以上的課前參與作業,就等于在課前思考了相關的問題,在課堂教授時教師只要稍稍點撥,大部分學生就會豁然開朗。
課中研討——讓學生學會交流的技巧、合作的技能
在課堂上,我經常鼓勵學生互辯,讓他們在辯論中互補知識,在學習方法上互相借鑒,集智取長,協作創新。
由于年齡與特征等的限制,小學生對剛剛學過的概念,常常是模糊的、零散的。這種清晰度很低的信息在碰到某些疑難問題時,常常會使學生迷失方向,產生思維紊亂。為此,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思維的“十字路口”,設計一些易混淆的題目,從而在互辯中撥正思路。如在教學“平均數”后,我設計了一個問題:小明身高135厘米,小河的平均水深為110厘米,他在河中嬉戲會不會有危險?此題一出,全班同學迅速分為兩大陣營,圍繞“小明在河中嬉戲會不會有危險”這個問題,展開了辯論。在討論、交流中,學生學會了搜集、分析小組成員的意見。
通過生生互動、互辯,學生們學到與他人交流的技巧、合作的技能。
課后延伸——提升學生數學素養
一堂課的教學時間是有限的,而數學閱讀不只包括對數學教材的閱讀,還包括對與數學有關的科普知識及課外材料的閱讀,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后進行閱讀延伸,實施“課內學一點,課外帶幾點”的方法,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應用,真正讓學生“吃飽”“吃好”,充分挖掘學生的個性潛能,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例如,我在講了“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后,讓學生課后探究“能被9整除的數的特征”,學生興趣盎然,所用的方法各種各樣。有的學生把研究“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的方法遷移過來,研究“能被9整除的數的特征”。還有的學生通過課外閱讀學習到的較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了學生的應用意識,還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課堂教學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教學活動,只有注重知識的延伸與拓展,才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探索與發現、鞏固與提高、創新與實踐,成為創新型人才。
總之,通過實施三段式教學,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學會了與他人交流、合作的技能,提升了學生的數學素養,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今后的學習、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編輯 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