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KIM的專欄《組織結構創新》介紹了一條有嚼頭的信息:今年早些時候,前BBC總裁George Entwistle表示,計劃兩年內對BBC現有的電視、廣播、網絡分立的組織結構進行調整,因為“BBC的未來取決于一種全新的數字內容”。BBC對“歸類的盒子”式的傳統媒體組織結構的審視早已有之——面對新的媒介環境帶來的全新挑戰,無論按照技術劃分,還是按內容類別搭建的媒體結構,都無法構建靈活高效的運轉機制。
生產關系變革的需求,來自內容生產和傳播方式的變革。BBC只是感受到了變化的必然,但還沒有找到具體的路線圖。但這種“必然”風向,已足以為中國電視帶來觸動。因為我們的“盒子”,只會比英國電視多。
從全層面的廣電角度看,這個問題在國內頗為復雜,有太多格局性的東西非電視臺運營者可以左右,但下沉到具體的內容生產,尤其是綜藝大片層級,建立新的內容創意和產生組織結構,有很多空間。
比如,不少臺的節目研發中心要么是dliwLFVvi45+EzGYBWF/aY9vZogqvTGcDjqfzXdaYzo=“資料碼頭”,要么是某些節目團隊手無節目運轉的創意醞釀期。而且,即便是這樣一個松散的“節目研發中心”,也不是所有臺都配置。節目創意需要切實的價值對接平臺——創意如何在媒體鏈條中占據真正的上游地位?創意者的價值如何得到具體的市場兌現?現有的電視組織形態,在激勵體系、角色定位上,都還遠遠不能對“創意”形成實質的保護和激發。再比如,隨著越來越多模式節目的引入,電視臺和獨立制作公司(包括國際和國內)的合作越來越多,體制內的制作人恐怕會對自身的“價碼”越來越有落差感。在現有體系下,電視人尤其是從事綜藝大片創意和制作的電視人,其價值缺少靈活、足額的變現辦法。這也是當前電視人流動——向制作公司、向新媒體的重要原因。
本期特別策劃重點關注了三大國際模式齊聚中國市場的現象。綜藝大片對中國電視的影響,若能涉及創意價值的重新認識和電視生產關系的重塑,“中國模式”才能有生發的土壤,中國綜藝在格局上才能和國際市場對接,而不是停留在樣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