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普通受眾來說,演藝業(yè)有時是個寄托著古怪期望與宣泄點的行業(yè):沒事兒的時候,大家老盼著這個領域出點兒熱鬧,到真熱鬧起來,人們又雞一嘴鴨一嘴吵作一團。韓紅和黃曉明在“導師”席上“激情一吻”就是眼前的例子,明明是笑鬧、為節(jié)目添加佐料,視頻段落在網(wǎng)上俯拾皆是,可娛樂新聞的標題黨們,照樣還要圍著一個“吻”字樂此不疲。
知名藝人出鏡選秀節(jié)目,為的是自身的品牌延伸、知名度再擴大;選秀節(jié)目請名人,為的是借對方吸引廣告和收視率。兩者都有“雙贏”兼“共謀”的初衷。但人不是電腦,具體效果最終如何,完全要看場上即興、節(jié)目編導給名藝人的預留空間,以及直播中的控制力。如果沒猜錯,韓紅和黃曉明這個當屬“靈光一現(xiàn)”的例外,跟當初張紹剛的節(jié)目應聘者突然躺下,屬于同一類情形。意料之外的熱點,肯定能為節(jié)目帶來關注,至于給演員帶來什么后果,就只能等著觀眾“見仁見智”。
有統(tǒng)計說現(xiàn)在國人是全世界最開放的,不過礙于三代以內(nèi)都跟傳統(tǒng)鄉(xiāng)村扯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聯(lián),公眾場合下的肢體甚至非肢體親昵還是會惹人注目、側(cè)目。“側(cè)目”不一定是反感,說不定有的還含了艷羨,可它背后的主基調(diào),大多依然是——“不弘揚、不反對”。這是時代和社會人文背景決定的,一年半載改不過來。藝人的互動、或在街游時與同伴的親昵,或多或少都必須考慮到這個。公眾從來都是羨慕藝人掙得多,但掙得再多,也沒有“保有自己個人生活”來得幸福。這一點,沒做過明星的人想不到,也體會不出。而明星們,則需時刻體諒“臺下人們”的心態(tài)。
過去長達半個多世紀,內(nèi)地有一種對演藝的認識,叫做“藝術(shù)”。從影視、歌唱乃至說相聲的,都算藝術(shù)家。從本質(zhì)上講,這種看法有點把“愿景”當現(xiàn)實、把高端當成“大排檔”的錯位。這種錯位的情結(jié)也造就了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地不少演員(尤其是學習表演出身的科班演員)以為自己只要演戲努力,圈內(nèi)、公眾形象的經(jīng)營便可以稍微偷懶一些。其實成名演員的高薪背后,除了磨煉技藝所吃的苦,除了早年巴結(jié)導演、制片人、編劇乃至場工所受的委屈,還包括了成名后私生活被公眾的消費。如果你想少成為別人的談資,那就盡量少些舞臺外的日常表演吧,這方面杰出的例子還是步入中老年的劉德華。畢竟觀眾的舌頭都是嗜血的,想當初梁朝偉、張曼玉多有人緣!還不是照樣要被狗仔隊和標題黨端出來供大家消費消費。
連微博互動都會被當做營造人氣或媒體挑唆糾紛的平臺,面對面的接觸還有什么會逃得過公眾的復眼?懂經(jīng)營、運作的藝人有時會占些便宜。但,誰叫你是人不是電腦程序?是人就會有一不留神的猛料提供給媒體的血盆大口。“導師”臺上的一吻,不過是滄海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