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譽為“美國真人秀之王”的《美國偶像》(American Idol),自2002年開播以來一直是FOX春季檔的收視利器,曾連續十一年高居季度收視統計榜單前列。《美國偶像》也是全球電視機構最熱衷于引進的節目模式之一,截至目前,《美國偶像》模式已經被45個國家購買,節目在100多個國家播出,被視作歐美選秀節目的“活化石”。
2005年,《美國偶像》版權方Fremantle Media曾因中國節目《超級女聲》使用了太過相似的模板設置,向制作方湖南衛視和天娛傳媒提起過法律訴訟,但在當時版權保護不太規范的環境中,這場糾紛最終不了了之。再后來,湖南衛視從Fremantle Media手中購買了其他的節目模式。
其實Fremantle Media一直計劃將《美國偶像》品牌正式引入中國,經過多輪談判之后,2013年,東方衛視憑借此前與該公司合作《中國達人秀》的基礎,以及平臺自身所具有的強大的產業鏈,最終獲得了該節目的中國版權,并將“Chinese Idol”中文譯作“中國夢之聲”。
如此風靡全球的節目模式為何今年才進入中國?
《中國夢之聲》總導演王磊卿這樣解釋:因為中國電視進入了綜藝大片時代,也是真正向國際頂尖節目靠攏、向原版模式取經,從細節上獲取制作經驗的一個階段,現在中國電視觀眾對節目制作水準的要求越來越高,大家看電視時強調視聽享受,要聽到最高保真的音色,要看到最好的表演以及舞美燈光制作,要滿足觀眾的這種期待,過去那種不買模式,看看碟片,抄抄國外節目,克隆一下就能完成的做法,已經不再符合時代的要求。
在《中國夢之聲》項目啟動之前,節目組特地赴《美國偶像》錄制現場考察學習,并邀請模式方導師對特殊崗位進行培訓指導。導師陣容確定后,《中國夢之聲》節目組給各位導師上了“輔導課”,并給他們每人配了一臺iPad,將《美國偶像》的漢化版本下載其中,以便他們隨時熟悉原版節目。
王磊卿表示,《美國偶像》模式本身有很多嚴格的規范,原來有些細節他們覺得不太重要,但后來在《中國夢之聲》錄制過程中發現,原版對這些細節的苛求還是很有道理的,如果不仔細執行,最終達不到想要的效果。
American Idol節目模式有一點被大家廣為稱贊,就是允許各個國家的版本進行本土化的創新和變化,《中國夢之聲》在運作時,會汲取各國版本的創意精華,凡是能夠讓節目產生新的懸念、設計感強的、能推動節目形式創新再上一個臺階的經驗,都會拿來重新組合。
選手特色
American Idol的海選部分,有一句最精髓的話,“我們要的是最好的和最差的。”
王磊卿說,《中國夢之聲》在試音會階段也側重于這兩類選手的篩選,從目前已經播出的兩期節目看,呈現給觀眾的也是最有特色、最富記憶度的選手,他們或者是唱功特別好,或者是故事特別吸引人,或者是外在形象靚麗,甚至有些是怪異到極致的選手。首期節目中,徐云霄和徐菲小情侶、混血帥哥James、花樣美男苑里、高音哥吳強、草帽哥李路路、流浪歌手朱國武等選手一經亮相,迅速成為微博中的熱點人物。
導師陣容
American Idol在選擇評委的時候,會根據觀眾和市場的反饋,先設定評委的標簽、分工和職責,再去挑選符合要求的明星。《中國夢之聲》的導師陣容也參照了原版多元結構的設計,四位導師功能錯位、各司其職,不時產生化學反應:
韓紅對音樂有非常高的要求,亦有非常直率的表達,負責對節目的音樂進行把關,同時還不忘記和黃曉明“打情罵俏”。
李玟是國際化實力唱將,也是American Idol12季的忠實觀眾,她在節目中負責音樂和舞臺表現力的考核,偶爾兼任“知心姐姐”。
造星大師王偉忠借鑒了原版模式中第1-9季評委西蒙·考威爾的角色設計,西蒙在《美國偶像》中既是節目的評委,也是節目的制作人、創意人。臺灣知名電視制作人、“綜藝教父”王偉忠的加盟,不僅帶來了發掘偶像的專業視角,而且他在節目中的點評非常精準到位,可冷靜把控全場,儼然《中國夢之聲》的一個制作人。
黃曉明的加盟則是借鑒了第12季《美國偶像》評委凱斯·厄本(Keith Urban)(著名鄉村歌手,奧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的丈夫)的設計,“凱斯·厄本在美國的定位就是‘萬人迷’,盡管黃曉明不是一個專業的音樂人,但是他所起到的營造親切感,以及吸引女粉絲的功能與凱斯·厄本是一樣的。”王磊卿說。
場景選擇
American Idol在做海選的時候,導師背后永遠是大的透明的玻璃窗,初期錄制現場的窗外可以看到城市的地標建筑,比如紐約的帝國大廈。
《中國夢之聲》節目組一開始沒有計劃效仿這種做法,因為在中國要找一個既代表城市景觀,又有落地玻璃窗,空氣還要好的場景在操作上面臨很多困難,王磊卿告訴《綜藝》,“我跟模式方說你煩死了,我兩個月的時間都在找有玻璃窗的地方。”
幾場節目錄制下來,《中國夢之聲》節目組發現,對模式點的堅持、對空間感的營造果然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海試音會的錄制地點位于外灘黃浦路上的全景會所,四位導師背依黃浦江而坐,透過導師身后的玻璃窗,能看到上海地標建筑東方明珠及其周圍的建筑群,有時黃浦江上的輪船也會進入鏡頭里,并伴隨有汽笛聲或整點鐘聲,夜晚窗外更是霓虹燈閃爍,如夢如幻浪漫無比。
北京試音會選址在奧林匹克公園的玲瓏塔,玲瓏塔高達160米,窗外視野開闊,北京的新地標鳥巢、水立方盡收眼底。2008北京奧運會時,中央電視臺、英國廣播公司BBC等持權轉播商都曾在玲瓏塔上搭建演播室。
成都試音會在一個四川特色濃郁的老茶館內錄制,老茶館的壁雕、窗飾、木刻等盡顯巴蜀風情。成都試音會是整個西部省份的總試音會,涵蓋了重慶、云南、陜西、貴州、西藏、青海、新疆、甘肅等等地的選手,少數民族選手明顯增多,他們在茶館內的古戲臺輪番登場,別具一番風味。
節目節奏
在節目節奏掌控方面,中國版要比美國版慢一些。《美國偶像》故事部分比較精煉,節奏非常快,一個選手從故事講述、到現場表演、到評委點評,全部時間控制在3分鐘之內。王磊卿認為這個節奏對于中國觀眾而言顯得太快了,因此《中國夢之聲》有意放大了選手故事呈現,基本上每個選手的亮相時間都在4分鐘以上,一些特別有個性的選手,最長呈現時間可達10分鐘,“這是我們做得很重要的一個本土化改造,我們希望能夠把故事講述得更加清楚穩當,更加符合中國觀眾的欣賞口味。”
賽制特點
王磊卿表示,American Idol對選手的選拔和培養,有一個很好的邏輯關系的推演,最開始是“清唱”,考驗選手的音色、音準、節奏,看是否具備成為歌手的基本素質,之后考驗選手跟樂隊配合的能力,經過這兩關之后進入20強,走上一個巨大的舞臺,和著樂隊,和著燈光,和著自己的造型創意,看看是否具備成為巨星的綜合能力。
American Idol分為海選、好萊塢周、決賽三大階段。
海選又分初選、制作人海選、評委海選三部分,參賽者5人一組在初選評委面前逐一簡短演唱一首歌曲,通過者進入制作人海選,再次通過者進入評委海選,這時只要獲得超過半數評委的認可,就能拿到“好萊塢周“的入場券,評委海選部分將在電視上播出。“好萊塢周”環節比較復雜,每年都有新花樣,配對組合演唱方式比較多見,目的是考察選手的合作能力,此環節評委可以快速淘汰選手,最終篩選出男女各12人的半決賽名單。入圍半決賽的男女選手開始是分開比賽,進入Top12決賽后男女選手一起競爭,每周一個主題,第一天比賽,第二天投票+結果秀,經過長達11周的鏖戰,產生最終的冠軍——American Idol。
《中國夢之聲》延續了這樣一個“一步一臺階”的邏輯關系,分為清唱模式、劇院模式和直播秀三個階段,不同之處在于,相較美國版的兩天揭曉制,中國版由于篇幅限制,采用了一天揭曉制,前后一共15期節目。
在《中國夢之聲》中,主打“清唱”的評委海選階段稱之為“試音會”,規模相比美國版有所壓縮,只在上海、北京、成都進行了錄制;劇院模式,即原版的“好萊塢周”,中國版又稱“偶像學院”,將對學員在形體、聲樂等方面進行培訓,并分組比賽,完成100進40、40進20的選手“大淘殺”;直播秀分為“半決賽”與“決賽”,20名學員分成兩組,每一組10進6,由此誕生12強,之后是12進10、10進9等等,一直到最終的冠亞軍PK。
《中國夢之聲》的具體播出計劃是:5月18日播出開播盛典、5月19日播出首場上海試音會,之后以“一周雙播”模式陸續播出成都站、北京站以及上海站最后一場試音會精粹,以及100進40、40進20的兩周“大淘殺”,自6月23日起改為每周一場直播,經過九周比拼之后,于8月25日決出最終的“中國夢之聲”——Chinese Idol。
另外,American Idol模式當中一些重要環節的處理,一些有形式感的設計,《中國夢之聲》都會采用,比如專門到一個房間宣布選手是否過關,比如導師對選手的“救生圈”環節(選手被宣布淘汰后,評委有一次一致決議的豁免權)等等,不過,這些環節中國版相較美國版可能會運用得更加緊湊。
偶像產業
全民參與、高收視率、高廣告回報、連續12季風靡全球,《美國偶像》成為名副其實的“造星機器”,徹底改變了美國的電視和音樂產業,而且也帶來了很多衍生產品,比如美偶電影、美偶歌曲創作大賽、迪斯尼樂園“好萊塢影城”中的美偶體驗廳等等,“偶像”在美國成為了一個極具想象力的朝陽產業。
《中國夢之聲》將借助《美國偶像》的運作經驗,依托SMG旗下的全產業鏈資源,通過國際唱片公司唱片約、巡回演出、品牌代言、電影、電視劇、舞臺劇等多種渠道,全方位打造中國的全民流行音樂偶像。在《美國偶像》節目中,冠軍可獲得環球唱片公司為其度身打造的音樂專輯,《中國夢之聲》的最終勝出者也將得到同樣的待遇。今年年底,東方衛視還將推出一場《世界偶像大聯歡》文化盛典,促進新興流行音樂偶像走向世界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