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說,是劇集收視率支撐了娛樂業作為一個“行業”存在的必要性,而非靠爆料和做明星名字加法、把觀眾哄進放映廳的票房在支撐著整個娛樂產業——不管別人承不承認,反正我是堅決承認的。
內地藝人主要的撈金與成名舞臺,都是劇集。拍電影好多時候不過是為了圓一個“當徹徹底底明星”的夢想。可惜本土電影在這20來年確實不太給力,以至于現在有的熱情觀眾,作為“消費者”評價電影時,也甘愿放棄“好”“壞”標準,去談論大賣。這樣一個極不正常的、對電影的認證思維,顯然也很難催生傳諸后世的精品。所以,大家對于影視的需要,也只能寄托在電視劇上。
像所有“做大”以后的產品一樣。電視劇占據了人們文藝消費的主流位置后,也有一些頤指氣使和驕傲。比如業內越發不拿小編劇當“干部”或“干糧”(其實任何一個大編劇都是從小編劇時代忍辱負重長起來的),比如怎樣面臨對名牌的二度價值開發……后一條最簡單的做法就是6rgJIpCEGr2WVbAXUv4ddw==拍攝續集,最笨的辦法是“照虎畫貓”,都面臨各自的難點與教訓。
比方說郭寶昌的近作《大宅門1912》,雖延續了《大宅門》的架構與氣韻,但因為原作已經拍到了1960年代,所以這一部只能算是“外篇”。情節上怎么不與前作起沖突,怎么又在旁逸斜出時保住人物既有的性格特征,這都是考驗編劇和導演工夫的。請哪些目下當紅的藝人出鏡,這倒是次要的小節了。又比如《新編輯部故事》,雖然聲稱不跟著前作走,雖然導演努力想從1990年代的“窮貧”升級到當下的“真二”,但劇集的人物類型搭配,顯然還是能看到若干前作的影子,只是“貧”與“二”的內涵與觀賞度相差懸殊,電視觀眾與生活中的“二”們,在趣味上實在很難對接,劇集開播后口碑上走麥城,自然也就成了“必須的”。續篇太難拍,由此也可見一斑。
“照虎畫貓”說白了就是克隆、復制。不管是不是同一家公司投資的,只要某部戲成功,再照原樣來上一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當年《激情燃燒的歲月》紅了以后,緊接著又拍了《軍歌嘹亮》,后者成了孫紅雷最不受觀眾待見的一部戲。記得當時有媒體總結,說孫紅雷演得不好,是因為他沒有當兵的經歷。可后來《人間正道是滄桑》人家就演得很好,你總不能說孫紅雷逆生長了吧。要讓我猜,關鍵可能還是在投資人和導演。因為看到某些橋段,我都能想象他們可能會對那時還沒成“戲霸”的孫紅雷說:你就照著石光榮的路子來吧,別演自己的路子。遇到這種情形,一個敬業的新人,恐怕就只好朝著網上挨磚的軌道一路狂奔了。孫紅雷當然不是第一個受委屈的大明星。比他更早,恐怕還有《上海人在東京》的陳道明。
名牌電視劇集的品牌線是最難延伸的。因為它很難根據老板或導演想要的效果,逆著去推演和構想。偏偏有些投資人和導演,卻愿意這樣自信著去硬來。這些自信,有的來自多年的業內成功,有的則來自資本。可是娛樂產業,最不可靠的就是過去,最輕浮的,也是人們深愛的正是“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