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之外的直播節目正走在復興之路上。電視臺不遺余力地“營造事件”,試圖把其他內容平臺上的觀眾吸引過來,而他們似乎也相信直播節目可以實現這個目標。同時,隨著影像傳輸的便捷和外景地播出設備的輕巧、易于運輸,直播電視對電視臺的吸引力日益增加。
一個好的模式往往可以讓直播節目在收視率和廣告上獲得成功。英國的一個年度“事件類”真人秀 《我是名人,請讓我離開》,自2002年開始就在澳大利亞直播,獲得了晚間黃金段平均40%的收視份額,也為ITV賺足了利潤。不過該節目耗資不菲,別的不說,光是幾百個工作人員在熱帶森林里待了整整三個星期就已讓很多節目望塵莫及。
另一個大型直播節目是BBC1兩年一度的慈善節目Comic Relief ,觀眾一度達到1000萬人。最成功的自然歷史類直播節目是BBC1的《貓科動物,2008》,是個來自肯尼亞野生動物園的直播節目,平均收視份額19%。BBC2 跟隨這個創意,創辦了英國境內的自然類節目《小羊出生,2010》,有260萬的觀眾收看了該節目,獲得10.6% 的收視份額。
英國的直播節目近期有劇增的趨勢。有些很有新意,有些屬于衍生,有些成功了,而有些效果平平。今年春天,C4播出了演播室為主的《復活節彩蛋》節目,拍攝那些包括雞、蛇、鱷魚等等在內的卵生動物。節目期望呈現很多孵化過程,可是不太理想。去年夏天C4 的《狐貍:城市中的野生動物》,在南倫敦一個巨大的廢置場地直播,相當成功。今年,C4 又播出了一個很有新意的節目《入睡直播》。在這個節目里,專家在演播室傳授一套特殊的幫助孩子入睡的經驗套路,幫助那些被 “孩子入睡難”問題困擾的家庭。該節目最大的挑戰是一小時時長內,專家能否令那些孩子入睡。C4的直播類節目還包括不怎么成功的喜劇類時事評論節目10 O’clock Live。
那么,在定制一個直播節目前,應該考慮哪些關鍵因素呢?首先,直播節目對觀眾來說并不意味著有多特殊,無論制片人和團隊技術多么嫻熟,直播節目不可避免地會遭遇各種技術故障和問題。觀眾可以輕易發現這些毛病,而這種節目總是讓人感覺有些 “實驗”意味。最近的一個直播問答節目《銀行的工作》就出現了讓人尷尬的技術失誤。不過,考慮到它是從倫敦銀行地庫里播出的一個復雜的直播節目,這樣的失誤也就情有可原了。
也許是為了“補償”直播節目在技術、組織或者主持等方面不可避免的失誤,直播比錄播節目在內容上要更吸引人。不過,制片人們常常以為做直播節目時他們和主持人所感受到的興奮將自動傳遞給觀眾,并且,這些興奮點會自動使節目更吸引人。真相是并非激動的主持人讓觀眾印象深刻,而是事情以出乎意料的發展方式,或奇妙或尷尬地走向了不可預期——這才是直播節目吸引觀眾的原因。
讓直播成為一種優勢的范例節目是C4 的青年節目The Big Breakfast,這是一個在別墅里拍攝的時長2個小時的早間節目。它的無厘頭以及鬧劇式外景片斷,確實讓年輕觀眾喜愛。該節目所呈現的活力、制作頻率以及主持人的失誤,為它增添了“前衛”氣質,這正是C4 期望的。
另一個表現突出的直播節目是C4的《天黑之后》,一個沒有固定結束時間的晚間話題性討論節目,在爭論之火逐漸熄滅、嘉賓昏昏欲睡時自然結束。這是個以知識分子為主要受眾的節目,模仿英國中產階級家庭周末聚餐時的談話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