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職業電視人,應對新媒體挑戰、自媒體沖擊的最笨辦法也許是,首先弄清楚到底還有什么樣的人群在看電視?其次是深入調研——應該為誰做節目?
江蘇衛視婚戀交友節目《非誠勿擾》走紅之后,制片人王剛不斷被問及一個話題:你們最初策劃時,預計到這個節目會火嗎?王剛老實作答,好節目是天時、地利、人和的三者合力,《非誠勿擾》的轟動,純屬意外,只是在對的時間,做了一個對的節目而已。不過,必須承認,《非誠勿擾》在一檔節目里巧妙糅合了收視的三大要素:讓人覺得好玩(娛樂),讓人受到感動(情感)、讓人產生感觸(話題),從這個意義上說,它的成功是因為撓到了受眾的癢處或痛處,并不意外。
其實,許多行業的興衰背后都隱藏著人口的密碼。最近兩年來,李寧、安踏、特步等體育運動品牌紛紛關店。有分析說,上世紀80年代,中國新生人口數量一直處于較高水平,其中1990年是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此后開始大幅下降。體育品牌過去十年高速增長的大趨勢正與此有關——運動鞋服最大的消費人群是15—25歲的年輕人。而現在,當比“80后”少得多的“90后”成為主要客戶,市場自然生變。《南方周末》最新消息說,李寧、安踏、特步們現在學乖了,他們開始將目標瞄準另一個市場——童裝。
電視機前的受眾年齡、文化結構,已經變化;受眾接觸媒體的習慣,已經變化;受眾評價媒體的思路,已經變化。一個明顯的特點是,受眾的互動訴求越來越強烈。地產龍頭萬科鎖定“改善型和高端再改需求”, 運動品牌瞄準“童裝”,可是在這篇短文里,我無法告訴你,電視應該如何轉型升級,因為我沒有先知先覺的能力,因為我沒有做過深入調研。人家從事房地產調研,可以專門從深圳出差到北京,在圖書館里泡一個多月,遍訪知名人口專家;而大多數電視臺研討節目改版創新,往往只是關起門來開三兩天研討會,有時甚至是某個主角一支煙的功夫就可以敲定節目思路,這樣做,能做得活,做得好嗎?
有朋友說,自媒體已經開始照顧到諸如保安、物流工作者、倉庫值班員,還有夜間守門人,以及農民工和保姆等一切春節期間奔波在回家路上的人們的感受——他們已經在掌握移動通信器材了。今天做電視,應該做怎樣適應性的戰略調整?好多人的直觀印象是,年輕人都跑到網上去了;電視機前積聚著的多半是兒童團、農民朋友和中老年婦女。那么,很多的節目設置是不是應該迎合他們的訴求?是不是意味著要多播甚至只播電視劇、動畫片?
顯然不是,湖南衛視堅持走青春路線不也吸引了眾多年輕的目光?可見,好的迎合是“技巧活”;好的迎合不是媚俗,不是低層次、淺層次的滿足感官刺激,而是對潛在需求的開發、潛在意識的喚醒;好的迎合就是潤物無聲的引導。一句話,做電視其實沒有秘訣,但有密碼可以探尋挖掘。密碼在廣泛、深入、認真的調查研究中,不可能是閉門造車式的臆想或異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