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內地影市,國產片最大亮點是趙薇執(zhí)導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雖然上半年熱賣的中小成本黑馬影片層出不窮,但《致青春》的成功仍在意料中,“青春懷舊”也是我一直很看好的題材。
所謂青春懷舊,當然首先得要“青春”,“校園”、“愛情”是常見調料,這使影片能夠保持對青年觀眾的吸引力。此外,這類電影的時代背景多少會跟當下拉開些距離,以提供懷舊感醞釀的溫床。對于青春懷舊片來說,后者或許還更重要些,因為這樣才能引起更多成年觀眾的興趣和共鳴。就《致青春》而言,周邊反饋固然對該片故事、人物批評甚多,但懷舊感還是做出來了那么一點——只要有這一點,目前的高票房也就不算偶然。這也是我看好這個領域的原因之一。
相比幻想類型和當下背景的現(xiàn)實題材,青春懷舊類電影或許會更容易讓觀眾入戲。當然,這同樣需要片中提供的背景細節(jié)具有一定的逼真度,至少不會穿幫。如此,故事、人物什么的倒在其次了,因為一旦懷舊感覺被觸及,觀眾在觀影時就會積極調動回憶和情緒來配合情境,最后與其說是電影感動了觀眾,不如說是觀眾自己感動了自己。
看好青春懷舊片也是因為內地影市目前的觀眾主力正是筆者這樣的80后和70后。成人期間恰逢社會轉型,眼前多數(shù)的同齡人仍要供車供房供小孩……這些現(xiàn)實壓力使得我們這一代似乎更早地回憶過去、“緬懷”青春,《致青春》這樣的電影剛好可以滿足這樣的情感訴求。
青春懷舊不只在中國有潛力,近年來,亞洲范圍內也不時出現(xiàn)此類題材成功作品。例如韓國2011年的《陽光姐妹淘》,該片有一個非常聰明的劇本。相比之下,臺灣同年推出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規(guī)則、圓熟不及,但青春感更強。內地其實也有類似例子,比如去年此時《3D泰坦尼克》異乎尋常的大賣,我想很多成年觀眾走進影院,或許不只是為了單純重溫此片,恐怕更多還是為了在此過程中對照、追憶當年的心境。
相比追求變幻莫測的國際市場,這或許是當前更易操作的方向——與其盲目模仿海外電影的一招一式,不如把精力更多轉回本土,尋找更鮮活更接地氣的素材。當然,《致青春》一出,明年或許會有一堆類似片子出現(xiàn)。雖然會有“小清新”,但跟風之作也不會少。對于后者,實難看好。畢竟當下內地觀眾口味變化太快。此種情況下,創(chuàng)新其實比跟風更保險些,尤其是懷舊這個東西,只適合偶爾為之,多了就叫矯情了。當然,真正優(yōu)秀的作品另當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