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盛大文學編劇公司宣布成立,并與莫言授權的《紅高梁》劇組、深圳文交所及網絡作家唐家三少、月關、貓膩等簽署劇本定制、劇本拍賣、建立個人編劇工作室等合作意向書。盛大稱,這是國內首家編劇培訓公司,盛大集團將以10億資金規模成立基金,助推編劇公司開展業務。
早在2009年初,汪海林、費明、石康等國內20位一線編劇共同出資成立了北京喜多瑞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意圖整合大編劇的創意資源,提升編劇群體的行業話語權。一年多后,深圳喜多瑞影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喜多瑞文化經紀有限公司先后宣告成立,前者從事影視劇投資制作,后者主打編劇經紀,目前簽約編劇超過80個,是國內首家也是規模最大的編劇經紀公司。
“劇本都是甲方定做乙方生產,國內沒有劇本交易市場,只有編劇勞務市場。”喜多瑞董事長汪海林表示,一個編劇拿個劇本就想獲得投資不大可能,現在制作公司對編劇的要求非常具體,有時很奇怪,各種訴求都有,這些都為編劇經紀業務的發展提供了空間。
從網絡小說到影視劇本
《甄嬛傳》《步步驚心》《裸婚時代》《小兒難養》《搜索》《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這兩年,網絡小說被頻繁改編成影視作品且收獲不錯反響,對影視劇的題材、觀眾的欣賞趣味也產生較大影響,網絡小說掀起了文學作品改編影視劇的“第二次浪潮”。以盛大文學為例,2011年共售出版權作品651部,2012年經授權改編的各類作品去年達到900多部,目前在拍、籌拍和即將播出、公映的影視作品有近百部。
盛大文學CEO侯小強向《綜藝》表示,現在是網絡文學影視化的好時機,網絡小說這種獨特的小說類型,當它放在網上供讀者閱讀時,它就改變了網絡閱讀的生態,當它變成紙質圖書時就改變了紙質圖書的生態,中國已經出現了銷售過千萬冊的網絡小說紙質書,當它與影視連接貫通時,它就改變了影視的生態,網絡文學可以變漫畫、變游戲、變影視,衍生市場非常大。
目前盛大文學已經積累了160萬名網絡作家,推動網絡作家轉型為影視編劇,是盛大文學編劇公司的成立初衷之一。侯小強認為,網絡作家轉型成為編劇并不難,中國幾乎大的編劇都是由作家轉型的,網絡作家和傳統作家也沒有太大區別,怎樣通過一種組織、一種體制把一個草根變成一個作家,盛大文學有成熟的經驗,現在把網絡作家變成劇作家可以借鑒這種規律,“成熟的網絡小說因為已經擁有大量的受眾,網絡小說家變成劇作家之后,這些受眾平移過去特別容易;網絡小說是通過與讀者互動寫出來的作品,這種創作過程本身就經過市場檢驗的過程,容易獲得市場的認可,這是網絡小說家變成劇作家的兩個優勢。”
盛大文學旗下各文學網站,每天發生幾億次的互動行為,什么時候開始起承轉合,什么時候應該有虐心的情節,多少分鐘時應該有一個懈怠等等,對這些互動行為進行規律分析可以為劇本創作提供數據支持。
在編劇高大庸看來,網絡文學的受眾與電視劇的觀眾并不重合,因此網民轉化成觀眾的比例不會很大,《甄嬛傳》是全民在看,網絡上原著的點擊量大概只有電視觀眾規模的1%,而且很多人是先看電視劇,后看網絡小說,因此,真正影響一部劇收視率高低的是劇作的品質,而不在于是否源自網絡文學。
編劇公司不是“快公司”
“最近我們在做劇作家選秀的策劃,希望在兩個季度內選出首批100個劇作家的苗子。”據侯小強介紹,這100個劇作家以盛大文學旗下的網絡作家為主,以大學戲文系的畢業生為輔,還有一些未成名的編劇,簽約后將引進導師制對他們進行系統培訓。
為此編劇公司力邀國內外一流編劇、導演、制作人等出任“編劇導師”,蘆葦、海巖、王宛平、陸川、高群書、王興東、史建全、陳彤、張薇薇等均在公司成立當天接受聘任,王海鸰、寧財神、劉浩良、劉儀偉、威廉·埃克斯、維基·金、蘇小衛、全勇先、魏曉霞等也出現在“編劇導師”名單里。
怎樣講故事,怎樣寫臺詞,怎樣在技術上做好小說和劇本之間的轉換,“編劇導師”會言傳身教,盛大文學的編劇培訓既有理念上的授課,也有實踐操盤的機會,由于編劇將來有可能成立工作室,簽約編劇還將進行領導力的訓練。
高大庸表示,盛大文學擁有豐富的版權資源和寫手資源,但網絡寫手的作品大多以玄幻小說,言情題材為主,寫小說和寫劇本是兩路功,寫小說更自由、更個人一些,寫劇本則有一個公共的行業標準,要把網絡寫手培養成職業編劇需要長期過程,有一些劇作上的技巧、體會需要編劇自己實際操盤,甚至經過很多挫折才能領悟,“我見到一些從寫小說轉過來寫劇本的,都得經過至少3-5年的磨煉,科班出身走向成熟編劇,一般也在畢業后十年左右。”
作為編劇個人,可以磨煉、等待,作為公司,會提供這么長的培育和轉型期嗎?
對此,侯小強表示,盛大文學編劇公司不是一個快公司,它從前瞻性到架構到形態都是前所未有的,所以不計較一時的得失,寧愿從容一點,哪怕慢一些,但是每一步都要扎扎實實地去做。
盛大集團的10億基金將主要用于:投資拍攝簽約編劇的作品;為簽約編劇提供生活與創作方面的保障,包括實行薪水制,按月支付薪水,并提供各種社會保險;借鑒美劇編劇的創作模式,對簽約編劇實行工作室制,為優秀工作室提供國內外培訓服務。簽約編劇除了獲得編劇范疇內的酬勞外,還會從影視作品走入市場后的收益中獲取分成。
員工制方式、工資與稿酬相結合,這樣的運營機制香港TVB已經實行多年,目前香港編劇的數量大約在二三百人,其中有一半編劇簽約TVB。
唐家三少、月關、貓膩,這三位網絡作家,盛大文學將首批為他們成立編劇工作室,幫助工作室吸引投資甚至直接投資拍攝,但三者的運作模式并不完全一致。侯小強說具體模式現在正在和他們分別探討,一種是作家自己改行做編劇,一種是盛大為他聘請編劇導師,或給他配助手,幫他改劇本,一種是完全授權給他去做,盛大負責相關業務的人員進行協調,“唐家三少的作品漸漸都統一在《斗羅大陸》里,實際上自己創造了一個世界觀,但玄幻題材,到底改編成動畫電影好,還是3D特效電影好都在探索。”
編劇經紀與劇本定制
盛大文學編劇培訓的主要目的是后續開展編劇經紀業務,編劇經紀也是喜多瑞成立文化經紀公司的初衷,只不過與盛大文學長期培訓編劇不同,喜多瑞一開始簽的就是成熟編劇。
目前喜多瑞共有80多個簽約編劇,編劇們的創作將優先提交給喜多瑞,如果公司不投資,他們會向其他制作公司進行推介,經過喜多瑞經紀的編劇需要支付的經紀費或顧問費大約為稿費的10%,喜多瑞的成熟編劇也會提供一些劇作上的服務。股東編劇則要相對自由一些,如果接外面公司的項目,不需要交納經紀費。
汪海林認為,編劇對自由的要求很高,包括創作思想上、經濟上的自由,因此編劇最適合簽相對松散的合約,“我們的利益與編劇大方向一樣,編劇漲價,他越紅我們越有利,而制作公司簽約編劇則希望有更多低價的使用時間、服務時間。”
由于喜多瑞的編劇集群效應,曾有家大公司希望他們能做每年劇本的供貨商,但遭到了喜多瑞拒絕,因為編劇們不愿意做“大公司的策劃部”。“喜多瑞的編劇經紀公司一年收入也就幾十萬元,剛剛夠維持公司運轉,為什么不賺錢我們還做?是在等待一個大生產時代的到來。目前行業中專門從事編劇經紀、編劇顧問的公司還很少,多數是成熟編劇帶著幾個人以編劇工作室的方式在運作,相信未來小作坊式會被大生產取代,有更多規范、專業的模式出現。”汪海林說。
喜多瑞的盈利主要是通過同一套班子另辟的制作公司,制作公司不僅可以投資拍攝影視劇,還可以充分借助喜多瑞積累的編劇資源。目前喜多瑞正在探索不同類型電視劇的生產模板,還在積極與私募基金溝通,共擔投資收益。
喜多瑞曾就電視劇《中國1921》與浙江影視集團有過合作:按劇本創作進程,浙江影視集團分階段支付相應稿酬,喜多瑞以劇本形式入股電視劇制作,并參與該劇的利潤分成,同時享有出品人身份,但由于當時協議不具體后來出現了利潤糾紛。高大庸表示,美國有大量的演員、編劇、導演以稿酬入股,因為影視劇制作的審計通過第三方進行,但在中國由于商業環境不成熟,對投資、利潤的統計不規范,稿酬入股方式風險會比較大。
為制片公司和導演提供劇本定制、劇本拍賣服務,也是盛大文學編劇公司要開展的核心業務。目前盛大文學已經與國內多家制作公司深度接洽,同時也與好萊塢SMS(美國故事開發與供應)公司達成合作意向,每年會通過編劇公司向好萊塢推薦6部作品供改編拍攝影片,SMS公司曾制作過許多得獎影片和影集,諸如《男孩不哭》《風情萬種》等等。
“就像網絡小說有競價,電影有創投環節,劇本拍賣以前有人私下嘗試——現在通過組織行為公開拍賣,會讓這種模式更有活力。我們前期準備了一些好故事、大綱、策劃、甚至劇本,不久后會做一輪拍賣。”侯小強說。從為影視業提供“最適合影視改編的網絡小說”名單和大綱,到成立編劇公司為影視業提供成熟的劇本定制,盛大文學深耕影視業的圖謀逐漸顯現。
“不署名”“拖欠稿酬”“刪改劇本”……一系列不公正遭遇,多次引發關于編劇待遇與地位的討論。相比國外編劇維權機制的強大,中國編劇的維權似乎收效不大,盛大文學希望通過建立這樣一個編劇組織,提升編劇整體的議價能力。
汪海林表示,編劇維權是一個社會性的綜合問題,作為編劇公司要先把規范做起來,一個是合約簽訂,一個是合約執行。喜多瑞公司不支持先寫大綱后付錢的做法,自己公司的項目,自己公司的編劇,哪怕是剛入行的也是先給定金再寫,對外業務也是如此,“寫劇本是個嚴肅的事兒,一方付錢一方收錢,彼此才有責任,才是個真事兒。”
“現在中國版權保護的走向是進步的,主要得益于國家政策層面的助推、大環境的改善,十年前制作方投資一個項目拿大綱直接報批就OK了,現在則需要增加一個編劇授權文件,這本身就是對版權保護的一個重視。”高大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