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7月的一個晚上,大盛國際傳媒總裁安曉芬在等兩個人赴宴——暢銷書作家郭敬明和臺灣金牌監制柴智屏。二人分別從上海、臺灣奔赴北京,準備與安曉芬一起商討系列小說《小時代》的電影改編事宜。
早在2011年底,安曉芬便從紫禁城影業轉手買下小說《小時代》的電影改編權,并從海峽對岸邀請到柴智屏做該片監制。作為臺灣銳智群星瑞智藝能有限公司董事長,柴智屏對操作青春偶像題材影視作品很有心得。近幾年,她與內地頻繁合作,對內地影視劇市場十分看好,欣然同意與安曉芬一起打造電影《小時代》。但從2012年3月到6月,她倆一直沒找到合適的編劇和導演。柴智屏在臺灣尋覓了好久,發現被考察者的感覺都不對路,最后二人覺得,不如請郭敬明親手改編自己的作品。
那天晚上,柴智屏的飛機晚點了三個小時,安曉芬便和郭敬明先聊了起來。就在這三小時內,安曉芬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請郭敬明兼任本片導演。原來,在交談的過程中,她逐漸發現,沒有人比郭敬明更了解這個故事和這些人物。而當她進一步了解到郭敬明在大學的專業恰好是影視編導時,這位性情爽直的女老板當即就問:“你為什么不親自來導呢?”郭敬明吃了一驚:“你覺得我能行?”待到柴智屏姍姍來遲,聽說這個提議,竟立即認可。柴智屏不僅曾推出過《流星花園》等一系列紅遍亞洲的偶像劇,還幫助另一位臺灣暢銷小說家九把刀推出了賣座青春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并一戰成名,從暢銷作家變身新銳導演。有了安曉芬和柴智屏兩位影壇“大拿”保駕護航,盡管有些許戰戰兢兢,但郭敬明壯著膽子答應了。
隨后的四個月里,郭敬明寫出了兩集電影劇本,并做好了開機前的一切準備。當年11月,電影《小時代1.0》和《小時代2.0》正式開機,79天后,兩部電影準時殺青。2013年6月27日,《小時代1.0》即將上映,而《小時代2.0》則進軍賀歲檔。一切都進展得超乎想象的快捷,幾乎讓人忘了這是一個年輕作家的電影處女秀。
明星效應最大化
《小時代》的個案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有頗多相似之處:改編自暢銷小說,有著龐大的觀眾基礎;明星導演處女作(作為原作者,郭敬明還有編劇優勢);背后有高手保駕護航——趙薇有關錦鵬和李檣,郭敬明則有安曉芬和柴智屏。
明星導演參與的電影,往往占盡先機,畢竟萬眾矚目可以省卻大量宣傳推廣的費用。安曉芬透露,在向各大媒體發放宣傳物料時,一般會同時通過郭敬明的微博發出。而經過統計,郭敬明微博轉發效果往往勝于其他媒體,“隨便一個內容都有四五萬次的轉發量,多的達到十幾萬。”《小時代》自從開機新聞發布會以來,經常在各大網絡搜索排行榜上名列前茅。而導演經驗不足的問題,也通過“高人”的協助,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彌補。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樣的電影,不怕有缺陷,就怕沒話題、沒個性。安曉芬和柴智屏不約而同地表示:影片最大的特點就是“非常郭敬明。”郭敬明在小說中流露出的聰明、幽默、小刻薄,以及對五光十色的上流生活不加掩飾的喜愛,都在電影《小時代》中得到原汁原味地呈現。策劃期間,柴智屏曾對安曉芬說:“如果按照我們的思路,這部電影會變成一個常規商業片,最好放手讓郭敬明去發揮。”她坦承自己并不了解郭敬明的千萬粉絲究竟是怎樣一群人,只是準備好各種可供挑選的素材,看著郭敬明自己怎么炒好這盤菜。也有工作人員表示,柴智屏和郭敬明的審美趣味本來就比較相近,他們的風格相得益彰。
為90后量身打造
“時尚”“青春”“偶像”,是幾位主創提及影片風格時不約而同選用的形容詞。清一色的帥哥美女,在炫麗迷幻的場景和畫面之中,身著華服演繹青春,旗幟鮮明地與真實生活拉開了的距離。
安曉芬認為,這部電影首先是為同名小說的三千萬粉絲準備的,而這群粉絲主要集中在90后,他們想看的是一群俊男美女演繹自己所向往的生活。的確,相較于《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青春血淚史”和《中國合伙人》的“青春奮斗史”,《小時代》呈現的是一個華麗多彩的青春夢,它是給正在做夢的人看的。
據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所公布的數據,2012年中國電影觀眾平均年齡為21.5歲。這是當前的主流觀影群體,而此前卻沒有出現一部針對這個年齡層的偶像片。據柴智屏觀察:《流星花園》曾通過DVD、錄像帶等渠道在內地中學生中廣為流傳,而她前兩年監制的內地偶像劇《海派甜心》在網絡上也有1.5億人次的點擊率。“這說明內地觀眾對青春偶像影視劇有龐大需求,《小時代》的出現恰逢其時。”
此外,《小時代》的女性意識異常強烈,不僅因為它以四個女孩為主角,而且花了相當篇幅,從女性視角描繪男性的美貌與魅力。今年以來,以女性觀眾為主的影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票房佳績,女性觀眾一躍成為電影消費的主流群體。《小時代》正好順應了這個市場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