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曉芬和柴智屏評價郭敬明,首先想到的詞都是“聰明”。大家都知道郭敬明聰明。在眾多出色的80后作家中,只有他連續四年在“中國作家富豪榜上”的前兩名中徘徊。他創辦了上海最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并擔任董事長,旗下有二十多名簽約作家,三本雜志,而且還不影響他繼續寫自己的小說。
但很多人想不到,郭敬明第一次觸電,竟然能駕馭得了,尤其對畫面的感受力和掌控力,連柴智屏和安曉芬都感到很驚訝。4個月寫完兩個電影劇本,做完開拍前全部準備工作,79天拍完兩部電影,甚至在后期營銷階段,他繼續發揮核心作用,包括營銷策略、宣傳品設計等,主題曲、插曲、作詞更不在話下。而到今年6月,他才剛滿三十歲而已。撇開各種爭議,郭敬明無疑是個才華出眾、能力多元的創意達人,只不過寫作讓他率先出名。
除了自身的聰明,郭敬明旗下公司的創意團隊也為《小時代》貢獻了不少力量。從劇本創作、拍攝到后期宣傳營銷,都有他們的參與。因為他們最了解郭敬明的趣味和需求,有了他們,這部影片得以最大限度地還原小說的精神氣質。
郭敬明在微博上說,“我之前從未做過導演,也沒有學過表演,不是科班出身。但是,那些書里的人物,在我腦海里活了五年。過去的日子里,他們每天都在我腦海里說話,走路,爭吵,嬉鬧,哭泣,微笑。”的確,沒有人比郭敬明更懂他筆下的人物,更能拿捏他獨有的“腔調”。
《綜藝》:在你的作品序列里面,《小時代》系列占據了一個怎樣的位置?你主要想通過它們表達什么?
郭敬明:《小時代》是我第一個“三部曲”系列,也是我寫作時間最長的一部作品,寫了整整五年。當五年都在寫同一群人發生的故事,會發現這些人簡直與自己朝夕相處,有時候甚至比家人、朋友相處的時間都要多,他們真正活在我的心中。現在《小時代1.0》改編的電影即將上映,這是我第一部自編自導的電影,它在我心中的分量不言而喻。
《小時代》三部曲由四個從高中開始就是好朋友的女生出發,講述她們從大學快畢業到進入社會后那幾年里發生的故事。我覺得大學是從校園時代走向社會的分水嶺,大部分人的校園時代還很單純,當進入社會,會發現這些單純的東西會受到接二連三的沖擊。職業上的考慮、金錢物質對人的腐蝕,包括幾個好朋友,每個人發展的道路都不一樣,每一個人經歷的事情都不一樣,各種想法碰撞,人心慢慢改變,變成了人生最動蕩的一個時間段。我想把這樣一種“動蕩”用小說的方式呈現出來。
《綜藝》:你當時把小說版權出售給電影公司的時候,想過自編自導嗎?
郭敬明:擔任編劇的事有想過,但當導演完全是個大意外。在和投資方、監制不斷溝通的過程中,他們覺得我對這個作品改編成電影,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所以建議我自己來做編劇和導演。這對我是個極大的挑戰,但我最終選擇接受。
說實話,《小時代》里有太多屬于我自己的獨特調性,我現在真的無法想象除了我自己來動手,別人來改編的電影是否還會有小說的那種原汁原味。
《綜藝》:從接受編劇和導演工作,到實際上陣拍攝,你做了哪些準備工作?感覺到壓力沒?
郭敬明:從去年7月我正式著手改編電影,到11月17日正式開機,這其中只有4個月時間,而且同時籌備上下兩部電影,可想而知工作量有多大。這段時期內,劇本的反復商討與修改——我簡直跟網絡上流傳的“設計師系列”差不多,劇本的后綴從“導演版”“導演修訂版”“導演確定版”“導演死了都不要改了版”一路升級,但是直到十一月拍定妝照的時候,我們還在抓緊時間修改劇本,因為我們的場次和內容實在太多——然后就是演員的挑選和確認、拍攝團隊的組建、反復選景勘景……壓力當然很大,但我好像也比較習慣這種忙碌與壓力并存的日子了。
《綜藝》:從小說到電影劇本,你從內容和結構上做了哪些調整?
郭敬明:寫小說是個很自我的過程,幾乎沒有什么限制,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想法發揮到極限。寫電影劇本則有很多框架很多規則——最重要的一點,它有時間限制,最長不能超過120分鐘。《小時代》又是一個人物眾多、支線繁雜的作品,十幾個主要人物,每一個人物身上都有自己的精彩故事,怎么化繁就簡又清晰好看,有開端、起伏、高潮、結尾,這一點是最難的。
我必須很清楚自己想要一個怎樣的故事,然后就是從原作里去選擇適合的素材加工成故事,既要原汁原味,又要講得清楚精彩。其實這個劇本寫得很快,我們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如何刪減場次,把故事打磨得更加緊湊。
《綜藝》:如果用幾個關鍵詞來定位本片風格,你會選擇……
郭敬明:都市、青春、時尚,這是《小時代》電影的固有標簽,但除此之外我想特別再貼一個標簽,那就是“友情”。《小時代》沒有像其他類似影視作品一樣把焦點集中在愛情上,最動人的是四個女孩的友情,我相信這將成為《小時代》區別于其他類似作品的關鍵所在。
《綜藝》:在你寫小說的時候,頭腦里是否已有清晰的畫面?在拍攝時,是在努力還原這些最初的畫面,還是做了很大改變?
郭敬明:可能因為我從小就很愛看電影,我寫作時腦子里確實有特別清晰的畫面感,好像筆下人物的一舉一動我都看得到。我給演員們講戲,他們經常說我“誰都能演”,因為我仿佛可以看得到那些角色應該有的表情、動作,這也是我力求去還原的。至于畫面而言,我會根據場景的特點來調整想要的感覺,很多時候會冒出新的創意。
《綜藝》:你是明星作家,一舉一動受人關注。第一次當電影導演,有沒有感覺到來自粉絲的壓力?他們的意見會影響到你嗎?
郭敬明:壓力是有的,但我覺得沒有人會比我更了解《小時代》。讀者的意見會作為一個參考,但我主要還是憑自己的感覺。像電影最初公布人選時,楊冪(飾林蕭)、郭采潔(飾顧里)、謝依霖(飾唐宛如)、鳳小岳(飾宮)……有好幾個演員都引發了非常大的爭議,但最后,事實證明我的堅持是對的。甚至在有些演員定下來以后,我們內部的人都會覺得太冒險,比如演唐宛如的謝依霖(hold住姐),大家都覺得她是個“綜藝咖”,演戲不靠譜,但我堅持了下來。事實證明,她把唐宛如演活了。整個拍攝完成后,幾位主角完全把我書里寫的人物演活了,尤其是四個女主角,當她們第一次聚在一起拍定妝照的時候,我就覺得她們就是“她們”。
《綜藝》:柴智屏做青春偶像劇非常有經驗,她主要給了你哪些方面的建議?
郭敬明:柴姐非常了解市場需求,她很清楚什么樣的東西拍出來是好看的,什么樣的橋段是觀眾一定會喜歡看的,在這些方面我跟她學習了不少東西。
《綜藝》:拍攝期間最困難的事情是什么?
郭敬明:時間緊任務重,79天要拍上下兩部電影,而且電影節奏快,場景又多又碎,幾乎一部的場次就是普通電影的兩倍之多,遍布整個上海。剛開始,我一度懷疑自己能不能按時拍完,擔心拍不完該怎么辦。當最終按時完成整個拍攝時,我都覺得有點難以置信,安總(安曉芬)說這是一個“奇跡”。
《綜藝》:第一次當電影導演,覺得最過癮的事情是什么?
郭敬明:當然是看到自己的想象變為影像,尤其是當影像拍出來后,演員的表演比想象更美更好的時候,那種成就感難以用語言表達。
《綜藝》:整個攝制團隊的年齡段是怎樣的?大家的藝術觀念相近嗎?
郭敬明:我們的團隊大部分都比較年輕,主創團隊成員的平均年齡大概只有三十來歲,在電影圈里算是新鮮血液了。即便是年齡較大的成員,他們的觀念也非常年輕化。他們能夠很迅速理解我的想法,在各自的領域將我的想法實現出來。專業而敬業,是我對他們的評價,我很榮幸能擁有這樣一支工作團隊。
《綜藝》:據說你在電影營銷部分也提供了許多策劃意見。
郭敬明:是的,我的參與度很高。因為《小時代》這個品牌我從五六年前就開始做圖書,對這個品牌的受眾和市場定位非常了解,所以對電影的后期營銷也參與了很多。包括我們每一款海報的主題,包括發布的節奏,甚至營銷活動的安排。而且我本身是做市場運營出身,他們都很尊重我的意見。事實是,我們《小時代》的整個宣傳效果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大眾的討論度和熱度很說明問題。
《綜藝》:你覺得這部電影是完全在自己控制之下的嗎?
郭敬明:我認為大家看到這部《小時代》電影時,會覺得這是一部很“郭敬明”的電影,因為它把小說里那些特色,原汁原味地展現了出來。能有這樣的效果,是因為作為最了解這部作品的人,我得以控制了這部電影當中的重要環節。妥協的地方當然也有,但都是在盡可能不影響電影特質的前提下做出的。
《綜藝》:你給自己的導演處女秀打多少分?
郭敬明:70分吧。但如果以投入度和認真度來說,是99分。
《綜藝》:對《小時代》的票房成績有預期嗎?
郭敬明:每次我的新書上市之前,我都會壓力特別大。而到了電影公映前,我的壓力恐怕會是新書上市時候的幾倍吧。只能說盡人事聽天命,我盡了自己的全部力量,希望到時候能有好的成果。
《綜藝》:接下來會把“電影導演”作為自己的另一個固定身份嗎?你最想拍自己哪部作品?除了拍自己的作品,有沒有可能拍別人的?
郭敬明:我暫時還沒有想那么遠。除了《小時代》之外,我最想拍的應該是《幻城》。至于是否能執導別人的作品,這要看機緣,如果遇到能特別打動我的作品,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