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的周期理論告訴我們,所有經濟體的經濟發展都有著如潮起潮落的運行規律。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更是存在著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相互關系。別人的好事,也是你的好事;別人的壞事,也未必不是你的壞事。以前的那種“敵人一天天爛下去,我們一天天好起來”的陳腐觀念,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是多么的幼稚可笑。坦率地講,我們已經可以越來越清楚地看到,美國金融危機也好,歐債危機也罷,傷害的不僅是美國人、歐洲人,也著實傷害了我們自己一把。我們并沒有因為別人受傷而讓自己加快“大國崛起”的步伐,更未出現“風景這邊獨好”的景象。2012年最明顯的一個特征就是,我們告別了持續近30多年的高增長,而進入了一個下行區間。“攻堅克難”“共克時艱”近來似乎已成為各級領導的“口頭語”,這無疑也說明了我們經濟形勢的確走到了一個多么嚴峻的轉型階段。
在過去的2012年里,幾乎所有出版從業者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出版越來越不好做了”。圖書的總品種依然在增加,但單品種銷量卻明顯在下降。一般市場圖書前幾年開機數還經常在4000冊左右,現在開3000冊都心里打鼓。新華、民營等實體書店,日子越來越不好過。當然網絡書店銷量依然在迅猛增長,但由于打折和惡性競爭等原因,恐怕也多是賠本賺吆喝。我個人懷疑網絡書店如此非理性的打折銷售模式能夠持續多久的時間?因為世界上不存在一個賠錢而長期活著的商業模式。想當年互聯網泡沫破滅之時,倒下的都是那些無法實現持續贏利的企業——盡管它們也曾經風光一時賺足了世人的“眼球”。如果說過去2012年的出版業也有一些亮點的話,恐怕就是體制改革有了根本性的突破,絕大部分國有出版單位都從事業單位轉制成為國有出版企業;而且集團化、資本化得到進一步加強,上市的大出版集團日漸增多。由此可以看出,我們的出版業確實告別了完全作為意識形態工具的時代,日漸與國際接軌的產業時代總算開始了。
對于即將到來的2013年,個人既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存著些許迷惘,更抱有一些美好的期許。忐忑不安的是時光飛逝,日月如梭,歲月催人老。存著些許迷惘,是因為世界經濟走向尚不明朗,中國的未來也還有一些不確定因素,而美好的期許則屬于自己始終鐘情的出版事業。
首先,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平穩實現了新舊交替,新人新氣象。我相信一度擱淺的經改、政改議題一定會重新啟動。這不僅是民心所向,也是中國經濟社會實現成功轉型的必由之路。作為出版人,我同樣希望改革不要中斷而應當繼續深化,因為雖然出版單位基本上都轉了企——發生了一點“物理反應”,但體制機制大部分仍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也就是說還沒有發生“化學反應”。我個人極其期盼在2013年里有“化學反應”的案例出現。毋庸諱言,中國最好的現代出版企業曾經出現在民國時期,那時由張元濟、王云五等領導的商務印書館可是世界馳名、亞洲第一的,遠超過今天商務印書館在世界出版業的地位。如果在2013年里,我們的出版業在政府推動之下,企業制度方面能有進一步改革的實質舉措,那恢復舊日的榮光也許就不再只是夢想。
其次,就出版業本身而言也到了必須進行產業轉型的時間窗口。我期望2013年里,我們的傳統紙質出版下滑得不要那么快、那么急。中國太大了,許多渴望讀書的孩子們還缺少圖書;中國太富了,許多有錢人的書房里還空空蕩蕩;中國人太忙了,繁忙之余還是需要讀一點書來慰藉心靈的。所以,便宜的書,昂貴的書,實用的書,無用的書,都還各有其作用。也許西方人已經逐漸適應了讀電子書,而我們則恐怕真是要假以時日。同時,我也期望在網絡環境下,我們的同胞們早早改掉只愿意免費閱讀的舊習,慢慢培養起付費閱讀的風氣,那樣我們數字出版的春天就可以快些到來了。我們今天的數字出版之所以前(錢)景不明,實與這一點密切相關。
在我自己對于2013年的憧憬和期望里面,其實更現實的是一些與個人利益息息相關的私人愿望。比如我最希望自己服務的機構多出幾本有品質、有思想的好書,也多出幾本市場叫座的暢銷書,讓企業和自己的日子都好起來一些;又比如我也希望每天上班的路上少點擁堵,下班路上多點順暢;再比如我還希望好好休一下多年未曾休過的年假,讓自己徹底放松一段時間;最后一點樸素的愿望是2013年里仍有機會多讀到幾本自己真正喜歡的好書——無論是自己出版的,還是別人出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