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聞出版網公布的官方數據,2011年全國引進圖書版權14708種。就中國引進版權的勢頭看,2012年版權引進數量至少不會低于這個數字。每年引進數以萬計的圖書中,雖然所占比例不是很高,但總有一些受到矚目在業界掀起大風大浪的暢銷圖書,從亞馬遜、當當網、京東、豆瓣網和各省市新華書店等一些主要網絡書店和實體書店的排行榜,從業界的交流和談論中可以了解,2012年引進版暢銷書主要有: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J.K.羅琳的《偶發空缺》、沃爾特·艾薩克森的《史蒂夫·喬布斯傳》、理查德·懷斯曼的《正能量》、何偉的《江城》、維多利亞·希斯洛普的《島》、S.J.沃森的《別相信任何人》、羅貝托·波拉尼奧的《2666》等,甫一出版也受到很大的歡迎,可以躋身于2012年的暢銷書之列。當然,還有一些常銷不衰的引進版暢銷書在2012年表現依然很好,如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和《1Q84》、納博科夫的《洛麗塔》、E.B.懷特的《夏洛的網》、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林格倫系列、《丁丁歷險記》系列等。為什么這些引進圖書市場能在2012年刮起熱賣的旋風,備受讀者的青睞呢?筆者縱觀2012年引進版圖書市場,認為他們大多具備以下一個或多個特點:
第一,經過時間沉淀,得到業界公認,已經被奉為經典圖書。《百年孤獨》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作”,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代表作,是世界范圍公認的大家杰作,內容本身滿足了文學愛好者的期待。這部名著由新經典文化和南海出版公司共同出版之前,大陸流行二十幾年的版本都是未經授權的侵權盜版本。《百年孤獨》不授權中國,本身已經吊足了中國讀者的胃口,多年來一直有出版社和文化公司孜孜不倦地溝通、爭取獲得授權,對其在中國的暢銷無疑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當最終以“天價”版稅塵埃落定時,市場的胃口可以說被吊到了沸點。
第二,超級暢銷書作家的后續作品。J.K.羅琳的《偶發空缺》便是此例。創造了出版史上神話的J.K.羅琳,中國的哈迷們對她及其新作品的關注可以說是本能反應。《偶發空缺》是J.K.羅琳的轉型之作,是她首度為成人讀者創作的小說。距離《哈利·波特》問世之初的1997年已經過去十多年,當年的小哈迷們已經成長起來,他們仍然是羅琳的支持者,因此《偶發空缺》登上暢銷書榜不足為奇。
第三,杰出人物的傳記,抓住出版時機,迎合了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史蒂夫·喬布斯傳》的暢銷并非偶然,蘋果產品在國內擁有大量的擁躉,每一款產品在全球上市都會引起各地搶購,史蒂夫·喬布斯被奉為神話般的人物。因此,在史蒂夫·喬布斯英年早逝后,中信出版社引進的《史蒂夫·喬布斯傳》迅速暢銷也不足為奇。值得注意的是,傳記作家沃爾特·艾薩克森歷任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董事長和《時代周刊》總編,作品包括暢銷書《愛因斯坦傳》《本杰明·富蘭克林傳》以及《基辛格傳》,他在兩年多的時間里,與史蒂夫·喬布斯40多次的面對面傾談,以及與史蒂夫·喬布斯一百多個家庭成員、朋友、競爭對手、同事的不受限的采訪,造就了這本獨家傳記。
第四,在迎合社會關注熱點的基礎上,成功做好營銷運作。《江城》的熱銷即是這兩方面有利因素完滿結合的例子。《江城》自2012年2月出版以來累計印量已近15萬冊。《江城》是一個27歲的外國人在中國腹地的一段生活經歷,他繪制了一幅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西南小城的社會景象,折射出小人物在“文革”、改革開放、國有企業改革、三峽大壩建設等各種社會大事件中的命運沉浮。這樣的話題,以及特有的寫作方式,在業界備受關注。除此之外,出版社為作者安排專訪,通過這些專訪方便讀者進一步了解何偉,擴大《江城》的公眾知曉度,并利用微博舉辦“我的1997——讀《江城》,曬記憶”的活動和“從江城到尋路中國——兩岸評論人對談何偉筆下的中國”的活動,確保了《江城》的熱銷。
第五,創新出版思路,依托游戲或動畫片,打造兒童暢銷圖書。《植物大戰僵尸系列》系列圖書的成功,“秘訣”就在于結合了廣受關注和熱玩的游戲——植物大戰僵尸,用孩子喜歡的形象,吸引孩子參與閱讀,啟迪智慧,而且編故事的都是國內著名的作家,這套書是一次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合。這套圖書的上市引爆了國內創意出版沸點,這套書被稱為國內少兒領域的標桿,現今銷售已經突破500萬冊。
第六,國際獎項也是潛在暢銷書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諾貝爾文學獎、普利策獎、布克獎、龔古爾獎、直木獎、安徒生獎、紐伯瑞獎、林格倫紀念獎等,獲獎作家的作品是業界版權爭奪非常激烈的對象。每年的法蘭克福書展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就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揭曉以及圍繞其版權展開的競爭。2012年諾獎得主莫言的作品不管在中國還是外國都帶來了新一輪的關注和熱銷。像3年前因《狼廳》摘得布克獎,2012年又以《狼廳》續篇《Bring Up the Bodies》再度奪冠的希拉里·曼特爾就成為主宰英國書業風云的女性人物之一,《Bring Up the Bodies》的翻譯版權也在第一時間被購得《狼廳》版權的上海譯文出版社簽下。而該社也憑借自家目錄上60多位諾獎得主、多位其他獎項獲得者及其作品在外國文學出版領域占據著領頭羊的地位。
電子書版權引進前景不明
在暢銷書版權引進的實踐中,最近出現的一些現象對出版社來說也是考驗。有些大牌作家的新作在授權翻譯版權時,要求出版社同時報價購買電子版權,而且預付版稅又非常高。
近兩年,引進版暢銷書除了紙版圖書,電子書也開始在中國上線銷售。例如,《史蒂夫·喬布斯傳》《床笫之間》《幸福的建筑》等。電子書是很熱門的話題,這兩年在國際范圍內被討論得如火如荼,數字出版進程已經十幾年,在發達國家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20%。正是基于這些情況,作者也越來越傾向于出售電子版權以實現版權效益最大化,越來越多的中國出版社也希望在獲得紙質版翻譯版權的同時,一并獲得電子版權。在翻譯版權授權的同時,增加電子版權授權分成條款或者以小額預付金補簽數字權利授權小約,這些都還算是比較容易操作的例子。但是如果作者要求洽談翻譯權的同時預付高額版稅簽下電子版權的話就比較棘手,尤其是對于一個有暢銷書潛質或者已有暢銷圖書的作家,就更難以取舍。同時獲得紙質版翻譯出版權和數字版權,出版社更具有主動權,也可以在宣傳推廣上做些文章。由于中國市場的特殊性,目前中國電子書的市場表現并沒有給業內人帶來真正的驚喜。有些出版社進行了一些嘗試,但是從經濟效益上來說,還是不盡如人意。可以說,高額的預付電子版權版稅對出版社來說是不小的壓力。
2012年引進版暢銷書市場中,還存在一個讓業界遵紀守法的出版社或出版公司如鯁在喉的現象,那就是盜版。中國法治建設走到今天,各方面都有進步和改善,但是盜版現象屢有發生尤其是互聯網上的侵權盜版,暢銷圖書更是成為不法分子獲取暴利的途徑,甚至是正規出版社謀取利益的手段。例如,E.B.懷特的《夏洛的網》,上海譯文出版社是中國內地唯一被授權出版簡體字版和中英對照版的出版社,但是在實體書店和網絡書店,除了上海譯文出版社的版本,還有改編后加很多插圖出版典型的繪本、譯本上增加名家解析和注釋、請名人朗讀做成CD等不同版本。不管是故意還是疏忽,都說明了一個問題,在眾多出版引進暢銷圖書的出版社或出版公司中,出版社的版權素質和管理水平良莠不齊。這不僅對從海外權利人獲得授權的出版社來說,是一種打擊和侵害,同時也在國際出版業界,抹黑了中國出版社的集體形象。電子版圖書的侵權,更是多發。《百年孤獨》《洛麗塔》《老人與海》等赫然被全文掛在很多網站上供人免費或收費下載。這樣的現象依然在不斷發生,對于電子書的開發和引進蒙上了一層陰影。
引進版圖書市場爭奪激烈
在引進版圖書市場上,常常會出現一些在海外非常暢銷的圖書,引進后水土不服,不被讀者所接受,然而一些不被看好的引進圖書常常又出人意料地大賣特賣。筆者根據這些現象,對引進版圖書市場進行了兩個方面的總結。
第一,引進版圖書細節是關鍵。成功打造引進版圖書必備條件是:出版社或出版公司明晰的選題規劃、高度的選題敏銳度和超強的市場運作能力。但要確保一本暢銷書的運作成功,光有這些還不夠,還需要良好的與國外權利人打交道的能力以及履行合同的誠信度等細節。例如,一本可能成為暢銷書的政治人物傳記,由于不同的政治觀點,不同的國情,其中有些敏感內容必須進行編輯處理,但是根據外方授權合同的規定,未經權利人事先許可,不得對內容進行任何刪減。如果等到翻譯完成、編輯加工甚至快出書時,才和外方權利人討論這個問題,甚者不告訴外方,私自做主,進行編輯處理后直接出版等這樣的處理方式,導致的結果是,不僅沒有打造暢銷書,還有損出版社自己的聲譽。最理想的狀況是,在審閱樣書階段,就坦誠地和外方權利人說明,哪些內容需要刪除或技術處理,列出清楚的細目給外方,同時坦誠地強調,因國情的不同,在中國任何一家出版社對上述內容不經刪除或處理都是不可能出版的,爭取外方的理解和同意。
第二,引進版圖書運作是砝碼。翻譯出版引進圖書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加上選擇圖書某種意義上比自行組稿要容易一些,近年來,國內越來越多的出版社和出版公司參與到版權引進之中。所謂“車多不誤路”,對一般圖書的版權引進,各家出版社都有自己的規劃和方向、強項,撞車、沖突還不算非常激烈,但對重點暢銷圖書的版權爭奪,已經進入白熱化的程度。誰更早發現好書,誰出價更高,誰具有更好的市場運作能力,誰就擁有了贏得版權爭奪戰的籌碼。最近幾年,一些傳統出版社在暢銷書的出版和市場運作方面表現不俗,少數民營出版公司的表現也引起了業界的側目,甚至可以說,在某些暢銷書的操作上,他們的表現更勝一籌。出版公司在選題流程的靈活性,與國外權利人的密切接觸,對暢銷圖書的敏感和判斷能力,在市場發行上的投入力度,甚至在預付版稅的大手筆上,都值得傳統出版社學習和借鑒。不適合出版社品牌和操作能力的圖書,哪怕個人十分喜歡,忍痛割愛是必要的,因為在版權爭奪十分激烈的大環境下,容不得把很多時間和財力投入這樣的嘗試中,或者說,前人已經帶給我們足夠多的由“散”帶來的教訓,少走或不走彎路,集中精力瞄準適合自己的好書,集中精力把它做好,才是最關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