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變大,是個俗語。醫學上有個詞,叫“心肌肥大”是也。這個肥大不好,是病態。醫生往往會描繪它可怕的未來,說到最后,結果就是心臟衰竭而亡。
我說的讓心臟變大,與醫學無關,只是為了說明問題,用來作比喻的。概因在新媒體面前,我感覺我們的“心”有一點點“小”。這個“小”,和小心翼翼無關,而是從格局和眼光上衡量,察覺出來的局限和狹小。
2011年,北京的一家文化公司為應對新媒體的挑戰,在公司內部成立了新媒體部門,并內部招聘一位總編輯。一周之后,無人應聘,公司老總在新浪微博無奈地發問:“你們難道要和傳統媒體死磕一輩子嗎?”
一向對市場敏感的社會化公司尚且如此,傳統的出版企業更是讓人心憂。面對新媒體,我們常常聽到老總們這樣質疑:新媒體到底是個啥玩藝兒?搞不懂。新媒體贏利模式是什么?看不清。我的一位老總朋友甚至在某次會議上公開宣稱:“我就不搞新媒體!我的雜志一年贏利好幾千萬,干嘛要再做一個免費的電子刊和自己過不去?”云云。
與此同時,出版界在新媒體面前,有兩件事比較熱門。一件是搭建新媒體閱讀平臺。有點規模的,有點渠道的,有點想法的,借助國家的大額資金支持,方興未艾。另一件是營造自己的閱讀器。打上自家的牌子,將自家的出版積累裝進去。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對比。
前一種現象,反映的是對新事物的“吃不準”,可以叫“吃不準”心態。后一種現象,反映的是對新事物的“沒吃準”,可以叫“沒吃準”心態。
事物不因我們的“吃不準”而停下自己的發展腳步。市場不會坐等贏利模式成熟后才呼喚我們進入。傳統出版的好日子,不可能永遠高枕無憂。那么多的“閱讀平臺”在建工程,猶如一條條高速公路,可是車呢?具體地說,誰來做數字產品呢?電子閱讀器,說到底,如果不與互聯網技術融合,只能是一個用于閱讀的紀念品而已。記得英國科技出版集團在歐洲建立了一家世界最大的數字圖書館。這是一家由歐洲數個出版大鱷出資的股份制新媒體公司。論實力,其中任一家出版公司都比我們強大許多倍,但他們仍然要聚合眾多的力量,搭建一個開放的平臺出來共享共贏。
從上述種種,我們看到了什么?
一是算計。事到臨頭的種種盤算和小心翼翼,拍板決策前的舉棋不定和首鼠兩端。這些,我通常并不反對。俗話說“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一輩子窮”,但算計有兩種,一種是算大賬,一種則是算小賬。小賬也叫“小九九”,其中有“盤算”的成分在。比如,怕學新事物麻煩,怕吃力不討好,怕丟烏紗帽等。如此,就不是一個單純的思維習慣問題了。其中摻雜太多的私心雜念。
二是格局。衡量人的格局大小,是對瑣碎事的態度和處置。因此,這又和算計有了某種若即若離的關系。所謂算大賬,就是有意漠視某些瑣碎和糾結的事,而志存高遠。就是遇事處置時表現出的眼光和襟懷。我之所以推崇英國科技出版集團數字圖書館的事例,就是感受到決策者的企圖心,新媒體是什么?是“人人對人人的出版”。這是一個意味深長的詮釋,頗有點“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味道。
新媒體在互聯網條件下誕生,使媒體的表現形態多樣化,使出版行為大眾化。iPad和智能手機等移動閱讀終端,使機不離手,手不離機成為當下社會生活的一種狀態。出版人,不但需要考慮出版的方向,還要考慮讀者和市場的受眾;不但需要考慮內容的知識含量,還要考慮資源數據化的現實要求。我們的“被網絡”,要求我們必須將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出版思維轉變為“云思維”。
“云思維”,就是互聯網條件下的思維,就是高科技條件下的思維。從而,也是一種更為科學的思維。魯迅先生曾經很不屑于中國人的“小”,貶損為是皮袍下的玩意兒。魯迅的時代,中國處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人的眼界和思維受某種局限很正常。但今天的中國,已然融入國際,我們理當跟隨時代發展,徹頭徹尾更新自己,換一個大的心臟來包容和思考問題。互聯網,使世界變小。科技,讓我們心臟變大。如此,世界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