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日本數字出版產業的發展僅次于美國,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日本數字出版法律制度適應數字化趨勢以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同時具有版權制度更新與《世界知識產權版權公約》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表演和錄音制品條約》同步、政府介入補償金制度和強制許可制度、著作權法與國際條約和其他法律協同調整的特點,并呈現加強對權利人權利的保護、合理關照公眾利益、高度重視著作財產權、力圖確認出版社法律地位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 日本出版業 數字出版 法律制度
[中圖分類號] G2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2013) 01-0090-04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全球出版業正在經歷數字化轉型,數字出版成為未來出版業最具潛力的發展方向。日本數字出版起步較早,2000年就出現了本國第一部手機小說。不管是出版商還是技術提供商都對數字出版有著濃厚的興趣,并致力于推動數字出版的發展。2009年日本實現了23.7%的增長速度,數字出版市場規模達574億日元。有專家預計2014年日本電子書的市場規模會達到1300億日元。這勢必進一步鞏固日本作為亞洲數字出版領航者和新閱讀方式風向標的地位[1]。日本數字出版的高速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其先進的法律制度提供良好的出版法治環境。了解日本數字出版法律制度的現狀,分析其立法趨勢,對我國數字出版法律制度建設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1 日本數字出版法律制度概述
日本作為全球數字內容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對產業的發展規律有較為清醒的認識。它不斷修改法律法規,在數字出版法律制度方面力圖與世界發達國家同步,以適應數字出版的發展要求。比如,日本的著作權法是修訂頻率最高的,自制定后已經修訂過36次。由此可見,日本數字出版法律體系的完備是逐漸積累的過程。日本與數字出版有關的主要法律法規有《著作權法》《著作權與鄰接權管理事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提供商責任限制法》《內容促進法》《防止盜錄電影法》《關于特定電信服務提供者的損害賠償責任限制及向服務提供者請求提供傳輸信息的法律》等。這些法律分別從不同方面對數字出版的發展予以規范,共同構成了日本相對完備的數字出版法律體系(見表1)。
日本通過上述有關數字出版法律的制定和修改,從版權、出版、技術措施、在線提供商等角度規范數字出版,并將內容的定義依照數字技術的進步相應地擴大,使得數字內容產業有法可依。法律體系是否完善,是體現一個國家是否重視依靠法律管理和治理出版行業的重要標志。完善、先進的法律體系能夠為政府或者協會提供可靠、科學、有效的主體法律依據,使出版業管理形成以法律為核心、以各方面管理力量為主體的管理系統。日本數字出版法律制度的進一步完備,為日本數字出版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環境,并為亞洲各國數字出版法律制度建設提供了有意義的借鑒。
2 日本數字出版法律制度的特點
日本數字出版法律制度是循序漸進形成的,有其自身特點。
2.1 適應數字化趨勢,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日本數字出版法律制度建設既是為了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也是為了適應數字時代的背景并力圖與世界其他發達國家保持同步。日本自2000年初開始注重數字內容產業建設,為加強數字內容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還將數字內容課題與建言納入《實現世界最尖端的數字內容產業大國》報告書中[3]。日本在《e-Japan戰略》中指出,要通過各項扶持政策促使數字內容產業合理發展。2003年7月推出的《e-Japan戰略Ⅱ》把數字內容產業列為優先發展領域之一[4]。
目前日本涉及出版的基本法律有16部,涵蓋出版業的各個方面。同時,隨著數字出版技術的實現,舊法都及時獲得了修改[5]。據統計,2003 年以后日本修訂著作權法的概況為:2003年3次、2004年4次、2005年1次、2006年2次、2008年1次、2009年2次、2010年1次、2011年1次,最新一次是2012年6月20日通過的著作權法修訂案。此外,著作權集體管理法的修改為:2004年3 次、2008 年1次[6]。近年來,根據出版產業數字化發展的新形勢,日本又制定了多部新的法律,如《IT基本法》《知識產權基本法》《文化藝術振興基本法》等[7]。日本數字出版法律修改頻繁,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適應數字出版的發展趨勢,更新法律以規范和解決數字出版領域出現的新問題。
2.2 政府介入補償金制度和強制許可制度
日本對于數字版權的使用適用補償金制度,規定文化廳長官可以確定補償金額度,明確了征收對象、收費金額。由這一制度應對數字版權作品的使用,能夠使數字版權授權模式更加清晰,減少版權糾紛。日本著作權權利限制制度中的強制許可制度的最大特點在于政府“授權”。與合理使用和法定許可制度相比,這種權利限制的構成條件最為嚴苛,利用程序也最為繁瑣,但對于作者權利的限制和“犧牲”卻是較小的[8],因此能夠更好地平衡版權人及公眾的利益。
2.3 版權制度更新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表演和錄音制品條約》同步
數字技術的產生與發展,使得包括各種作品在內的信息內容的使用方式也全面更新,這就將版權制度置于一片新大陸面前。要規范數字出版層出不窮的新情況、新問題,版權制度也必須隨之更新。
為應對數字技術對著作權的挑戰,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于1996年12月通過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WCT)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表演和錄音制品條約》(WPPT)。之后,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積極致力于兩個條約的不斷完善。歐盟、美國、日本等知識產權制度比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為推動上述兩個國際條約的適用,各自在國內法中通過了實施該條約的相關法律[9]。其中,日本國會于1997年6月10日修正了《著作權法》。在數字版權精神權利保護方面,日本加強對權利范圍和水平的保護力度,將精神權利的保護擴展到表演者身上,賦予表演者姓名表示權及保護表演完整權(90條之2、3)。對于數字版權中的經濟權利,日本立法和WCT及WPPT一致,都增加了數字版權人的傳播可能化權、技術措施權、權利管理信息權、網絡鄰接權等多項數字出版所特有的權利類型。在數字版權的權利限制方面,日本在著作權限制一節中把各種特定的復制行為規定為不受作者復制權調整的例外情況。對于數字版權侵權的刑事救濟,日本著作權法第113、120條規定了有關規避技術措施、破壞權利管理信息的刑事責任,完全符合WCT及WPPT加大網絡版權侵權刑事責任的精神。此外, 2009年修改后的新《著作權法》在違法作品的流通抑制方面新增了兩項具體措施。對于這些措施,日本北海道大學田村善之教授認為,其修改背景在于權利人對強化其知識產權保護的要求[10]。
日本著作權法經過1999年的修訂已基本與WIPO的兩個條約保持了同步,從而適應了數字環境下版權保護的迫切要求。2000年的修訂則是對前述修改后有關問題的補充。
2.4 著作權法與國際條約和其他法律協同調整
日本著作權法第5條規定了國際條約的效力,如果國際條約對作者權利以及鄰接權有特別規定,按照國際條約的規定處理。特殊規定是,行政機關長官、獨立行政法人、地方公共團體機關或者地方獨立行政法人等,按照行政機關信息公開法、獨立行政法人等信息公開法或者信息公開條例的規定,出于向公眾提供或者提示作品的目的,在必要限度內可以使用作品,并不侵犯版權人和鄰接權人的發表權及姓名表示權。
日本著作權法不僅通過多次修法符合了WCT、WPPT的要求,還與其他各種法律共同調整版權制度,是一種較為科學合理的立法體系。
3 日本數字出版法律制度的發展趨勢
日本數字出版法律制度雖然相對完善,但是對于數字出版這一新生事物出現的新問題,各種法律還需相應更新及推進,以更好地規范數字出版的發展。近年來,日本數字出版法律制度呈現如下發展趨勢。
3.1 加強對權利人權利的保護
日本在制定、修改著作權法時,從擴大權利保護范圍和提高保護力度方面來增強人們創作、傳播作品的積極性,促進數字內容產業的商業化進程。日本對網絡傳播權的修改模式是在不改變原有版權權利保護體系的前提下,賦予版權人控制作品網絡傳播的新權利,如傳播可能化權、技術措施保護權、權利管理信息的保護權以及網絡鄰接權,擴大了版權保護范圍。
面對日漸增多、日趨嚴重的知識產權侵權案件, 日本設計了侵權賠償推定制度和刑事處罰制度,提高了刑期和罰款額度的上限,還規定在線服務提供商的權利義務來更好地實現版權人的傳播可能化權。如專利法第102 條規定了損害賠償額的確定原則, 推定權利人因侵權行為所受損失、侵權人因侵權行為所獲利益或通常的專利使用費為損害賠償額[11]。著作權法第119條以及第120條之2規定了對于侵害權利管理信息和規避技術保護措施的民事及刑事救濟。《提供商責任限制法》規定網絡服務提供商有義務向侵權受害者提供信息發布者的姓名、IP地址、電子郵箱等信息,有責任刪除侵害權益的信息。另外,著作權法第114條針對侵權行為人界定了構成侵權行為的公眾傳播行為,導入了新的損害額計算制度。在第114條之2中規定了侵權行為人的說明義務,減輕了著作權人的舉證責任,使得權利人能夠更方便地得到權利救濟。著作權法還在第2條20款、第30條中,做出了禁止“直接規避行為的準備行為”和“直接規避行為”的規定。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中也制定了技術型管理體制的法律保護制度,即對制造和銷售規避鏈接、復制管理技術裝置之行為設置了民事請求權(第2條第1款第10、11項)。
2009年政府公布的著作權法把非法網絡下載認定為侵權行為,沒有設定罰則。但是2012年6月20日最新通過的著作權法修訂案規定從網絡下載未經授權的音樂和影像文件,可能面臨兩年以下拘役或200萬日元以下罰款。法律通過后輿論對此存在很大爭議。
3.2 合理關照公眾利益
為解決因各種原因導致的利用作品機會和能力的鴻溝,日本著作權法對權利人的權利進行了一定限制,力圖實現權利人和公眾之間的利益合理平衡。2010年1月1日起實行的著作權法對“視障聽障類”殘疾人的權益給予關注,將一些便于他們利用版權作品的方式認定為“合理使用”,比如將作品做成大字書,將一些圖片作品或者音像制品加手語或者字幕等[12]。
另外,日本著作權法保護版權人利益的同時對公眾的使用設置了例外,比如對于教育目的、圖書館的使用、美術或者攝影作品、搜索引擎對侵權作品的緩存、信息檢索服務經營者、電子計算機進行作品信息分析等傳播可能化權的合理使用。同時,在著作權人或者著作鄰接權人下落不明時,提存文化廳長官規定數額的擔保金后,在裁定結果出來之前,可以按照申請裁定的使用方法使用該作品。
3.3 高度重視著作財產權
如果將著作權和著作鄰接權按照權利內容分為財產權和人身權,那么,日本在2003年、2004年、2006年、2009年歷次修法中,主要內容是修訂有關財產權的規定,加強對財產權的保護,對于人身權的規定很少,只是增加了表演者的姓名表示權和保護表演完整權。其原因在于日本是在知識產權立國戰略之下審視、修訂著作權法等法律的,因此將有關著作權的法律作為實施日本知識產權立國戰略、振興日本經濟、提高日本產業國際競爭力系列法律的一部分[13]。
日本曾提出“數字內容立國”的發展目標,把內容產業定位為“積極振興的新型產業”。數字出版法律的制定以及修改是在相關利益人的呼吁和推動下才逐步改進的。出版業能更明確地反映出量化的經濟效益,相關利益人的著眼點也就放在著作財產權上。
3.4 力圖確認出版社在數字化進程中的法律地位
越來越多的人呼吁要促使出版社獲得屬于知識傳播者權利的著作鄰接權,完善以出版社為主體的推進圖書數字化的體制,確立出版社既是紙媒體也是電子媒體傳播者的法律地位。為進一步推動電子書籍的普及,日本于2012年公布了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目標是通過立法賦予出版社“著作鄰接權”,更好地保護出版社利益。該修正案一經提出立即引起業界的強烈反響,出版商、作家和學者圍繞是否應該賦予出版社“著作鄰接權”展開了激烈爭論[14]。
日本的數字出版法律制度還在不斷地探索更新。只有真正了解數字內容產業的發展現狀及趨勢,立法過程中找到相關利益人之間的平衡點,才能使得數字出版法律制度科學、超前地規制及預防數字出版發展過程中的新問題。
注 釋
[1]從全球視角看國內數字出版發展趨勢[OL].[2011-10-10].http://zzq.lawtime.cn/szcbbh/2011101185615.html
[2]日本推動內容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對中國的啟示[OL].[2011-10-27].http://www.lawtime.cn/info/zscq/zscqlw/
20111027114476.html
[3]黃孝章,張志林,陳丹.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61
[4]楊梅.發達國家內容產業發展概要[J].中國信息界,2010(1-2): 102-104
[5]日本韓國出版業考察報告(上)[J].出版發行研究,2004(3):16
[6][13]楊和義.日本著作權法律的新變化及其特征[J].海峽法學,2010(3):37,37
[7]黃孝章,張志林,陳丹.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65
[8]陶云峰.中日著作權法律制度比較研究[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10
[9][10]國際環境下的網絡版權若干問題研究[OL].[2011-04-15].http://www.jcrb.com/zhuanti/fzzt/djzscq/zf/201104/t20110415_530231.html
[11]馮楚建.建立面向21 世紀的知識產權制度:日本現代知識產權政策與戰略研究[J].中國軟科學,1998(4)
[12]日本著作權法修改的背景介紹:IPRCN專訪田村善之教授[OL].[2011-05-11].http://www.iprcn.com/IL_Xsjt_Show.aspx?News_PI=3376
[14]日本向出版社開放“著作鄰接權”推動電子書普及[OL].[2012-05-30].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172318/18029383.html
(收稿日期:2012-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