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立足于進出口實績,利用新聞出版部門統計數據,選取貿易競爭力指數作為衡量指標,研究2000—2011年我國出版圖書的商品貿易國際競爭力,發現我國出版的圖書具有不明顯的競爭劣勢,屬于競爭力差或低競爭劣勢產品,在國際競爭力與國際分工地位方面與其所從屬的工業制成品特別是其他雜項制品具有本質差距;我國出版圖書的貿易競爭力指數在總體上呈下滑態勢,在全國層面上的降幅與其他雜項制品基本相同。
[關鍵詞] 圖書 進出口 貿易 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 G2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3) 02-0010-04
圖書是開展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近十余年來,隨著我國國際文化交流的繼續擴大,“走出去”戰略的有力實施,圖書對外貿易獲得長足發展。在2000—2011年期間,出版物經營單位圖書出口名義金額由1233.7萬美元增加到3276.6萬美元,增長近1.7倍;進出口總額由3664.1萬美元擴大到14943.5萬美元,增長近3.1倍。與此同時,圖書進口也由2430.4萬美元增加到11666.9萬美元,增長3.8倍;貿易逆差由1196.7萬美元擴大到8390.3萬美元,增長6倍。面對這種進出口金額、貿易總額和貿易逆差同時增長的情況,如何規范、科學地衡量我國出版圖書的國際競爭力,準確評價其現實地位與變化態勢,已日漸引起有關管理部門、業內有關人士和研究者的注意,對進一步推動出版“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提升我國圖書出版產業實力,均應不無裨益。
1 已有研究述評
就本文所見,以對我國圖書出版國際競爭力的衡量路徑為劃分標準,已有研究可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為因素綜合,源出管理學或商學范式,多以邁克爾·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為依據或借鑒,分析列舉國際競爭力的各項構成或影響因素,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再對各指標數據進行匯總或綜合分析。如蔡繼輝以生產要素、需求狀況、相關輔助產業、出版企業戰略和政府行為5大要素系統構成分析框架,提出了23個競爭力要素指標,主要使用2002年數據衡量,比較了中國、美國、英國、德國、日本5個國家的出版產業國際競爭力[1]。又如徐春生以生產要素競爭力、需求要素競爭力、企業經營管理狀況、相關產業狀況和環境、國際貿易競爭力狀況5大要素,構建起一個包含16項評價指標的指標體系,主要利用2005年數據,通過灰色關聯分析測定,比較了中國、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俄羅斯、澳大利亞、日本和韓國10個國家的圖書出版產業競爭力[2]。
第二種源自經濟學范式,依托貿易實績,利用產品或服務的進、出口數據構建、計算各種指數,進而揭示該產品或服務及其所屬行業的國際競爭力。如李敏鶴使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International Flows of Selected Cultural Goods and Services 1994—2003和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年鑒》提供的2002年圖書進出口數據,計算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和中國6個國家圖書的國際市場占有率、貿易收支差額、貿易競爭力指數和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并據此評估我國圖書出版的國際競爭力[3]。
不論采取何種路徑,前述研究均表明:我國圖書出版的國際競爭力較低或較弱,但上述結論均立足于某一特定年份,未能描述出我國圖書出版國際競爭力的變動態勢,且結論基本通過數據排序獲得,難以就我國圖書出版的國際競爭力做出性質判斷,亦未與其他商品進行比較。此外,已有研究使用的圖書進、出口數據多為海關數據,在原始數據方面亦存在偏差。
有鑒于此,本文擬對2000—2011年我國出版圖書的商品貿易國際競爭力進行逐年衡量(受數據采集制約,暫不考慮圖書的版權貿易),描述其變動態勢,進而與工業制成品及其他雜項制品進行同期比較(根據我國進出口統計分類,圖書屬于工業制成品中的雜項制品,從全部雜項制品中剔除圖書即為其他雜項制品),力求較為立體地刻畫我國出版圖書的國際競爭力(受各國同口徑數據采集制約,暫不進行國際比較),并部分彌補已有研究之缺憾。
2 我國出版圖書國際競爭力的衡量
2.1 衡量路徑的選擇
本文以為,產品或服務在國際市場上的貿易實績是該產品或服務及其所屬行業國際競爭力的集中體現,同時亦是競爭力諸影響因素綜合作用之現實結果,依據進出口數據得到的衡量結果反映的應是國際競爭力的實際水平;而因素綜合需在指標體系設計過程中仔細區分國際競爭力的體現方式與影響因素,避免將競爭力影響因素混同于競爭力本身,否則得到的衡量結果便只反映國際競爭力的潛力,或預期應達到的水平。鑒于本文關注的是現實而非潛在的國際競爭能力,因此將立足對外貿易實績衡量我國出版圖書的國際競爭力。
2.2 進出口原始數據的選擇與采集
我國圖書進出口數據有海關商品進出口統計和新聞出版部門統計兩個來源渠道。海關商品進出口數據見海關總署編制的《中國海關統計年鑒》(各國際組織提供的圖書進出口數據亦多來自海關統計),其圖書口徑較為寬泛,不僅包括本國出版圖書的出口和海外出版圖書的進口,還包括海外委托印制圖書在印制完成后因交貨產生的出口和委托海外印制圖書在印制完成后因交貨產生的進口。委托印制圖書的出口和進口實際上是印刷的出口與進口,并不屬于圖書出版范疇。因此,海關商品統計中的圖書進出口,實際上包括圖書出版與圖書印刷兩個行業的對外貿易情況;由此獲得的國際競爭力,反映的也是圖書出版與圖書印刷兩者的綜合情況。
新聞出版部門統計數據見新聞出版總署有關部門編制的《中國新聞出版統計資料匯編》,其圖書進出口口徑較窄,不包括委托印制圖書,且長期以來統計對象僅限于具有出版物進口資質的出版物進出口經營單位,至2011年始數據首次公布包括了非出版物進出口經營單位的全國圖書、期刊、報紙出口數據。由于海外圖書的進口和2004年前我國出版圖書的出口,依據規定均需通過出版物進出口經營單位進行,2004年后圖書出口業務的開展不再局限于出版物進出口經營單位,因此新聞出版部門統計提供的圖書進口額和2004年前的圖書出口額即為全國圖書進、出口額,屬于全國經營單位層面數據;而2004年后的圖書出口額則僅體現出版物進出口經營單位的圖書出口業務,屬于經營單位層面數據,可能低估全國圖書出口的實際水平。
鑒于本文探究的是我國圖書出版而非圖書印刷的國際競爭力,經權衡后選取《中國新聞出版統計資料匯編》也就是新聞出版部門統計的圖書進、出口數據,作為計算我國出版圖書國際競爭力的原始數據。
工業制成品及雜項制品進出口數據均采自《中國統計年鑒》。
2.3 衡量指標的選取
在國際貿易研究中,主要采用國際市場占有率(MS)、貿易競爭力指數(TC)、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等指標衡量某種產品或行業的國際競爭力。這些指標各有短長,多結合使用。但是由于除貿易競爭力指數外,其他指標均需用到該種產品的世界貿易總額,而與我國新聞出版部門統計口徑相同或近似的世界圖書貿易數據難以獲得,因此本文只能選取貿易競爭力指數這個單一指標衡量我國出版圖書的國際競爭力。
貿易競爭力指數又譯“貿易競爭指數”[4-5]“貿易競爭優勢指數”[6-8],又稱“比較優勢指數”[9] “凈出口指數(NE)”[10]“可比凈出口指數(NTB)”[11]“貿易專門化指數(TSC)”[12-13],是指一國某種產品的進出口差額(出口金額減去進口金額)在其進出口總額中所占比重。它可以反映一國某種產品相對于世界市場上其他國家的同類產品是處于生產效率的競爭優勢還是劣勢以及優劣到何種程度[14-16],還可以反映該產品及其所屬行業的國際分工類型[17]。
顯然,若一國某種產品只進口不出口時,該產品的TC=-1;若只出口不進口,TC=1。一般認為,若一國的某種產品或行業TC≥0.8,說明該產品或行業具有非常明顯的競爭優勢,屬強競爭力產品或行業;若0.5≤TC<0.8,具有較明顯的競爭優勢,屬較強競爭力產品或行業;若0 3 我國出版圖書的貿易競爭力指數及其變動 3.1 圖書的貿易競爭力指數及其與工業制成品、其他雜項制品的比較 由表1可以看出,在2000—2011年期間,我國出版圖書的貿易競爭力指數均小于0,平均值為-0.36,中位數為-0.35,12年中有7年的貿易競爭力指數介于-0.32—-0.47之間。同一時期,圖書所屬的工業制成品及其他雜項制品的貿易競爭力指數均大于0。工業制成品的平均值為0.17,較圖書高出147%;中位數為0.19,高出154%;12年中有7年的指數介于0.10—0.22之間。其他雜項制品的平均值為0.59,較圖書高出264%;中位數為0.56,高出257%;12年中同樣有7年的指數介于0.54—0.59之間。 原始數據來源:圖書進、出口額取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中國新聞出版統計資料匯編》2001—2012年各年,工業制成品及雜項制品進、出口額取自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1—2012年各年。 說明:貿易競爭力指數=(出口額-進口額)/(出口額+進口額),其他雜項制品進/出口額=雜項制品進/出口額-圖書進/出口額。與圖書數據分為兩個層面相對應,圖書的貿易競爭力指數也同樣分為全國兼經營單位(2004年之前)和經營單位(2004年之后)兩個層面。 如只保留一位小數,則我國出版圖書貿易競爭力指數的平均值和中位數均為-0.4,12年中有9年的貿易競爭力指數介于-0.3 — -0.5之間.同期工業制成品的平均值和中位數均為0.2,較圖書高出150%,12年中有11年指數為0.2或0.1;其他雜項制品的平均值和中位數均為0.6,高出250%,12年中有9年指數為0.6或0.5。 鑒于2004年之后的新聞出版部門統計圖書出口數據可能低估全國圖書出口的實際水平,本文利用已公布的2011年全國圖書、期刊和報紙出口金額推算2011年全國圖書出口金額(2011年全國圖書出口金額=2011年出版物進出口經營單位圖書出口金額×2011年全國圖書、期刊、報紙出口金額÷2011年出版物進出口經營單位圖書、期刊、報紙出口金額),并據此計算出2011年全國層面的圖書貿易競爭力指數為-0.41。該數值雖較經營單位層面的同年數據有較大改善,但仍位于2000—2010年多數年份的取值范圍之內。 3.2 圖書貿易競爭力指數的變動態勢及其與工業制成品、其他雜項制品的比較 就總體態勢而言,我國出版圖書的貿易競爭力指數在2000—2011年間呈下滑態勢,12年中有7年貿易競爭力指數低于2000年,2011年貿易競爭力指數較2000年下降0.23,降幅高達70%;即使采用上文推算的全國層面數據(-0.41),2011年較2000年也下降0.08,降幅亦達24%(與其他雜項制品的降幅基本相同)。同期,其他雜項制品的貿易競爭力指數也出現下滑,12年中有11年指數低于2000年,2011年較2000年下降0.17,降幅23%;工業制成品則與圖書及其他雜項制品相反,呈上升態勢,12年中有7年指數高于2000年,2011年較2000年上漲0.11,翻了一番。 就變動路線而言,我國出版圖書的貿易競爭力指數在經歷了2000—2004年的基本穩定、略有起伏后,于2005年迅速提高,2006年達到最大值(-0.15),再于2007急劇下滑至-0.4以下,此后一路走低,直至2011年達到最低值(-0.56)。工業制成品與圖書大致相同:先是在2000—2003年間有所下降(2002和2003兩年出現最低值0.09),從2004年開始有所回升,2005年后出現較為明顯的逐年上升,至2008年達到最大值(0.27),2009年出現明顯下降,但仍高于2000年水平,此后保持基本穩定。其他雜項制品則與前兩者有所不同:從2000年開始就經歷了較為明顯的逐年下降,直至2004達到最低值(0.51),此后開始緩慢回升,至2011年達到0.57,仍低于2000年水平。 4 結論 基于以上結果,可得出以下兩點初步結論。 首先,不論在經營單位層面還是全國層面,我國出版圖書的貿易競爭力指數均低于0,取值多集中于-0.3 —-0.5之間。以貿易競爭力指數衡量,我國出版的圖書具有不明顯的競爭劣勢,屬競爭力差的產品,圖書出版業在國際分工中居于輸入型垂直分工地位,其國際競爭力與國際分工地位與所從屬于的工業制成品(不明顯的競爭優勢,低競爭力產品,輸出型水平分工)特別是其他雜項制品(較明顯的競爭優勢,較強競爭力產品,輸出型垂直分工),不可同日而語。 其次,不論在經營單位還是全國層面,我國出版圖書的貿易競爭力指數均在總體上呈現下滑態勢。在全國層面,2011年貿易競爭力指數較2000年下降24%,與其他雜項制品的同期降幅基本相同。在經營單位層面,貿易競爭力指數于2007年既已急速降至低于2000年的水平,此后一路走低,已進入明顯競爭劣勢、競爭力很差或高競爭劣勢產品的取值區間;其總體態勢同于其他雜項制品,但與工業制成品相反,而具體路線與其他雜項制品并不一致,卻與工業制成品頗有近似之處。如以貿易競爭力指數衡量,則我國出版圖書的國際競爭力有所下降。個中原因,值得結合圖書出版國際競爭力的諸影響因素深入探究。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受數據采集制約,僅用單一指標衡量我國出版圖書的商品貿易國際競爭力,獲得的結論因此也只能是初步的,有待進一步檢驗。此外,本文算出的貿易競爭力指數與前述已有研究的同期指數存在質的差異(如李敏鶴計算的2002年我國圖書產業貿易競爭力指數高達0.62[21],而本文同年指數則為-0.32),究其原因,在于該研究用于計算貿易競爭力指數的進出口數據來自海關統計,未剔除委托印制圖書。由此可見,使用海關進出口數據計算圖書出版的貿易競爭力指數存在極大的高估風險,并可能由此誤導相關判斷,研究者不可不慎察。 注釋 [1]蔡繼輝.中國圖書出版產業國際競爭力分析[J].出版經濟,2004(9) [2]徐春生.我國出版產業競爭力研究:以圖書出版產業為例[D].南昌:南昌大學,2008 [3][21]李敏鶴.我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比較[D].廈門:廈門大學,2007 [4]劉學忠.我國大蒜國際競爭力的比較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7(6) [5]夏曉平,李秉龍.我國羊肉產品國際競爭力之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9(8) [6]劉海云,張德進,王全意.我國鋼鐵業的國際競爭力比較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4(9) [7]馬建誠,梁工謙,郭永.我國鉬產品國際競爭力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8(9) [8]彭紅斌,王文霞.中國運輸服務貿易競爭力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1(9) [9][14]劉海云,張德進,王全意.我國鋼鐵業的國際競爭力比較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4(9) [10]鄭風田,李茹.我國柑橘國際競爭力的比較優勢分析[J]. 國際貿易問題,2003(4) [11]王寒笑,安玉發.我國雞肉產品國際競爭力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8(3) [12]彭紅斌,王文霞.中國運輸服務貿易競爭力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1(9) [13]譚晶榮,王逸芬.我國小家電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7(1) [15]馬建誠,梁工謙,郭永.我國鉬產品國際競爭力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8(9) [16][17][20]張慶圓.中國玉米出口貿易競爭力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09(19) [18]劉學忠.我國大蒜國際競爭力的比較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7(6) [19]張永良,侯鐵珊.出口農產品貿易競爭力評價指標[J].安徽農業科學,2007(5) (收稿日期:2013-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