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史上,書報是知識與信息的主要載體。在傳統社會,書報檢查是政府對知識與信息進行控制的重要途徑。在皇帝集權的中國,尤其是明清時期,為了進行思想控制,對書籍(以及后來的報紙)的檢查一直未曾間斷。清代前中期的君主大興“文字獄”,即是書籍檢查制度的極端形式。鴉片戰爭之后,西學東漸,清廷對書報的檢查,也變得更為復雜。然而詭異的是,盡管書報檢查對清廷進行思想控制和維護統治都極為重要,但直至清末,清廷都沒有成立專門的機構和制度。在學界,盡管有方漢奇先生(如《中國封建社會言論出版禁令考》)考察過歷代言論出版之禁令,但至今尚未有對晚清書報檢查制度進行系統研究的專著問世。
在此背景下,張運君博士的新作《晚清書報檢查制度研究》就顯得尤為珍貴。該書共分為三章,分別論述了清廷對一般書籍、報刊和教科書的檢查與審定。作者在第一章開頭追溯了中國書籍檢查的簡要歷史。晚清統治者和歷朝君主一樣,對書報進行檢查是為了維護統治。然而,鴉片戰爭以后,清廷自身也逐步向西方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西學中對清廷不利的思想學說也難免滲入中國。因此,晚清對一般書籍的檢查面臨更為復雜的形勢。作者仔細梳理了晚清朝廷查禁書籍的制度建設和政治運作,指出清廷并未建立完整、系統的制度。
作者在第二章中詳細討論了晚清政府報刊檢查的方方面面,認為清末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報刊檢查制度。時處社會轉型時期的晚清社會,報業極為興盛,民眾思想活躍。特別是在維新、革命運動勃興后,報刊的宣傳屢屢觸犯清廷的禁忌,朝廷加強了對報刊的檢查與控制,從制度上、措施上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強化。這其中,有大量的中央、地方機構參與對報刊的檢查,對這些檢查機構所發揮的作用,作者逐一進行了分析。作者還討論了清政府報刊檢查的程序,特別是對新刊新報的立案注冊等管理措施,作者運用詳細的史料,進行了細致的考證,結論令人信服。這一章最有分量的當屬第三節《控制與反控制:報禁種類、方式、處理及反報禁的斗爭》,作者分門別類對清政府嚴查的違禁報刊進行討論,還借用傳播學理論,對朝廷對報刊的軟控制與硬控制進行闡述。作者以《民呼日報》為例,從報刊、報館、報人三個方面來闡述政府對違禁報刊的處理措施。報館要監督政府,政府又要控制輿論,故報館自產生之日起就必然與官府存在矛盾和沖突。報禁與反報禁的斗爭持續不斷,貫穿于清末的最后十余年。清廷的報禁也引發了國內外輿論的廣泛的批評與指責。
該書的第三章詳細討論了晚清政府是如何對教科書進行審定與控制的,這是作者最花心思、最見功力的一章。20世紀初,清政府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大興新式學堂,新式教科書大量涌現。由于教科書在影響國民思想、塑造國民世界觀方面的突出作用,清廷適應形勢的變化,減少了對普通書籍的審查,加強了對學堂教科書的檢控與管理。清政府一直在進行教科書國定化的努力,但終因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只能推行教科書的審定制度。作者在該章中首先討論晚清教科書審定制度的形成過程與階段,又分析教科書審定的宗旨、原因、機構、人員,以及審定的范圍、程序、措施、效果與特點。作者以細致的分析,認為清末政府對教科書的審定制度最為完備。但作者在書中也指出,對清政府的書報檢查和教科書的審定政策,絕不能割裂開來看,書報檢查是當局控制國民意識形態的一種工具,是統治各種思想的手段。
通觀全書,讀者可對晚清書報檢查制度有非常好的整體把握,這得益于作者高超的宏觀駕馭技巧。作者從普通書籍、報刊和教科書三方面入手,將晚清書報檢查制度的主要脈絡清晰地呈現給讀者。對史實的精致考證,也是該書的一個特色。作者對史料收集和史實的考證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利用多種未刊史料對不少細節進行考辨。例如,對京師大學堂頒布的《暫定各學堂應用書目》,學界多認為并未發生作用,而作者通過一手材料考證了該書目在清末各學堂多有推廣使用。再如,對晚清教科書的審定,學界或認為根本未形成制度,或以光緒二十九年(1903)《奏定學堂章程》的頒布作為形成標志,而該書通過詳細論證,指出光緒三十二年(1906)至三十三年(1907)學部頒行第一次審定初等小學、高等小學暫用書目表及暫用教科書凡例,標志著晚清教科書審定制的正式確立。凡此種種,不勝枚舉。從史學角度出發,該書不失為一部信史。但作者并未滿足于史實的考證,而是進一步借鑒新聞學、傳播學的相關知識,探究書報檢查制度與意識形態控制這一宏觀問題。
毋庸諱言,正如北京大學歷史系郭衛東教授所認為的,該書“也有個別‘言之成理而未徹,持之有故而未周’的地方”(《序言》第2頁)。比如,作者通過詳細論證,指出“晚清政府對一般書籍的審查,并未形成完整、系統的制度”(第73頁),但未能就此深入一步,探究清廷未能建立系統的書報檢查制度的原因,是清廷對此不夠重視而認為沒有必要?還是清廷統治能力低下而無能為力?此外,作者若能利用西方史學界和新聞檢查方面的成果,將晚清書報檢查制度放在一個更廣闊的背景下研究,該書的分析會更上一層樓。
(《晚清書報檢查制度研究》,張運君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出版,397頁,59.00元。)
(收稿日期:2012-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