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學理論教程》,是眾多文學概論類教材中發行量最高、使用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一部。在近二十年的使用過程中,經多次修訂,指導思想日趨完善,基本范疇和概念越來越準確與清晰,體例統一,繁簡適宜。《文學理論教程》的出版、修訂,給高等學校教材的編輯和出版提供了多方面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文學理論教程》 修訂 完善 啟示
[中圖分類號]G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3) 02-0033-03
在高校的三大功能中,培養人才是最基本的功能,因此,師資隊伍建設、教材建設便成為高校的永恒的課題。教材的編寫和出版,是直接影響高校教學質量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教材編寫的質量高低,取決于編寫者的學術水平、合作意識,也取決于出版社的組織、協調工作是否到位。
在眾多文學概論類教材中,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學理論教程》(本書初版于1992年,1998年、2004年、2008年先后出版了第二版、第三版和第四版),應該是影響最大、使用人數最多的一部。這部教材問世以后,先后獲得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國家級優秀教材二等獎、國家教委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成為發行量最高、使用學校最多的文學概論教材。這固然同教材主編童慶炳在文學理論界的權威地位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出版界的巨大影響不無關系,但我覺得更為重要的因素應該是教材編撰者們兢兢業業、精益求精的治學精神。讀者只要對四個版本做一下比較,就不難得出這個結論。因此,分析該書的出版、修訂情況,對教材編寫和出版工作,應該是很有啟發意義的。
1 《文學理論教程》的出版、修訂情況述評
1.1 指導思想日趨完善
作為一部高等學校中文專業的必修課教材,在文學理論界眾語喧嘩莫衷一是的學術背景下,怎樣才能既吸收學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又能建構起屬于自己的并能為本科生所接受的完整的教材體系,無疑是個考驗編者功力的難題。我們欣喜地看到,教材的編者從指導思想的確立、基本范疇和概念的梳理與闡釋、教材結構體系的調整,到全書體例的統一、文字的推敲潤色,都做出了可貴的努力。而且每一次修訂,都達到了其時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平。毫無疑問,教材是以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作為指導思想的。而對馬克思主義文論的基本觀點的認識與把握,則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研究的不斷深入而日臻完善的。
在第一版中,囿于當時的社會語境與編者自己的認識水平,教材對馬克思主義文論的基本觀點的論述屬于比較松散的描述:“首先,馬克思、恩格斯把文學看成是人的活動,即人的生活活動;其次,馬克思、恩格斯把文學藝術納入到他的整個的社會結構的理論中,明確指出文學藝術是生產關系總和構成的社會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是上層建筑中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其三,馬克思、恩格斯從其實踐觀念出發,認為文學藝術這種意識形態不僅是一個反應過程,而且是一個生產過程。”
到1998年的第二版里,教材對馬克思主義文論的歸納就比較條理化了,把“文學藝術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文學藝術作為意識形態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文學藝術是一種藝術生產”作為馬克思主義文論的三塊基石。
及至第三版,教材對全書的指導思想進行了重新梳理,明確地把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基石概括為“五論”:文學活動論、文學反映論、藝術生產論、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和藝術交往論。這樣的概括,應該說更簡潔、更準確、更全面,顯示了教材的鮮明特色,即以審美意識形態論這一“文藝學的第一原理”(童慶炳語)作為全書指導思想的重要一脈。正是在這樣的修改中,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精髓顯現得越來越鮮明,全書的行文脈絡越來越清晰。
1.2 基本范疇和概念臻于準確與清晰
一門科學或一門學科得以建構起來,必須依賴它的基本范疇和概念的準確和體系化。作為試圖反映文學最一般原理的文論教材,基本范疇的梳理與明確,無疑是教材編寫的基礎和重中之重。我們不無遺憾地看到許多文學概論教材,往往在對一些基本范疇和概念的闡釋上失之偏頗,遂使得整部教材建立在一個極不可靠的基礎上,影響到教材的質量。而《文學理論教程》在這方面做得卻比較好,雖然一些范疇也在不斷修訂,但卻是由最初的相對完善,到日趨縝密。這里舉幾個例子來看。
文學理論是關于“文學”的理論,因此,“文學是什么”是首先必須明確的問題。在第一版中,文學是被這樣定義的:“文學是顯現在話語含蘊中的審美意識形態”;第二版略有改動,“含蘊”改成了“蘊藉”,即“文學是顯現在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為了明確這個定義,教材用了兩章的篇幅,從文學活動的構成和性質入手,對文學活動發生發展的歷史和原因作了梳理和分析;又從對文學概念的幾種含義的辨析入手,從幾個方面分析了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性質,并把西方文論中的“話語”和中國古代文論中的“蘊藉”拈來,構成一個含義豐富的“話語蘊藉”概念,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文學的定義。到第三版,文學的定義更完備和嚴密:“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加上“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就使得文學的藝術屬性和特征一目了然。由此可以看出,一個定義,花費了編者多少心血。
再如“文學典型”一詞,在第一版中,是這樣被定義的:“文學話語系統中顯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意象”;第二版修訂為“典型是文學話語系統中顯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因為意象是象征型作品所建構的文學形象的高級形態,把它同典型放到一起顯然不合適。
又如“文學意境”,第一版中,意境“就是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能誘發和開拓出豐富的審美想象空間的整體意象”,第二版里,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系統及其所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更為準確地揭示出意境的本質,到第三版,把“型”改成了“性”,更為準確、貼切。
1.3 在統一體例、繁簡適宜上下工夫
在教材編寫中,體例統一、繁簡適宜是一個大問題。特別是集體編寫的教材,更是應該注意。雖然主編會提出編寫大綱,評委們也會集中幾次,商討編輯事宜,但畢竟各自的學術背景、學術觀點、行文特點都存在差異,所以教材編寫出來以后,體例的不太一致勢所難免。這也是集體編撰的教材的一個通病。但《文學理論教程》在這方面是比較令人滿意的。即使第一版,雖然編寫人員來自全國不同的高校,但一則由于童慶炳先生的權威地位,二則由于許多編者要么是童先生的學生,要么是他的朋友,大家對他的編輯意圖心領神會,所以教材在童先生統稿后,整個結構安排和編寫體例,應該說是比較到位的。但即使如此,教材編者也沒有固步自封,而是通過召開教材研討會的形式,不斷征求全國各地使用該教材的教師的意見,使教材越來越完善。前面談到的對指導思想的梳理、完善僅是其中一例。這里以教材第四編為例,再加分析。
第一版教材的第四編為“文學產品”。這一編第九章章目是“文學產品的類型”,主要依據文學M0glQtPoSq4I8GqN7sPpAw==對現實的不同反映方式,用三節內容分別介紹現實型文學、理想型文學、象征型文學的不同特征,第四節對這三種文學類型的發展歷史和當代新走向作了梳理。第十章章目是“文學產品的樣式”,第一節是“各種文學樣式的基本特征”,依次介紹了詩、小說、散文和報告文學的特點,又對戲劇文學和影視文學分別作了介紹;第二節是“文學樣式與文學生產”,以“文學樣式規范對文學生產的制約”和“文學生產對文學樣式的自由選擇與改造創新”為論題展開闡釋;第三節是“文學形式與文學發展”,對“文學樣式與時代精神、審美意識”和“文學樣式的延續與變化”作了較詳細的說明。這樣的章節安排自有其道理,但有些內容和別的章節有重疊,許多內容超出了學生的接受能力,顯得蕪雜。因此到了第二版,編目改為“文學作品”,這主要是考慮到學術界和廣大教師的習慣,也更容易讓學生接受。第九章和第十章合并,章目名改為“文學作品的類型和體裁”,對第一版第九章的內容基本保留,成為第一節“文學作品的類型”。對第十章的內容則做了較大篇幅的縮減,比如,刪去了影視文學部分,把劇本(即第一版中的戲劇文學)與詩、小說、散文和報告文學并列,構成第二節“文學作品的體裁”。原先的第二節、第三節悉數刪去,使得教材主干突出,結構緊湊。作為一直使用本教材的筆者,對此感觸頗深。
再來看第一版的第十一章,由于前面兩章合并,到第二版順理成章地變成第十章。原先的章目名“文學產品的本文層次和內在審美形態”修改為“文學作品的本文層次和文學形象的理想形態”,雖然四節內容只是先后順序有所變化,并沒有根本性的變動,但章目名更加準確,“內在審美形態”遠不如“文學形象的理想形態”恰如其分。到第三版,章目名里又把“本文”修改為“文本”,雖說這是英文“text”的不同譯法,但這樣的改動,適應了一般讀者的稱謂習慣,老師講、學生討論也順口多了。在對文學典型進行介紹時,第二版毅然刪去了第一版中對典型理論的發展的繁瑣、冗長的說明,而是簡略一提,重點放在對典型的美學特征的論述上。相對于第一版,第二版和第三版在論述典型環境與典型人物的關系時也越來越明晰、條理。
2 《文學理論教程》的出版、修訂給我們的啟示
作為一個教材使用者,我覺得《文學理論教程》的出版、修訂,給教材編寫和出版提供了多方面有益的啟示。概而言之,至少有以下六點。
首先,教材的主編,應該是某一學科領域的領軍人物,唯此,他才能夠帶領起一個教材編寫團隊,完成教材編撰任務。
其次,參加教材編寫的人員,應該有較高的學術水平,應該有相近的學術立場,應該有合作共事的意識和習慣。只有這樣,大家才能一起奮斗,成就事業。
第三,教材編寫中,一定要有明確的指導思想,界定好基本范疇和概念,建構起一個相對完善的教材體系。
第四,教材編寫和修訂過程中,一定要積極吸取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虛心聽取和接受教學一線教師的意見,以精益求精的態度,使教材日趨完善。
第五,教材主編或者相關人員,一定要做好統稿工作,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教材質量得以保證的最后一環。
最后,出版社的責任編輯要切實履行職責,做好組織、協調工作,這是教材編寫和出版的重要保證。《文學理論教程》先后四版的《后記》里,都提到了責任編輯的辛勤勞動和出版社領導的高度重視。可見一部教材的責任編輯對于教材的質量,有著多么重要的意義。
(收稿日期:2013-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