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類通俗讀物的審讀需要編輯高度注意兩個極其重要的問題。其一,要嚴把史實關,確保其作為歷史讀物的“歷史本色”,即史實準確、客觀、可信;其二,要精心推敲語言,確保其作為通俗讀物的“通俗品位”,即語言通俗、流暢、易讀。
[關鍵詞]歷史通俗讀物 歷史本色 通俗品位
[中圖分類號]G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3) 02-0036-03
近年來,大量歷史題材的通俗讀物充斥市場,每年出版的歷史類通俗讀物的數量和種類超過了歷史上任何時候[1]。這些讀物種類多樣,良莠不齊。從作品的具體類型來看,有“史味”濃郁的通俗歷史讀物,這類讀物內容真實可信,文字或通俗易懂或生動形象,能讓人以輕松的方式在獲得歷史知識的同時受到熏陶,撰述者多為具有歷史學專業背景的學者或者態度嚴謹的作家。有的歷史讀物,名義上打著告訴讀者一段真實歷史的幌子,也有較強的可讀性,但在內容方面實際上卻是在隨心所欲地解讀歷史,虛構歷史,以論代史,而非言之有據,論從史出,撰述者多為非歷史學專業背景的人士[2]。
歷史類通俗讀物質量的優劣,尤其是其中所傳播的歷史知識正確與否,會直接影響讀者閱讀時接受知識的準確性,對于正處于求知階段的青少年來說,那些質量低劣的歷史讀物對他們的誤導或許是終身的。因此,對歷史類通俗讀物的質量進行嚴格把關,顯得尤為急迫而重要。要保證歷史通俗讀物的質量為合格品甚至為上乘之作,一方面,需要作者在寫作中,既要靈活運用生動通俗的語言,又要以嚴謹、嚴肅的態度對待的史實,確保史實準確、可信,所發議論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另一方面,編輯承擔的責任也極其重大,需要編輯從嚴把關,對作品的語言、史實、結構等因素認真把關,尤其要對史實的準確性進行嚴格審讀,以確保史實準確,經得起推敲。
筆者以親身參與歷史類通俗讀物編輯的實踐經驗為依據,談談編輯歷史類通俗讀物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旨在拋磚引玉,與大家共享[3]。
1 嚴格審核史實,確?!皻v史本色”
歷史類通俗讀物,雖然讀者定位主要為非歷史學術研究者,其語言相對于歷史類學術著作而言通俗易懂,更易于為一般讀者所接受,但仍然屬于歷史書籍,應該具備歷史圖書最起碼的特點,即歷史本色:反映的史實應該做到基本上客觀、真實、可信。作為編輯,在編輯這一類圖書時,應該對其中史實的準確性進行認真細致的核實、查證,確保書稿作為歷史書籍的歷史本色,絕不能因為這類書不是學術著作而放松對其史實準確性的把握。
以我審讀的《星火燎原》系列連環畫腳本為例。這套叢書雖然在形式上為面向少年兒童的通俗歷史讀物,看似容易編輯,但為了使圖書權威、真實,編輯部制定的編輯標準很高,即在審讀時要嚴格遵循尊重歷史的原則,對于其中涉及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等,都要進行細致嚴格的核實,編輯參考的工具書主要是權威出版社出版的權威黨史、軍史著作,以此為參考,確保書中史料的準確性和權威性。對于一些在不同史料中記載的不同史實,必須參考至少兩種及以上的權威工具書,互相比較印證以確定其真偽。
例如,在連環畫腳本《強渡大渡河》中,關于紅軍強渡大渡河的主力1營在搶占大渡河后奪取敵人船只數量的問題,作者在稿件中認為“1營在大渡河下游繳獲了兩條船”,作者寫作的主要依據是歷史當事人的回憶錄。雖然回憶錄具有因當事人親歷親聞而真實性較高的特點,但是要作為史實還得經過嚴密考證,必須要與其他權威史書相佐證,才能確定其準確性。在《中國工農紅軍紅一方面軍戰史》(下)(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軍史編審委員會著,解放軍出版社,1993年版)和《紅軍長征史》(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中央黨史出版社,2006年版)中,都明確寫道,“找到的4只船,只有1只是好的,其他3只都需要維修”。因此,紅1團1營在渡過安順場渡口后,找到的船只應該是4只(只有1只可用,其余3只不能用),而不是兩只。
另外,在審讀連環畫腳本《突破天險臘子口》的過程中,發現指揮從正面進攻臘子口的紅4團6連連長的名字有疑問。關于他的名字有兩種說法:楊信香和楊信義。經過翻閱他當年給《星火燎原》編輯部的投稿原件,發現稿件上登記的是“楊信香”,最后確定:書稿中多次提到的紅4團6連連長正確的名字應該是“楊信香”。 此外,像一些并非錯誤但影響閱讀的問題,也要予以糾正,比如,在連環畫《強渡大渡河》的腳本中出現了一個地名叫“打箭爐”,這是民國時期的舊地名,是指現在的四川康定,但對于沒有古代地理知識的讀者來說,很難理解這一地名的真正所指。
對于由名家撰寫的稿件,也一定要嚴格審讀,認真糾錯,絕對不能因為作者的名望而放松對史實的審查。如筆者編輯的《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紀實》書稿,作者是著名紀實作家,著作等身、博覽群書,出版過多部作品,而且年逾古稀,在歷史領域有很深厚的積累,談論起和書稿相關的內容,更是滔滔不絕,使人感覺作者對整部書稿的處理駕輕就熟、游刃有余。即便對于這樣高水準的作者,我也對書稿進行了嚴格認真的審讀。對書稿中涉及的大量歷史事件及其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歷史人物的出生年代、任職經歷等信息,我都參照軍史、黨史等權威書籍,一一進行核對。經核實,書中還是有一些史實有誤,甚至有致命的硬傷,比如,關于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主任廖承志去世的時間,書稿中認為是1984年,經過查證應該為1983年6月10日。關于廣州淪陷的時間應為1939年10月21日,書稿中卻寫為1939年10月23日,這些都是明顯的史實錯誤,關系到書的質量是否合格。可見,編輯對于史實的把關,再嚴格都不過,多一分嚴格,對于書稿來說就多一分質量合格的保障。
總之,嚴把史實關,保證史實準確無誤,是編輯歷史類讀物的一個重要原則,即便對于歷史通俗讀物的編輯,也絕不能因為是通俗讀物而降低對史實準確性的把關要求,只有保證史實準確、可信、客觀,才能守住作為歷史讀物的靈魂和底線。
2 精心推敲語言,確?!巴ㄋ灼肺弧?/p>
歷史通俗讀物除了具有上述“歷史本色”,即具有歷史類書籍的基本特點,史實基本上做到客觀、準確、真實、可信之外,還應該具備通俗讀物應該具備的特點,即語言通俗易懂,或樸實無華,或生動形象,把枯燥刻板的史實表述得具有較強的可讀性,甚至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因此,為了處理好歷史通俗讀物書稿中的語言問題,編輯一定要對其中的語言進行精心推敲,仔細斟酌,認真處理其中存在的語法結構等方面的問題,使其最起碼達到通俗、流暢、讀者易于理解接受的層次,確保其通俗品位。
先以筆者編輯的《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紀實》為例。在語言表述方面,這本書雖為歷史題材的著作,但沒有歷史類著作常常具有的語言艱澀或者是說教式語言的特點,全書語言流暢,通俗易懂,樸實厚重,很少運用華麗的辭藻和抒情性的語言,可讀性強,運用講故事的筆法將故事情節巧妙地展開,時而平靜緩和,時而跌宕起伏,敘述、描寫、議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顯示出作者對歷史題材文字很高的駕馭能力。即便是這樣基礎好的稿件,仔細審讀,還是能發現有一些需要修改的地方。如:書稿中夾雜一些文言詞語,“甚”“皆”“其”“之”等,與整部書通俗易懂的文風不相適應。為與全文樸實易讀的文風統一,將文言詞語都改為白話文。此外,書稿中還存在一些錯別字。如“度過難忘歲月”誤寫為“渡過難忘歲月”,“盧溝橋”誤寫為“蘆溝橋”,“凹凸不平”錯寫為“凹凸不片”等??梢?,不管是普通作者還是名家大腕,都必須對其稿件的語言進行嚴格審核,任何一個細節都不應該放過。
此外,對于歷史通俗讀物語言的審讀標準,一方面要使其通俗易懂,流暢可讀;另一方面也要使其生動形象、引人入勝,更上一層樓。比如,筆者在編輯連環畫腳本《翻越大雪山》時,發現此篇文本絕大多數語言生動形象、可讀性強,具有較強感染力,但是還是有些歷史細節顯得有點干巴,缺乏生動的描述和合理的想象。文中對紅4團翻越大雪山后與紅四方面軍先頭部隊第80團會合后的場景的描寫,只是非常簡略地一筆帶過,而沒有展開描述,沒有用生動形象的文字對會師后的動人場面展開敘述。修改時筆者加上了表現兩軍會師后心情喜悅的句子,增強了文稿的生動性。另外,在筆者編輯過的其余幾篇連環畫文字腳本中,也存在語言干巴、枯燥、不夠生動的弊病,我都進行了潤色修改,盡量改到文字通俗流暢、生動可讀的程度。
對于歷史類通俗讀物語言的編輯,還要注意其他方面的問題,諸如文稿的結構問題、過渡詞的使用、用詞不當的問題、詳略比例的安排、標點符號的使用、格式的規范統一等問題。如在《星火燎原》系列連環畫腳本中,就存在不少類似的問題,涉及大量的部隊番號及數字大小寫問題,為了規范統一,統一改為阿拉伯數字。對于這些細節問題的嚴格審核,不僅能保證所編輯的歷史讀物符合最起碼的通俗標準,而且還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達到生動形象、引人入勝的境界。
總而言之,在審讀歷史類通俗讀物的書稿時,最關鍵的是要緊緊抓住“歷史”和“通俗”這兩個重點,即要保證審讀的作品一方面要符合歷史書最基本的特點,史實準確、客觀、可信;另一方面要做到語言通俗易懂,流暢生動,能夠將枯燥的歷史講得令讀者易于接受。唯有此,才能保證編輯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讀者的優秀的歷史通俗讀物,促進歷史知識的傳播和普及,讓通俗歷史之美惠及更多的人。
注 釋
[1]本文所指的歷史類通俗讀物,主要是指屬于歷史類圖書范疇的通俗性圖書,即非虛構類圖書,而非歷史類學術圖書,這些圖書的語言通俗易懂或生動形象,內容基本真實可信,且在行文敘事時言之有據,言之有理。很多以歷史題材為敘述對象的虛構性圖書,如歷史題材的文學作品不在本文的討論范疇之內。
[2]文中提到的兩類歷史類通俗讀物,第一類主要指那些語言易懂、內容真實的通俗歷史圖書,如著名歷史學家白壽彝的《中國通史綱要》,民國年間的史學大家黎東方的《細說元朝》《細說明朝》《細說清朝》,著名作家陳敦德的《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紀實》,大型革命歷史回憶錄《星火燎原》系列叢書等。這些著作的共同點是:語言通俗生動,內容真實可信,屬于能讓讀者信得過的歷史書。另一類歷史類通俗讀物主要指那些以歷史上的某些人或者事為寫作題材,在寫作風格上運用大膽夸張、不同尋常的寫法,基本上是用現代人的眼光來解讀歷史,賦予很多歷史人物或者事件以現代內涵,內容上大膽顛覆傳統,以論代史,歷史基本上成為可以任意改造、加工、修飾的素材。這種類型的作品主要以近幾年出現的網絡歷史讀物為主,如近幾年頗為流行的《流血的仕途》《明朝那些事兒》《宋朝那些事兒》《漢朝那些事兒》《歷史是個什么玩意兒》等。這些書完全顛覆了歷史圖書的傳統寫法,在可讀性方面確實超過了一般的歷史讀物,但是在內容方面,如果按照是否尊重史實、是否言之有據的標準來衡量,這些書的內容尤其是史實經不起推敲,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歷史書籍。
[3]筆者自2008年博士畢業工作以來,一直就職于解放軍出版社《星火燎原》編輯部,參編及獨立編輯了一些有分量的歷史類圖書。其一,參編大型革命歷史回憶錄《星火燎原》系列叢書,包括:《星火燎原全集》(共20卷,該套書榮獲第二屆國家出版政府獎)、《星火燎原全集精華本》(該書被教育部選定為向中小學生推薦的100本優秀圖書之一)、《星火燎原普及本》(共11本,該套書入選農家書屋工程)、《星火燎原系列連環畫》叢書(擬出100本,目前已出版20本,該書獲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支持,屬全軍及國家重大出版工程)?!缎腔鹆窃废盗袌D書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截至2012年7月,《星火燎原全集》平裝本發行1.15萬套23萬冊,精裝本發行2000套4000冊,《星火燎原精選本》發行9.22萬冊,《星火燎原普及本》發行215.56萬冊,所有《星火燎原》系列叢書共發行251.78萬冊。其二,獨立策劃、編輯了由著名紀實文學作家兼導演陳敦德寫的《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紀實》,編輯了學術著作《日本古代史》《日本中世史》(國家出版基金項目)。
(收稿日期:2012-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