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身上都有這樣的品質:艱苦奮斗、自強不息、一心為民、無私奉獻……他們愛腳下的那片土地,愛那片土地滋養的人民,愛得深沉,愛得無怨無悔,并為之不懈奮斗,奮發圖強!
這是2013年最后一次選題會,作為一年的壓軸,最后一期雜志,編輯們很想做出彩。
會前,主編意味深長地說:“一年來,咱們連續報道了幾期影響中國歷史的河南人,他們的精神和行為曾經照亮了一個又一個時代,這期,讓他們同臺亮相,做一個河南典型人物群像。”
河南典型人物群像,一下子像電影回放一般,把我的記憶拉回到曾經采訪的很多瞬間。
每每想到焦裕祿,想到蘭考曾經顆粒無收的鹽堿地和如今遮天蔽日的泡桐樹林,想到蘭考人聲淚俱下地說“他是活活累死在這里的呀”,想到蘭考如今日新月異的面貌,我就想,究竟是什么樣的精神和情懷讓焦裕祿為之忘我奉獻,死而無憾?
每每想起曾經“恨山、怨山”的林州人,為了改變世世代代的窘困生活,十萬大軍戰太行,修建了紅旗渠。想起十萬大軍出太行,大力發展建筑勞務;想起十萬大軍美太行,建筑大軍回鄉興辦企業富裕家鄉,我就想,究竟是什么樣的意志和魄力讓他們為之奮斗,為之自強?
每每想起史來賀,想起他那句“跟黨走,拔掉窮根,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的錚錚誓言,想起帶領劉莊人車推、肩挑、人抬,起崗填溝,拉沙蓋堿,用了整整20年,把劉莊建成現代化農業園區,想起他沖破一切阻擾帶領劉莊形成了以農促工、以工建農、農工商并舉的商品經濟新格局,我就想,究竟是什么樣的精神和勇氣讓當時年僅21歲的史來賀毅然挑起了帶領全村人治窮致富的重擔?
每每想起“一心為民”無私奉獻的吳金印,想起造福為民、興辦企業的裴春亮,想起無數個充滿為民情懷、一心為老百姓辦事的河南典型人物,我都不禁想探究,究竟是什么樣的思想情懷和勇氣魄力讓一代又一代的河南人走在群眾中,并為之奮斗一生,無怨無悔?
尋找河南省魂,河南人身上特有的一種情懷,成了這期策劃的主題。
為什么我眼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2013年11月6日,第十二期編前會如期開始。
久違的燦爛天氣讓會場氣氛變得溫馨而活潑。社長、編委會成員和編輯部人員圍坐在一起,細細地討論年終的壓軸選題。
“主題先行”與以往的策劃比起來,看似輕松了很多。其實,在每一位編輯看來,這次策劃分量很重,大家不自覺地把它作為了重頭戲。連續一個星期的案牘勞頓,每一位編輯都在苦思冥想地設計著別致完善的策劃方案,等待這一刻的傾情闡釋。
一場討論結束,雖然都是圍繞著“河南典型人物群像”這一主題,但策劃方案各異。有的以幾個典型人物為主策劃了幾個典型故事,讓故事本身闡釋他們為什么成為了典型;有的從最美村官裴春亮“造福為民”的感人事跡談起,一步步探究他是如何走過一段艱難的個人奮斗史,又是如何帶領群眾逐步走上富裕之路的;有的從央視的“感動中國”入手,盤點這些感動中國的河南人身上特有的一種精神;有的從最美村官、最美村醫、最美鄉村教師的典型故事切入,尋找那些一心為老百姓服務的精神內涵……
究竟是什么樣的精神感動了中國,感動了群眾,感動了身邊的你我他?又是什么樣的情懷讓這樣一代又一代的河南人扎根基層,服務群眾,用他們的激情和奉獻帶領群眾戰天斗地,營造幸福生活?這幾乎是每一個策劃都離不開的探尋主題。
著名現代詩人艾青曾經在《我愛這土地》中寫道:“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無論是為蘭考人民鞠躬盡瘁的焦裕祿,還是返鄉美太行的紅旗渠兒女們;無論是一心為民的史來賀,還是帶領群眾治窮致富的吳金印;無論是反哺歸鄉、造福百姓的裴春亮,還是更多更多感動中國的河南人,他們身上都有這些品質:艱苦奮斗、自強不息、一心為民、無私奉獻……他們愛腳下的那片土地,愛那片土地滋養的人民,愛得深沉,愛得無怨無悔,并為之不懈奮斗,奮發圖強!
曾經有人質疑:“你們為什么總是策劃這些過往的人和事,他們和我們有什么關系?”這樣的問題,我不止一次地聽人說起,我也曾迷惘過,也曾不停地質問自己:我們做河南這些典型人物,只是為了報道他們感人的故事嗎?只是為了告訴大家一個不同視角下的舊聞新解嗎?好像都不是,但是究竟為了什么,似乎一直不太明晰。
在這次編前會上,有位同事再次談到了自己的困惑。作為“85后”的她,有著這個群體的敏捷思維、果敢新潮,但是對老一輩的時代典型有著隔代的陌生。“我們連續做了幾期六七十年代的河南典型人物策劃,也深入實地去采訪了他們的后人,但是世事變遷,他們那幾代人的精神產生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這種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已經不被‘85后’‘90’后所認同。我們這樣做報道,究竟能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呢?又有什么意義呢?”
她的話一下子激起了編前會討論的熱潮。
“時勢造英雄”,在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中,河南的各行各業都誕生了不少英雄和楷模。這些英雄人物作為時代的典型被樹立起來,給當時的群眾以激勵和鼓舞,在他們的精神感召下,河南曾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壯舉:紅旗渠的浩瀚工程、蘭考人的脫貧致富、劉莊的經濟新格局……
但是,時代日新月異,曾經如明星一般閃亮的老一輩典型已經成為歷史,他們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精神已經不被當代的年輕人所認同。衣食無憂、追求新潮的“90后”崇尚的是享樂主義,有的甚至一出生就擁有了應該有的一切,居有豪宅,出入有車,身著名牌,玩著最新潮的高科技產品,這些雖然都是父母努力打拼而來,他們似乎不必再勤儉持家、艱苦奮斗了,我們所提倡的這些典型人物的精神和作為似乎也變得與當今時代格格不入一般,那么我們究竟在追求什么,又是為了什么?
很嚴肅的問題一旦提出來,就要尋求一個合理的答案。
一輪又一輪的討論再次展開。
一個小時過去了,大家仍在爭相發表意見,思想在碰撞中漸漸達成一致。
“為了尋找一種精神,一種能夠體現河南人拼搏奮斗、戰天斗地的思想內涵,我們可以把它稱為河南省魂。”主編的話贏得了大家的贊同。
但是究竟什么是河南的省魂呢?有人說:“河南省魂應該是焦裕祿、吳金印、史來賀等河南典型人物身上所凝聚的那種精神:艱苦奮斗、奮發圖強。”有人說:“河南省魂應該是他們那種一切從群眾利益出發,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的為民思想。”有人說:“河南省魂應該是林州紅旗渠人民身上那種自力更生、頑強拼搏的干勁和精神。”……
撥云見日,討論中,大家的思路逐漸明晰。是啊,我們費盡心思策劃選題,勞碌奔波實地采訪,案牘勞頓奮筆疾書,所有的努力不就是為了尋找一種精神嗎?!我們為焦裕祿的感人故事哭泣過,被紅旗渠人民的壯舉震撼過,為史來賀的一心為民感慨過,為裴春亮的反哺富民精神激動過,所有曾經有過的感動和震撼無疑都源于潛藏在河南人骨子里的那股精神和干勁,源于這些河南典型人物身上所凝聚的那種為民思想和奉獻精神。
然而,尋找不是最終目的,“我們要的就是一種精神的繼承和延續!” 主編的話一語中的。
你可知道,你為什么不能淚流滿面?
記得主編在本刊2013年第10期卷首語中這樣問道:你可知道,你為什么不能淚流滿面?這也是源于一次編前會上,有年輕的編輯提出:在蘭考采寫有關焦裕祿事跡時,并沒有感到淚流滿面的感覺。她的困惑代表了很多“85后”“90后”年輕人的想法,為此,主編奮筆寫下:那是因為你我不僅成長在不同的年代,有著不同的生活,而且因為你我有著不同的價值觀。
不同年代、不同生活、不同價值觀的人們究竟能不能繼承一種精神和思想呢?如果繼承和延續,又該如何去履行呢?作為未來社會的主導者的年輕人究竟該怎樣去建構屬于他們的價值體系呢?
問題洶涌而來,一道道求知的目光在渴求著滿意的答復。
鄭總編語重心長地敞開了他的想法:“中原地區是中國幾千年文明的發源地,艱苦奮斗、親民愛民、奮發圖強、無私奉獻等優良道德品質,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傳承下來的精神財富。從大禹治水到愚公移山,從商鞅到吉鴻昌,從焦裕祿到裴春亮……一代又一代的河南人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為國為民鞠躬盡瘁,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歷史上留下了河南人最燦爛的一筆。在他們身上都閃耀著可以稱之為河南省魂的精神品質,我們所要繼承和延續的就是這種價值體系:一心為民、艱苦奮斗、無私奉獻……”
或許如主編所說:遺憾的是,當我們年輕的一代在追求多元化價值體系時,淡化了這一主流價值觀,從而出現了我為無私奉獻精神淚流滿面時,有一部分年輕人困惑甚至質疑的不同步現象。
但是作為一個媒體,作為一個時代的瞭望者,我們所應該做的就是傳承精神,延續在時代前進中恒久不變的民族傳統,給子孫后代做一個榜樣,讓他們在紛亂的多元化的價值體系中,能了解和傳承千百年來老祖宗留下的那些寶貴的精神財富。
或許你不會為這些感人的故事淚流滿面,但是只要有那么一瞬間,你停下匆忙的腳步,有了一瞬間的思考,有了一瞬間靈魂的觸動,我們所做的一切就變得極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