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幾個月,我和我的同事先后去了蘭考和林州,做了兩期關于焦裕祿精神和紅旗渠精神的特別報道。盡管采訪過程由于時間關系略顯短促,但畢竟很真實地近距離接觸了這些之前只能在教科書或報刊雜志上才能見到的英模人物的光輝事跡,感悟良多。
至今仍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參觀焦裕祿紀念館的過程中所看到、聽到的一幕幕,感觸最深的是在焦裕祿和千千萬萬蘭考人民身上所體現出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彈指一揮間,焦裕祿同志離開我們已將近50年了。在物質生活相對豐富的今天,可能有人會問,我們還需要學習焦裕祿精神嗎?焦裕祿精神還符合時代要求嗎?畢竟,與焦裕祿同志所處的時代相比,今天的社會環境、工作條件和人們的思想觀念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種困惑,我身邊的同事、朋友乃至家人心里都有。
但我常常在想,雖然現在我國經濟總量擴大了,物質條件比過去改善了,但我們國家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資源少,生產力不發達,發展不平衡,全體人民的生活還不富裕,國家建設需要辦的事情還很多。恐怕我們還必須做好長期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思想準備。
長期以來,不少人對艱苦奮斗存在一些誤解,一提艱苦奮斗,就與吃野菜、穿草鞋、睡草鋪等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聯系甚至等同起來,認為當前生活富裕了,沒有必要再提倡艱苦奮斗了。但我們必須認識到,艱苦奮斗是一種不畏艱苦、腳踏實地、奮發向上、銳意進取、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勇于拼搏的工作作風,這不僅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雖然艱苦奮斗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但艱苦奮斗的內容和本質不會改變。
而當我們奔赴安陽林州,就紅旗渠精神展開采訪的過程中,更進一步感悟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真切含義。
試問,如果沒有林州人民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一個缺水之地,一個守著一堆石頭的窮縣,憑什么50年前能讓漳河之水天上來?憑什么改革開放30多年來,讓自己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在河南108個縣市一直居于前列?
如今,林州人民的生活堪稱富足,但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核心的紅旗渠精神沒有也不應過時。焦裕祿的女兒焦守云說,物質社會發達后,精神的動力更加重要,不管是焦裕祿精神還是紅旗渠精神,對于今天的人們來說,都是千萬不能忘記的,“那種可貴的精神仍然是今天這個時代所需要的”。
太行山出林州往南,來到輝縣市境內,這里有一個曾經同樣缺水貧窮的張村鄉裴寨村,從這里走出去的農民企業家裴春亮于2005年高票當選村支書,曾參觀過紅旗渠并印象深刻的他滿懷豪情壯志,帶領全村人民,不僅解決了群眾的吃水難的問題,還蓋起了裴寨新村,圓了村民的新房夢,徹底改變了家鄉的舊面貌。
而在裴春亮所在的新鄉市,還有兩個更加熠熠生輝的明星老典型——史來賀和吳金印。2013年以來,史來賀、吳金印同志的先進事跡,受到習近平總書記、劉云山同志的高度重視,并分別作出大力學習宣傳的重要批示。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新鄉市相繼產生了史來賀、吳金印、劉志華、張榮鎖、耿瑞先、裴春亮等一批造福人民、光耀全國、穿越時空的先進個人,形成了獨特的先進群體現象,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共產黨員,基層黨組織書記。他們忠實踐行黨的宗旨,深深植根熱土、竭誠服務人民、夯實執政根基,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人民群眾信得過,鮮明生動地詮釋了“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的社會主流價值觀。
事實上,新鄉這些先進典型所表現出來的精神,就是幾千年中華民族優秀民族精神的傳承,就是紅旗渠精神、焦裕祿精神等時代精神的延續。而建國后中原大地之所以涌現出那么多的優秀典型,這絕不是一種偶然的現象,而是因為這種現象中始終貫穿著一種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綿延不斷的精神,一種在中國共產黨人為偉大事業奮斗中代代相傳的精神。這種精神體現的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幾千年生存、發展、振興的一貫要求,體現的是中國共產黨人近百年來推進社會發展、實現人民根本利益的時代要求。這種優秀的精神一旦在為人們所傳承、踐行,就不僅能轉變為巨大的物質力量,而且還會進一步形成精神層面的連鎖反應,培養一批又一批這種精神的新的踐行者和弘揚者。這應該就是我們所講的精神的力量。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這是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對中華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沒有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精神作支撐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個沒有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精神作支撐的國家,難以發展進步;一個沒有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精神作支撐的政黨,難以興旺發達。在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夢的偉大事業中,只有繼續大力傳承和發揚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我們才能不斷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奪取一個又一個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