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長2850公里的歐洲第二長河流多瑙河的流域中,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正好處在多瑙河中游的起點位置。在這里,洶涌澎湃的多瑙河流出地勢陡峭的阿爾卑斯山脈地區,進入了城市密集、經濟發達的平原地帶。
維也納人對多瑙河的綜合治理開發延續了幾個世紀,逐漸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現代化的生態河流綜合治理開發體系。
經過近幾個世紀的改造,多瑙河在維也納城市范圍內被分為四段,即主河道、作為支流的老多瑙河、新多瑙河及多瑙運河。這既是基于防洪、生態和經濟開發等因素綜合考慮的結果,也是維也納人上百年河流治理經驗的結晶。正是這套系統使維也納經受住了2002年歐洲百年大洪水的考驗,也使今天的維也納人可以盡情享受河流生態開發的碩果。近年來,在傳統河流治理理念的基礎上,突出“生態治理概念”成為維也納城市河流治理的一大特點,并貫穿到防洪、經濟開發和治污等各個領域。
維也納上游的多瑙河流經阿爾卑斯山區,河流落差大、流速快,再加上山區的季節性融雪,歷史上維也納經常遭受季節性洪水的危害。據維也納專門負責水資源管理與開發的市政45局的專家介紹,防洪永遠是臨河城市河流治理的核心。聰明的維也納人在與洪水的不斷斗爭中總結經驗,選擇給予河流更多空間的治理方案。截至1986年,完成了以應對洪水為主要目的的四條河道規劃方案,規劃出的支流增加了河道的數量和彎曲程度,延長了洪水在支流的停留時間,減低了主河道的洪峰量。
在維也納,由聯邦、州和市政府三個專項撥款組成了洪水防治資金,每年數額上百萬歐元,主要用于完善洪水預報體系、拓寬河道、規劃建造蓄洪區,在一些濱河居民區修建或加固防洪堤壩。近年來,根據奧地利環境和農業部的全國臨河市鎮“洪水危險區域規劃”,維也納針對居民區的洪水預防體系,給每一個濱河區域都制定了相應的洪水風險評估等級,并制定相應的應對方案,由專門機構負責監督和實施。
1997年,維也納市政府選擇在多瑙河流出維也納的弗奧德瑙地區修建水電站。它的主要作用并非是發電,而是調控維也納多瑙河的水位和流速,降低洪災風險,同時方便多瑙河的生態保護與開發。洪水來臨時,洪水防治體系發揮了作用,水電站和四條河道充分發揮了疏導功能。
從維也納開始,多瑙河河面變寬,流速放緩,深度增加,非常有利于航運。歷史上,維也納曾經就是多瑙河的一個著名港口城市,從維也納沿多瑙河順流而下可以到達東南歐的許多國家。憑借地理優勢開發河運經濟,維也納人將今天的維也納港變成了集旅游和運輸為一體的多功能港。
對維也納四條河道和一座水電站規劃的生態考慮在于擴大城市的濱水空間,將自然生態系統和城市建設系統相結合,使多瑙河成為維也納普通市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除疏導河水的功能外,主河道是主要的航運通道,大型客運和貨運船只都需要經此穿過維也納;新多瑙河水流較為平穩,主要還是發揮分流的作用;老多瑙河非常彎曲,水流更加平穩,幾乎相當于一個內湖,這里被用來開發了許多水上項目和天然浴場,成為維也納人日常休閑的勝地;多瑙運河沿岸有許多綠地和林蔭道,是維也納人日常鍛煉和散步的最佳場所。近年來,改建“生態河堤”,恢復河流兩岸儲水濕潤帶和河岸水邊植物群落,成為維也納多瑙河開發的重要課題之一。修建生態河堤這項工程基于現代的“親近自然河流”的概念和“自然型護岸”技術,放棄單純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改用無混凝土護岸或鋼筋混凝土外覆蓋植被。在考慮具有一定強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時,充分考慮生態效果,把河堤由過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適合動植物生長的模擬自然狀態的護堤。
依靠維也納附近水資源豐富的山地和森林,維也納城市的水供應99%來自地下水和泉水,這樣就避免了城市廢水和多瑙河水的直接循環,也使多瑙河得以保持了原始生態。目前在維也納,除了約50臺左右的小型凈水設備外,工業和居民生活廢水主要由設在維也納郊區、瀕臨多瑙河的布魯門塔爾和希莫凌的兩座大型綜合廢水處理中心負責。在凈化水的質量達到環保標準后,大部分凈化水被排入多瑙河,少部分則直接滲入地下補充地下水。政府立法嚴禁將廢水直接排入多瑙河,嚴格審批在多瑙河兩岸設立的工業企業數量,對審批后的企業進行嚴格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