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露痕跡地灌輸一些教育理念,這是謝滌葵團隊為這個引進版權的節目注入的新內容。謝滌葵認為,純粹以搞笑吸引眼球的娛樂已經很難打動人心。“就是要讓觀眾在看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有所觸動,看完后能停下來,好像有點若有所思的樣子。”謝滌葵對記者說。
親子類節目也能贏得超高收視率,在《爸爸去哪兒》出現之前可能沒人會相信。這檔融合了明星、親子、教育等話題的節目,在一片同質化的歌唱、相親類選秀中如何能突出重圍?芒果臺為什么能做到?看總導演謝滌葵怎么說。
“心情有點一波三折。”《爸爸去哪兒》火了,總導演謝滌葵有些難以形容自己的心情。謝滌葵還記得,從接觸這個項目到節目最后播出,大概半年的時間,“不確定”的情緒貫穿整個拍攝和制作過程。
《爸爸去哪兒》沒有像《中國最強音》那樣反復播出預告宣傳片。在湖南衛視眾多強檔節目中,這檔節目的出場十分低調,但它火熱的程度出人意料。
“或許是個思路”
芒果臺的這次成功靠的不僅是娛樂。
《爸爸去哪兒》版權引自火爆韓國的MBC電視臺節目《爸爸,我們去哪兒》。移植到中國的節目改名“爸爸去哪兒”,定位為娛樂和親子兼顧的節目。
包括林志穎、田亮等人在內的五位明星爸爸,帶著各自的孩子在鄉村宿營。他們按照編劇提出的流程,逐個完成節目組交代的任務。而攝制組不干涉地拍下這一過程,形成一千多個小時的素材,事后再進行剪輯。節目既有明星的私生活,又有他們作為父親“很真實的一面”,明星爸爸們跟孩子的相處方式和教育方法,又常常可以引發觀眾的思考。這樣使得節目具有多重看點。
國內各大衛視正流行的真人秀節目無非是歌唱類、職場類和相親類幾種。湖南衛視研發中心觀察了這檔親子類節目一段時間,覺得在競爭過于白熱化、同質化的綜藝節目中,這“或許是個思路”。正巧,之前火爆的《我是歌手》同樣也是出自MBC,“雙方合作起來都很熟悉”。
“湖南衛視一直都在創新研發上有非常多的實際舉措。”湖南衛視常務副總監李浩這樣告訴記者。還好,芒果臺從來不缺乏應對娛樂明星的經驗,同時,導演謝滌葵團隊又制作過鄉村紀實類節目《變形計》,關注少年成長和親子關系,也為親子和野外拍攝積累了很好的經驗,謝滌葵毫無疑問成為《爸爸去哪兒》總導演的最佳人選。但他去韓國觀摩節目時,卻對這個節目絲毫沒有信心。“沒有什么高潮和戲劇沖突,就覺得做不成《變形計》那樣的。”他這樣對記者描述自己當時的心情。
《爸爸去哪兒》定檔周五晚十點黃金檔,接棒《快樂男聲》,這意味著它必須出彩。“就是感覺太平淡了,不知道怎么去適應中國觀眾的口味。”謝滌葵對記者說。
實際上,韓國原版的《爸爸,我們去哪兒》,速度更加緩慢,故事線平淡、瑣碎。韓國鄉村和城市的差距不太大,爸爸和孩子們的相處都愉快而自然。“小清新的調調”,謝滌葵擔心并不能打動習慣“重口味”的中國觀眾。
節目第一期剪輯出來后,謝滌葵和他的團隊心里仍然沒底。內部播放的時候,圍坐看片的都是些“五大三粗的大男人”,大家看完只搖頭,不說話。
明星的選擇
“兩岸三地,所有明星,差不多有這么大孩子的家庭,我們都發出過邀請。”謝滌葵笑著對記者回憶邀請明星時的艱難。他不愿意過多透露與明星接觸的細節,“你就想,所有的,沒有一個漏掉。”然而很多明星都不愿意讓自己的孩子過早在媒體上曝光。
林志穎最開始也拒絕了。湖南衛視節目制作中心副主任洪濤、總導演謝滌葵和執行制片人單丹霞親自去臺灣,給林志穎看韓國原版的節目,“講了很多這個節目在促進孩子健康成長、教育意義等方面的作用”,林志穎最后才拍板決定參加。
五個孩子都在四至六歲間,拍攝之前,導演組要和孩子接觸。謝滌葵發現五個孩子“各有各的特點”,林志穎的兒子Kimi很“萌”,見到陌生人很羞澀,“總是往后躲”;相反,王岳倫的女兒王詩齡外向,“情商特別高”,雖然只有四歲,但很會察言觀色,“吃貨一個”;張亮的孩子給謝滌葵的第一印象是“很像韓范兒的小孩”,主動打招呼,很活潑;郭濤的兒子石頭則很“猛”,上來就要和謝滌葵掰手腕。
“形成差異”正是節目組希望的。最難把握的是田亮的女兒田雨橙,拍攝前期的溝通過程中,田雨橙一直蹦蹦跳跳,“很難靜下來溝通”。而剛開始錄制節目時,田雨橙一直哭,田亮在節目中都忍不住變了臉色。
這個細節被保留了下來。田亮強忍著火氣告訴田雨橙:“回家再教訓你。”這正是《爸爸去哪兒》要呈現給觀眾的東西:真實。“爸爸這樣好還是不好,觀眾心里自己有答案。”謝滌葵對記者說,“但至少它讓人看到了田亮作為父親看到女兒哭,他本身也有很無奈的一面,很真實。”
真實來自對現場細節的捕捉。40多個機位,百余名工作人員,一千多個小時的素材剪輯成一期,湖南衛視很愿意向記者展示這樣的數字。
謝滌葵記得自己第一次進入韓國節目組的拍攝現場時,瞬間覺得“氣場完全不一樣。”四十幾個機位,全方位捕捉明星爸爸和孩子們的所有舉動。這樣的陣勢讓謝滌葵和他的團隊“很震撼”。之前他們拍攝《變形計》,最好的情況是“三四臺設備,兩三個編導”。
“這種大制作的節目,能真正深入到你的內心。”謝滌葵說。這種對細節的捕捉及其全方位展示出來的真實性,為節目制作方式和理念“打開了一扇窗戶”。
《爸爸去哪兒》共配備六個編劇,他們負責為節目選擇合適的外景地以及設計野外活動的大致流程。一開始會精確到臺詞,但后來發現除了“村長”李銳引導節目流程要說到的話外,臺詞幾乎用不上。因此謝滌葵形容整個拍攝過程“又相當于是沒有編劇的”。
謝滌葵介紹,孩子們后來玩得越來越開心,在一起嘰嘰喳喳,剛開始還會在意面前的攝像機,但很快“就忘到九霄云外了”。所有寫好的臺詞,在現場都已經不重要了。
“讓觀眾好像有點若有所思的樣子”
今年4月,謝滌葵的團隊接受《爸爸去哪兒》這項新任務前,他們剛剛結束最新一期《變形計》的拍攝。那是一檔紀實類電視節目,節目組安排城市和農村的孩子互換生活環境,拍攝他們各自適應新環境的狀態。其中融入了謝滌葵對中國城鄉二元化以及少年成長、教育等問題的反思。
但與《變形計》最大的不同是,《爸爸去哪兒》的焦點是明星以及明星們的孩子,謝滌葵對此并不得心應手。不厭其煩地跟拍明星們找食材、做菜、交流親子心得,這讓謝滌葵很難找到興奮點。他甚至覺得自己無法完成一個能自圓其說的故事。幾位孩子由于年齡偏小,他們甚至很難像韓國版里的小孩一樣齊心協力、有目標地完成某一項任務。
謝滌葵還是喜歡尋找可能的高潮和戲劇沖突,多年的節目制作經驗讓他相信,這是電視節目賴以吸引觀眾的東西。“就是擔心沒有戲劇沖突怎么吸引觀眾?”謝滌葵對記者說。謝滌葵感冒已經半個多月了,他嗓音嘶啞,一邊咳嗽一邊說。
“韓國他們吃一頓飯都要拍上好長時間,”執行導演組組長蔣良也對記者說,“中國的觀眾沒有這樣的耐心,看到這里他肯定就把電視‘啪’地關了。”
《爸爸去哪兒》播出前的宣傳并不多,尤其與此前湖南衛視力推的《中國最強音》相比。最近兩年的中國電視節目,幾輪高投入、大制作的綜藝娛樂節目競爭后,中國電視觀眾的口味已經被調高了。沒有人敢打包票,這樣一檔瑣碎、沒有戲劇沖突和高潮的節目能否成功。某家電廣告商甚至臨時撤走了冠名。
但第一期節目播出后,卻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林志穎和兒子Kimi成為最大的亮點。Kimi的可愛以及林志穎對兒子無微不至的照顧,成為《爸爸去哪兒》第一期觀眾議論的熱點。他蹲下來和孩子認真溝通的細節,成為觀眾呼吁大陸父母教育孩子的榜樣。
不露痕跡地灌輸一些教育理念,這是謝滌葵團隊為這個引進版權的節目注入的新內容。謝滌葵認為,純粹以搞笑吸引眼球的娛樂已經很難打動人心。“就是要讓觀眾看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有所觸動,看完后能停下來,好像有點若有所思的樣子。”謝滌葵對記者說。
節目越往后幾期,這種“走心”的特點越來越明顯。林志穎父子打頭陣帶動關注度之后,其他幾對父子和父女也漸漸成為觀眾談論的焦點。節目組很高興看到這樣的效果。
甚至這讓謝滌葵也開始反思,自己很少有時間陪伴三歲的女兒。他開始和湖南衛視的很多工作人員一樣,盡量推掉一些聚會,將更多的時間花在孩子身上。他甚至因為這檔節目發現了一些平時被忽略的細節,比如帶孩子出電梯的時候,自己先出來,把孩子留在后面,“這樣其實特別不好”。
“《爸爸去哪兒》的歌詞很溫馨,唱出了我們當爹的心聲,我和兒子現在經常一起唱。”“80后”爸爸楊鵬說看了《爸爸去哪兒》節目以后,他開始認真思考自己和兒子的關系,覺得自己要做好多事情,“累并幸福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