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天舒
在1983年加拿大蒙特利爾第十七屆世界哲學大會上,湯一介先生做了一個題為《關于儒家思想第三期發展可能性的探討》的發言,并在發言后的討論中談到了儒家與馬克思主義關系的問題。當時,參加會議的劉述先教授在其所撰寫的《蒙特利爾世界哲學大會紀行》一文中講道:湯一介講完之后,在討論時間,馮滬祥就開門見山單刀直入,問他所講的這一套究竟與馬克思主義有怎樣的關聯。湯一介的答復是,在馬克思主義和儒家之間至少可以看出三點契合之處:二者都重實踐;二者都取理想主義的態度;馬克思主義有所謂矛盾統一律,過去過分強調斗爭,以至產生偏向,如今應該強調和諧,乃和儒家有互相契合之處。
這次會議之后過了將近30年,儒家“人本主義”思想中對于“人”的觀點,在湯先生論述儒學與馬克思主義之間關系時被作為第四個契合點提出來。
湯先生說:“到21 世紀初我主持編纂《儒藏》時,由于對于中國先秦的‘禮’有所涉及,又接觸到先秦儒學如何處理‘人’的問題,我注意到儒學是從社會關系上定義‘人’。因此,可以說,儒學與馬克思主義至少有四個契合點?!彼膫€契合點是:儒學與馬克思主義都取理想主義的態度;儒學與馬克思主義都是實踐的哲學;儒學與馬克思主義都是從社會關系定義“人”;儒學與馬克思主義對“斗爭”與“和諧”的看法都是最終從“斗爭”達到“和諧”。
在論述“儒學與馬克思主義都取理想主義的態度”時,湯先生指出:“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許多地方都有關于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的描述?!彼浴豆伯a黨宣言》和恩格斯的《在愛北斐特的演說》為例指出:這些關于共產主義的理想和《禮記·禮運》中的大同思想是有某種契合之處的。同時,他也指出了“馬克思主義是產生在資本主義社會人和人的利益日益尖銳矛盾之時,所以它針對的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問題而發的,自然比大同思想更切合現代的實際”?!袄硐胫髁x”這個契合點,于是在儒家的傳統思想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比較中找到了。
在論述“儒學與馬克思主義”對“斗爭與和諧統一”的看法存在契合之處時,湯先生說:“《周易》是中國最古老講事物發展變化的書,《系辭》中的‘太極生兩儀’包含著‘一分為二’的因素。儒學并不從根本上反對斗爭,一味只講和諧”。同時他還引用了張載的一段話,“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必有仇,仇必和而解”,以此說明了儒家思想是講“對立統一”的。唯物辯證法認為,客觀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其內部矛盾對立統一斗爭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儒學與馬克思主義是存在契合之處的。
湯先生闡述“人本主義”時認為,儒家哲學所具有的人本主義傾向與西方中世紀的“神本主義”、西方近世帶有強烈個人主義色彩的“人本主義”都有區別。“中國過去社會里的‘人本主義’可以說是一種‘道德的人本主義’。它把‘人’放在一定的關系中加以考察”。在論述“儒學與馬克思主義都是從社會關系定義‘人’”這個“契合點”時,湯先生也從儒家的“禮”談到了“先秦儒家不是從抽象的個人來定義人,而是從社會關系來定義人”。馬克思在《費爾巴哈論綱》中所說的:“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睖壬治稣f:“就理論上說,馬克思當然對人的本質的看法較之儒家思想更深刻,更具有普遍的意義。但是從思路上說,儒學關于禮的理念和馬克思的思路是有一致之處的?!币源?,他得出在關系中定義“人”是儒學與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契合點。
對于“儒學與馬克思主義都是實踐的哲學”,湯先生在論述中說:“儒學和馬克思主義都有其比較完整的一套哲學體系,在他們的哲學中都十分重視社會實踐。儒學從《尚書·說命》起就討論到知、行關系,認為:‘非知之艱,行之惟艱?!蹲髠鳌ふ俟辍分姓f:‘非知之實難,將在行之?!恢钡酵蹶柮鞯摹泻弦弧瘜W說,都重在知必須行?!薄啊R克思在《費爾巴哈論綱》中說:‘以往的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革命的理論如果要實現改變世界,那就一定要見之于實踐?!痹谥袊鴤鹘y思想文化的“理性主義”中,包含著“知”和“行”兩個方面,而且是“知行合一”。換句話說,這種“知行合一”所表現出來的重視社會實踐,正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理性主義”。
湯先生說:“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所凝聚成的曾長期影響著我們中華民族的核心,大體可以歸為以下四個方面:理想主義、人本主義、辯證思維、理性主義?!边@是他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的總體研究之后做出的總結。儒學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四個契合點,是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凝聚而成的長期影響中華民族的核心“四個方面”與馬克思主義做了比較得出的。對于儒學與馬克思主義的四個契合點的闡述,是著眼于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核心上的,也是著眼于支配著我們的思想和生活態度的民族心理特性上的,所以說這種論述是非常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