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收費”爭論的背后
“微信是否收費”這一涉及3億多用戶的爭議,仍在不斷發酵,并演變為時下國內輿論領域最熱的話題之一。直到4月11日,微信官方出面辟謠,稱微信收費是謠傳,這件事才告一段落。在這個爭論的背后,正是微信的急速發展,對運營商的利益造成了極大的沖擊。
原因分析
微信:替代短信、電話,更省錢
彩信:按照每條短信300K計算,—塊錢能發三條短信,但是通過微信來發送同樣容量的照片,且選擇最便宜的5元包30MB的套餐來算,1元就可以使用6M流量,最少20條彩信。
電話:如果通話10分鐘消耗800K流量,用戶每兆流量相當于128分鐘通話,按照北京每分鐘0.12元資費標準,每兆流量相當于1.5元通話費。而每兆流量的成本為0.17元,也就是說,O.17元=15元。
運營商:短信、語音業務下降,流量上升
2012年全國短信發送量達到8973.1億條,同比僅增長2.1%,遠低于2011年6.2%的增幅;蛇年春節期間,全國語音通話業務量較上年減少20%:
中國移動2012年無線E網業務流量同比增長187.6%:中國聯通全年移動數據流量同比增長92%;中國電信2012年手機上網總流量增長約2倍。但是運營商增加的網絡投資成本遠高于所獲的流量收入:此外,微信不斷向運營商發送心跳(查詢是否有網絡傳輸),容易阻塞現有信令通道,甚者造成網絡癱瘓。中國移動的數據顯示,微信給中國移動貢獻了10%的流量,同時也占用了60%的信令資源。
各家說法
“微信收費”的爭議甚囂塵上,有支持者,也有反對者。支持者認為,微信增加了運營商的成本,理應收費;反對者說,微信對微信收費涉賺雙重收費,還可能扼殺互聯網的創新精神。
用戶意見:九成反對收費
人民網4月1日推出了網絡調查《工信部部長稱微信有收費可能,您怎么看?》,其中,89.7%的網友反對收費,持“用戶已支付流量費,拒絕二次收費”的觀點;6.8%的網友認為合理,運營商維護網絡投資大,需要收費;3.1%的網友建議廣泛征求用戶意見,協商解決。此外,還有19票有其他看法,占投票人次的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