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稱,2013年第一季度中國GDP較去年同期增長7.7%。若單從7.7%的數值上看,2013年一季度的經濟增長顯然不及去年同期(8.1%)和去年四季度(7.9%)。滬深股市隨即以雙雙收陰表達了對經濟增長放緩的擔憂,受此影響,4月16日國際股市和大宗商品價格波動明顯。關于中國經濟光環消褪的討論持續。
“這就好比一個人跳高,40歲時候跳的高度趕不上20歲,畢竟發展的基礎不一樣了。”對于這份中國經濟“一季報”,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如此評價。
事實上,看空中國經濟的人,顯然過于看重賬面上的“中國速度”。而忽略了從量增到質變的微妙過程。“應該把注意力放在深化改革增強發展后勁上,不要在零點幾個百分點的增長上做太多的文章。”
“死胡同”?
就在一季報發布的同一天,世界銀行宣布將中國2013年國內生產總值(GDP)成長預估調降0.1個百分點至8.3%,并指出這是由于受到中國政府正在進行的經濟結構調整的影響,由于為實現再平衡所做的努力,中國2012年增長率放慢至7.8%,同時城市居民的實際可支配收入增幅超過9%,支撐了居民消費,為GDP增長貢獻了4.4個百分點。預計中國2013年增長8.3%,2014年增長8.0%。
——這是世界銀行今年以來第二次下調中國經濟增速預期。
據國外媒體報道,在中國發布了相關經濟數據后,銀冠資產管理公司首席戰略家帕特里克·霍瓦內茨說:“盡管信貸規模大幅擴大,可是2013年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速仍然放慢,這對中國經濟來說是一個非常糟糕的消息。”
換句話說,當“爆炸性的”信貸擴張遇上放緩的經濟增長時,如同汽車進入了“死胡同”。
的確,大量放貸不再能產生10年前信貸所帶來的增長幅度。回顧本世紀第一個十年的中期,每發放1元的貸款,就會創造1元左右的名義國內生產總值。金融分析公司信息服務社(IHS)說,2012年,創造同等數量的名義國內生產總值所需的貸款增至3元。而2013年第一季度,信貸發放量同比增長了將近60%。
IHS中國區高級經濟學家阿利斯泰爾·桑頓說:“我們已經對強勁的經濟復蘇失去了信心。”英國媒體4月15日也稱,幾乎所有人都一致認為,2013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長率沒有達到目標。7.7%的增長率低于大家一致預期的8%,也低于前一個季度的7.9%。
分析人士紛紛對此進行分析,有一件事情不斷被提及:嚴打鋪張浪費。幾乎所有經濟學家都提到了新一屆政府所展開的反對官員鋪張浪費,即不準大吃大喝和送豪華禮品的運動。
報道指出,市場顯然對有關說法作出了反應。恒生中國指數下跌1.8%,但奢侈品股價受影響最大——普拉達股價下跌3%。但與香港珠寶商相比這算不了什么。周大福、周生生和六福的股價跌幅分別達到4.2%、6.6%和7.5%。高低之辨
那么,中國經濟真的走進了“死胡同”嗎?還是數據說話。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官方數據,其中,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9.5%,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2.1個百分點,比上年全年回落0.5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451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2.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2.4個百分點,比上年全年回落1.9個百分點。
在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看來,一季度的經濟增速回調,主要是國際形勢復雜多變以及國內主動調控的結果。他認為,一方面發達國家相繼采取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對發展中國家的幣值升值產生了一定的壓力,也增加了出口的難度;另一方面,新一屆政府更加重視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立足于當前,著眼于長遠,出臺了有針對性的、有利于今后長期發展的一些宏觀調控措施。他說,7.7%的增速在目前這種世界經濟形勢下也是不低的速度,而且是有利于企業和地方政府調結構、轉方式。
胡遲表示,中國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的當口,能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新產業和產品接力還需要時間,日本和韓國在相似的產業調整期都出現過經濟增速放緩的狀況,而中國由于市場機制不健全,所需要的時間可能比日韓更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則認為,中國經濟站穩了腳跟。在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已出現階段性下移的新情況下,在適宜區間內小幅波動是正常的,不能總是抱著持續明顯回升的預期。
事實上,外媒也承認,盡管2013年第一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率低于調查預估中值8%,但多數分析師并不認為中國政府會因經濟增速過低而出臺“穩增長”的刺激政策;相反,會在轉型升級和制度改革等長效機制方面有更多考量。
量變VS質變
一些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正在朝著由量轉質的方向發生變革。
盛來運在新聞發布會上回答記者提問時稱,一季度重工業增加值,尤其是六大高耗能增加值的增長速度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1個百分點。同時,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15%,說明能源的使用效率在提高。
而從“三駕馬車”的貢獻來看,7.7%的同比增速中,有4.3個百分點是由最終消費貢獻的,資本形成總額拉動GDP增長2.3個百分點,貨物和服務凈出口拉動了1.1個百分點。這顯示了中國經濟的增長主要靠內需拉動。
就在國家統計局數據發布之前,新一屆政府第一次邀請經濟專家和企業界人士座談。李克強提到“爬坡過坎”、“增強預見性”、“謀定而后動”、“既要站穩腳跟,更要著眼升級”,令人關注。
對于政策預期,參加座談會的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公開表示,未來政策宜繼續保持穩定,不宜貿然顯著加力。
胡遲也分析說,由于經濟增速放緩,投資仍是政府最容易使用的政策工具,但M2已首次突破了100萬億元大關。金融風險已加大,這一背景下政府直接動用投資會有很大顧忌。
城鎮化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在大規模城鎮化建設之前,胡遲建議不妨先在滿足居民合理居住需求、突破戶籍改革上面做文章,促進生產要素流動。
在站住腳跟的基礎上,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任重道遠。專家們建議,一要通過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圍繞人的城鎮化做文章,進一步釋放內需潛力,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二是堅持市場化取向不動搖,以改革激發活力,進一步放寬市場準人,嚴格執行破產退出,在優勝劣汰中實現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