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田縣位于鄂東北大別山南麓, 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近年來, 羅田人在縣委、縣政府帶領下,依托特色農業資源和旅游資源,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傾力打造旅游產業,使板栗、甜柿、蠶絲等羅田林特精品名牌走俏國內外市場。以“大別山國家森林公園”為主的旅游業在海內外聲名鵲起。不僅盤活了自然資源, 帶富了農民,還帶動了整個縣域經濟的發展。
以特色產業為基礎
根據規劃,羅田縣大力發展板栗、蠶桑、中藥材等農業特色產業。針對這些特色產業和板塊經濟基地,實行資金聚集、技術聚集、服務聚集。一是大力發展多種經營。基地發展到8萬多公頃,實現了人均1334平方米(2畝)經濟林。其中板栗面積超過6.5萬公頃,產量4.6萬噸,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板栗生產第一縣。二是大力發展規模養殖業。全縣新建2000頭奶牛小區2個,新建萬頭豬場2個,新建萬只禽場2個,千只羊場3個,新發展100只以上的養羊大戶299戶。三是大力發展休閑旅游業。在縣城至九資河沿線,依托生態旅游資源, 建設百里休閑走廊,發展休閑農業和“農家樂”。三個“大力發展”將全縣不同地區的農民分別納入產業發展總體規劃之中。
以合作組織為紐帶
羅田縣將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作為農民組織化的一個紐帶,建有各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100多個,網絡農戶13萬戶,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或“公司+協會+農戶”的發展格局。這些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對分散的千家萬戶提供統一的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服務,有利于抗御市場風險,保證技術需要,使農民生產的農產品優質價高。
以開拓市場為抓手
三個“大力發展”引發了顯著的扎堆效應,帶來了人流、物流、信息流, 將大市場搬到了家門口。當地人說,現在有“三好”:一是黨的強農、惠農、支農政策好;二是產品俏,銷路好,價格高;三是工作好找,就是打短工,一天也能賺百把來塊錢。農村人只要勤勞肯干,就能穩穩當當賺鈔票、建樓房、奔小康。
(中央電視臺七套《鄉約》欄目供稿)
查詢節目內容可撥打本刊電話:0791-86615241,或中央電視臺七套《鄉約》欄目電話:010-82101897,82101770,或登陸主頁http://www.cctv.com/program/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