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的影響
近年,互聯網金融發展迅猛,引起廣泛關注。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激發傳統金融業加速了互聯網化進程,也促使互聯網企業不斷在金融領域尋找突破口。未來互聯網金融與金融互聯網將逐漸趨于融合,金融業的分工體系也會進一步完善。
互聯網金融給傳統金融業帶來巨大沖擊,但目前看來還不會徹底顛覆傳統金融業,它顛覆的是傳統金融業的經營理念和經營模式。從這個意義上講,互聯網金融就是一場革命,是對壟斷的金融行業效率低下、金融服務不公平的革命。它促使金融機構降低服務門檻、提高服務效率,使金融服務能夠真正實現“普惠”。
互聯網金融未來的發展前景非常廣闊,這將導致更加徹底的金融“脫媒”現象。20世紀70年代,資本市場的發展導致銀行業資產業務和負債業務雙向“脫媒”,即企業從向銀行獲取貸款轉向通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居民從將存款放在銀行轉向通過共同基金實現理財。而現在以互聯網支付為代表的支付變革,使得銀行“存、貸、匯”傳統業務中的“匯”(支付)業務也逐步“脫媒”了。支付是金融業乃至整個經濟運轉的基礎之一,支付的“脫媒”發展將給未來互聯網金融創新帶來無窮可能。2012年,我國第三方支付市場規模已超10萬億元。隨著第三方線上支付交易規模的快速增長,其占第三方支付線上線下交易規模的比例持續上升,已經從2009年的19%快速上升至2012年的29%。
互聯網巨頭投身互聯網金融實踐的啟示
(一)典型案例
1.阿里金融
阿里金融的布局中既有自身已經漸成氣候的互聯網金融業務,包括支付寶、阿里小貸等,也有向傳統金融領域的嘗試與滲透,包括融資擔保、資產證券化、保險、基金等。
無論業務類型和范圍如何,阿里金融還是始終圍繞兩條線進行:消費金融和小微企業金融。其中,消費金融以支付寶為核心,通過與傳統金融機構的合作推出具有吸引力的理財產品,改變支付寶單純的支付工具屬性,使其向消費者的理財中心轉變,信用支付和余額寶是其前期推出的兩款重要產品;小微企業金融則以小貸為核心,一方面擴大優質客戶的數量,另一方面通過擔保、資產證券化、信托等業務方向的探索找到適合小微企業更好的融資解決方案。
2.百度金融
百度的百度錢包在2013年7月10日獲得了人民銀行的第三方支付牌照,9月24日其小額貸款公司成立,10月百度金融中心理財平臺上線。
目前,百度金融主要有三大服務體系:面向金融客戶的流量分發、面向小微企業的百度小貸以及面向互聯網用戶的百度理財。百度小貸的業務模式與阿里小貸相似,依托的是平臺上數以百萬計的長期廣告客戶、開發者以及合作伙伴。
(二)啟示
互聯網巨頭投身互聯網金融的實踐帶給大家的啟示是,在業務的推進過程中,應將與中小企業的合作關系和信任數據化,搭建一套適合自身的信用評估體系,逐步實現需求的自動化匹配,從而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為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同時擴展業務產品線,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一站式”服務。
互聯網金融使多方受益
(一)中小企業融資更便利
互聯網金融模式創造了中小企業互聯網融資的“陽光機制”。從中小企業的角度來看,最大的改變一方面在于獲取融資服務不再一定需要前往銀行網點柜臺,而可以直接通過網絡向銀行提出融資服務需求,且申請操作7×24小時均可進行;另一方面,新生的融資平臺正在朝著社交網絡模式與銀行融資服務有機結合的方向發展,一個自生性的金融生態社區正在逐漸形成。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企業將在銀行的網絡社區上找到貿易伙伴、融資支持、財務咨詢等,體驗網絡化的全生態金融服務。
(二)創新型金融風險更易控,利潤空間將增大
在互聯網金融時代,技術模式使得影子銀行這類創新型金融的風險可以得到有力控制。例如,前述社交網絡和信息傳播模式的變更,使得供應鏈上企業的所有信息愈發透明,企業的原料、產品的進出,大致的流水狀況,都將在銀行的賬目上、交易平臺的交易信息中體現出來。在這里,龐大的大數據挖掘功能將企業近期的經營狀況展現出來,將單個企業的不可控風險變為供應鏈整體的可控風險,從而將降低銀行的整體風險水平,這意味著銀行在同等條件下將創造更多的利潤。
在供應鏈金融中,建立一個電子平臺,通過多種手段建立給供應鏈上企業的授信機制,將降低銀行的資本消耗,減少成本也意味著更大的利潤空間。同時,在供應鏈全局視角下,通過對核心企業的供應鏈上企業的授信服務,將企業客戶綁定在銀行服務中,可強化客戶關系,提高黏性。
互聯網金融模式下民營銀行的發展之路
互聯網金融模式對中央提出的由民資發起成立的民營銀行發展,將有很大的助推作用。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曾說過,民營銀行在互聯網金融的基礎上嫁接重組將更有前途,這樣能夠走出一條差異化發展的道路。
和諧戰略研究聯盟提出,民營銀行經營方向應重點關注科技產業、養老經濟以及新興服務業,市場定位要集中地域資源,從事某類客戶群體的專業化經營,逐步形成與其他商業銀行相異的特色金融和服務品牌。其組織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和諧戰略研究聯盟提出的民營銀行組織結構圖
對于以服務中小微企業為導向的民營銀行,實體服務網點很重要,不能僅限于在互聯網上。實體網點的建立應靠近中小企業聚集的地區,像創業園、工業園等企業園區。實體網點執行吸收存款與信貸申請初步核查的職責,同時提供互聯網自助服務、小額貸款互聯網申請等服務。民營銀行在傳統銀行業務的基礎上,其他業務發展方向應當表現在:中小企業的供應鏈金融、包括理財產品和保險產品等的混業經營、降低實體網點成本和人力成本的網絡直銷模式、P2P(個人對個人)小貸業務等。如果設立民營銀行的資本金并不多,牌照活動區域范圍有比較大的局限性,則應該采取直銷銀行這種成本低且沒有區域限制的運營模式。
直銷銀行是幾乎不設立實體業務網點的銀行,其主要通過互聯網、移動終端、電話等媒介工具,實現業務中心與終端客戶的直接業務往來。其日常業務運轉不依賴于物理網點,在經營成本方面較傳統銀行更具優勢,能夠在經營中提供比傳統銀行更具吸引力的利率水平和費用,以及更加低廉的金融產品及服務。
與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一樣,個人消費貸款需求是傳統銀行業務中較容易被忽視的一部分。當銀根縮緊時,銀行就更不愿意將有限的信貸資源投入個人消費信貸部分。因此,近幾年各種P2P小貸公司應運而生,并發展迅速。平安集團旗下的陸金所給大家展示了一種良好的金融模式:在發布貸款的時候,通過貸款擔保公司進行擔保獲得信譽保證,然后將貸款打包成一份份理財產品,同時允許投資者0dbe3106f4a2011e15f21fa244c17dea在持有一定時間后轉讓,即實現了貸款的相對證券化。民營銀行可以考慮選擇這種經營模式,尋找傳統金融機構的服務盲點,與P2P機構進行合作。
同時,民營銀行還可以在網上進行綜合化經營,銷售基金、理財、保險、資產管理和信托等產品,提供各種投資咨詢服務。
當前互聯網金融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目前,互聯網金融還存在很多問題。互聯網企業可能有足夠的技術,但不一定有足夠的資源、人員能力去控制風險,如信息風險。傳統金融也正是因為擔心這些風險,所以才會有比較嚴格的監管制度。因此,相關監管部門如何有效監管互聯網金融領域,是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一)互聯網金融參與者應提高自身金融素質
目前,互聯網金融的參與者可能還是以互聯網行業從業者為主,而金融業從業者涉足互聯網金融的占比相對較小。筆者認為,參與者應多深入了解金融的本質、風險屬性、運行規律,以及金融監管和相關法律,從而避免我國互聯網金融“誤入歧途”。
此外,對于互聯網金融,現在仍有很多爭論,監管部門也在提示風險和加以規范,偶有“非法集資”、變相影子銀行等違法違規現象出現,參與者必須提高自身的金融素質,要認清創新和違法違規的區別,以促進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
(二)監管部門應避免“一刀切”
互聯網金融作為新的金融業態,政府監管部門對其應多了解、多鼓勵、多扶持、多規范,避免簡單粗暴、一棍子打死。在金融監管上要持寬容態度,要適應互聯網信息的發展要求,不斷提高監管視野和監管水平。互聯網金融的形式可以是多樣化且創新的,但一定還是要嫁接在實體之上。
(三)民營銀行應借機走出差異化之路
在當前大中小型銀行布局基本完成,利率市場化帶來競爭壓力增加的形勢下,民營銀行要找到差異化經營的突破口,而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正好為此帶來了機遇。互聯網金融是民間草根金融,民營銀行也是服務于實體經濟的草根金融,兩者相結合可以形成很好的組合,利用互聯網技術推高民營銀行起點,使傳統業務具有現代色彩,形成民營銀行的后發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