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方節日在中國的盛行不是偶然的,這是世界社會經濟發展、東西方文化交融必然之趨勢。面對西方節日的沖擊,我們應該調整心態,不應一味的抵制與拒絕,而應以一顆包容的心去取其精華。但我們在吸收西方文化精華的同時,更要將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關鍵詞:中國傳統節日;西方節日;文化
節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個情感的迸發或是宣泄的理由。對于事事追求新鮮的年輕人而言,西方節日的浪漫色彩遠比中國傳統節日的教育意義更具有吸引力,因此西方節日在中國的盛行絕不亞于中國本土的傳統節日。有專家學者曾分析過西方節日在中國流行的原因,簡單歸納為五點:政治經濟原因;商業炒作;媒體的推波助瀾;英語教育所帶來的“英語熱”;西方節日本身的一些優勢。面對西方節日發展如此之快的勢頭,中國的部分學者開始憂慮西方節日對中國傳統節日的沖擊,從而倡議保衛中國傳統文化抵制洋節日。對此,我們要先冷靜思考,一分為二看待,不能將所有的東西都一棒打死。傅華陽導演在面對眾多人對其作品《快樂大本營之快樂到家》的批評時曾說過:“我們需要真正的大眾點評。讓一個吃西餐的人去說川菜不好吃,這很不公平!”同樣,對于東西方的節日,我們也不能武斷的說誰好誰不好。其實,東西方節日都有其值得肯定的地方。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中西文化交流勢不可擋,作為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節日文化的交流融合也是理所當然的。
首先,隨著網絡通訊技術的發展,世界各國各大城市之間的“距離”也變得越來越短了。如在中國的香港、澳門、上海等等這些國際大都市里,西方文化理念和東方傳統道德在人們日常生活中融合得極為自然。人們在歡天喜地的過著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的同時,也將各種洋節過得熱熱鬧鬧。同樣,在西方的大都市里,沒有人擔心中國的春節與大紅燈籠高高掛會影響其文化底蘊。一個發展的國家,一個偉大的民族,一個繁榮的城市,應該具有包容一切文化的肚量。例如,法國巴黎為迎春獅子點睛賀春節、澳大利亞悉尼每年舉辦的中國新年慶典活動、墨爾本制作了世界最長的巨龍在市內游行、巴西學中國人倒貼“福”字以求好運等等。
其次,文化如人,在交合中誕生,在交流中升華,在成長中完善。中華民族的文化雖源遠流長但其也仍然也是在路上,因為一個民族的文化沒有完成之說只有不斷成長。自己的傳統文化不能丟失,但這也并不意味著要去拒絕西方文化。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是經過幾千年漫長歲月積累延續下來的,很難說哪些是我們原始的文化、原始的節日,就像我們沒有理由排斥國外先進的技術、文明,拒絕學習外民族語言一樣。 因此,對待一系列西方節日應采取的態度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其實,一些外來的節日文化,在豐富我們的生活,帶給我們歡樂的同時,也能使人們相互間多些溝通感情、增進友誼的機會。相對來說,中國人比較戀家,過的節日也是思鄉戀家的節日,節日思鄉想家的感情爬心頭,而西方的節日尤其是圣誕節和情人節充滿著奔放與對感情的大膽表白,是開放的、追求的節日。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走近圣誕節、情人節的同時,也學會了在母親節、父親節給雙親獻上一份祝福。情人節、愚人節之所以受年輕人的追捧是因為它可以給我們緊張忙碌的生活帶來一定的生活情趣,增添一些活力。母親節、父親節這種既帶有西方浪漫情懷又貼近我們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傳統美德的節日我們就可以推廣。中西節日可以相互取長補短,達到中西合璧,如西方圣誕節中的浪漫色彩和中國春節的傳統習俗相互滲透,相映成趣。
最后,態度觀念的更新。有很多專家學者提倡保護中國傳統節日,究竟如何保護,怎么才能讓國人認識到傳統節日的重要性,這不僅僅是除夕北方吃餃子,中秋吃月餅那么簡單。從某種程度上西方洋節日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但西方洋節畢竟是西方的。尊重西方節日的同時,我們也要去完善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豐富其文化底蘊,將中國傳統節日的魅力與時代的進步相結合。所以對于現今年輕人熱衷于過洋節日而冷落中國傳統節日的現實,我們不必擔憂,更無需惶恐,我們要冷靜看待,坦然接受,重要的是尋找解決方案,使他們既喜歡過洋節日,更樂意過中國的傳統節日。其實,中國傳統節日在年輕人心中日益淡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學校和家庭教育中缺少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學校的課程設置中最成系統的傳統文化教育就是歷史課了,可是面對各類考試,這些對學生而言僅僅是考試范圍內的知識,并沒有對學生產生吸引力更別提興趣,因此不能有效地普及中國傳統文化。因此,我們需要給中國的傳統節日注入新的活力,加大宣傳力度,使其緊跟時代的步伐。韓國成功地將端午節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已為我們敲響了警鐘,現今國家已將一些傳統節日列入國家法定假日,其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扶持中華民俗文化,增強海內外炎黃子孫的民族凝聚力。所以年輕人可以在愉快度假之余多去了解一下每個節日的傳統及意義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能單純的為了休閑娛樂。
作為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我們都必須具有包容的心,站在歷史和世界的高度去看待中西節日的融合這個問題。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我們在適當吸收西方節日文化精華的同時,也不能迷失自我,更不能忘本。所以最重要的事情還是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并使其發揚光大,只有這樣才能使中西方節日文化在交流融合中相互促進,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金升霞.略談西方節日對中國傳統節日的沖擊[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6).
[2]熊培云.思想國[M].新星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河北政法職業學院外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