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我導向學習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教師自我導向發展生態模式,即將教師自我導向學習置身于教師、學校和社會等環境中,運用生態學整體的、系統的、聯系的方法分析各種影響因素及其相關關系,并構建教師自我導向發展路徑。
關鍵詞:教師;自我導向發展;生態模式
一、教師專業發展與自我導向學習
1.教師專業發展
隨著班級授課制度的建立,教師逐漸成為一種專門的職業。二十世紀60年代以來,教師職業的發展推動了教師專業化運動,其動力源于教師群體對于本職業社會地位和待遇的訴求,1966年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了《關于教師地位的建議》,以官方文件形式提出應把教育工作視為專門的職業和教師專業發展是歷史的主題的觀點,以此推動教師專業化發展。然而“工會主義”式的教師專業化運動遭遇了社會對教育質量的質疑和批評,隨后教師專業化逐漸轉向“專業主義”的教師專業發展,期望通過教師專業水平的發展,提高教育質量和對社會的貢獻,以謀求職業社會地位和待遇的上升。教師專業發展研究也逐步由關注群體的、外在的、被動的教師專業發展轉向關注個體的、內在的、終身的教師專業發展。二十世紀60年代后,教師專業發展逐漸成為學者們研究的熱點,并形成了許多代表性的觀點,如斯滕豪斯的“教師成為研究者”,埃利奧特的“教師成為行動研究者”,凱米斯的“教師成為解放性行動研究者”等[1]。
2.自我導向學習
“自我導向學習”也正是產生于教師專業發展研究這一歷史背景下,其最早由加拿大著名成人教育家塔夫在1966年提出,他認為自我導向學習就是學習者制定學習計劃和引導學習活動進行的自我學習。隨后,著名成人教育家諾爾斯將其定義為“一種借助或無需借助他人幫助的,由個體引發的以評價自我學習需要,形成自己的學習目標,尋求學習的人力和物質資源,選擇適當的學習策略和評鑒學習結果的過程”。自我導向學習在成人教育和學習領域中受到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正如美國學者戈瑞森所言“在成人教育中,沒有任何領域像自我導向性學習那樣獲得如此廣泛的重視并擁有如此眾多的支持者”[2]。自我導向學習具有自主性、獨立性、靈活性和普通性的特點,教師是成人中特殊群體,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自我導向學習對教師專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自我導向學習通過自我設定學習目標,引發學習行為,其學習動機源于教師內在需要,因而更加強烈和持久,更能激發和保持教師專業發展的積極性;自我導向學習的學習目標由教師在自我剖析基礎上自主確立,區別統一的校本培訓,其更能體現教師自身的需求和興趣,更能保進教師個性化的專業發展;自我導向學習學習過程由教師自主控制,其學習方式、學習策略、學習進程等均可根據自我情況靈活安排,有利于教師建構個性化的專業發展策略和風格,提高專業發展效率。總之,自我導向學習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建立教師自我導向專業發展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教師自我導向發展生態模式建構
1.幾種自我導向學習模式
二十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廣大學者對自我導向學習開展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幾種主要的自我導向學習模式。(1)諾爾斯的自我導向學習模式。諾爾斯將自我導向學習進程分為氣氛營造、學習者參與設計、確認學習需求、形成學習目標、設計學習計劃、實施學習計劃、評價學習結果等七個階段,他還提出通過“學習契約”讓學習者有效參與各個階段、構建自我導向學習。(2)朗的自我導向學習模式。朗認為自我導向學習包含的主要要素為環境或信息、學習者、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他認為學習者因個性特征、學習任務、時間、場所等不同而學習導向各異,學習者應該構建個性化的自我導向學習模式。(3)布若卡特和哈姆斯特拉的個人職責導向模型。(4)格羅歐的階段自我導向學習模式。格羅歐將成人自我導向學習分為低自我導向學習者、適度的自我導向學習者、中等自我導向學習者、高自我導向學習者四個階段,他們認為每個階段自我導向學習能力和特點均有差異[3]。綜合上述模式可以看出,其研究重點在于自我導向學習的學習過程、學習階段、學習本質等方面,對自我導向學習外部環境略有涉及(朗、布若卡特和哈姆斯特),但是缺乏對外部環境因素的細分及其相互影響關系的深入研究。
2.教師自我導向發展生態模式
1976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的前院長勞倫斯·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一書中提出“教育生態學”這一概念, 將生態學引入教育領域。教育生態學把教育與生態環境聯系起來,并以其相互關系及其作用機理作為研究對象,研究教育系統的生態結構功能和規律。教師自我導向發展生態模式(見圖1),即將教師自我導向學習置身于教師、學校和社會等環境中,運用生態學整體的、系統的、聯系的方法來分析教師自我導向學習中各種影響因素及其相關關系,并構建教師自我導向發展路徑。教師自我導向發展生態環境是一個開放的、內部與外部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大系統。根據各因素影響直接程度,教師自我導向發展生態環境可以分為教師內部、學校管理和社會環境三大子系統。社會環境和學校管理系統通過作用與反作用教師內部系統,從而建立教師自我導向發展的發展動力和發展支持,促進專業發展的產生和有效實現。
圖1:教師自我導向發展生態模式
教師內部系統是教師自我導向發展的內部因素,主要包括專業發展意識、認知風格、自我導向學習策略等三大影響因素。專業發展意識是教師基于職業和專業角色,對自我專業發展過程、現狀和未來的認知、情感體驗以及意志狀態等心理現象的總和。專業發展意識是職業認同感、自我效能、成就動機等綜合體,是教師自我導向發展重要的內在動力,專業發展意識越強,教師自我導向發展主體性和自覺性就越高。認知風格是個體在信息加工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認知組織和認知功能的特有風格,個體認知風格不同,有效的學習方法也有所不同,教師個體認知風格是其能否適應自我導向發展的重要的個性條件。自我導向學習是一種學習形態或方式,也是一種學習能力,教師自我導向學習能力是教師自我導向發展的重要的內部因素。
學校管理和社會環境系統是教師自我導向發展的外部因素。學校管理系統主要包括教師管理、教師文化、學習資源等三大要素。教師群體文化是教師群體在長期的工作、學習、生活中所形成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對教師起著引導、凝聚、激勵和約束的作用,是引導教師開展和保持自我導向學習的外部條件。教師管理是指學校管理教師的理念與行為,具體包括對教師的管理、使用、培養與評價等,是促進教師自我導向發展的機制條件。學習資源指學校為教師自我導向發展提供的各種學習平臺、圖書期刊、學習技術等,是教師自我導向發展的物質條件。
社會環境系統主要包括職業與專業的社會地位和待遇、教師教育制度、教師人事制度和家庭與社區等主要因素。職業與專業社會地位和待遇是職業與專業的社會價值的重要體現,對教師增強職業與專業認同感與歸屬感、激發和保持自我導向發展起著重要影響。教師教育制度和人事制度是教師自我導向專業發展重要的制度條件,對激勵教師建立專業發展動力并提供發展支持起著重要作用。家庭與社區是教師自我導向發展重要的情感和環境支持條件。
三、教師自我導向發展生態模式發展策略
(一)基于自我導向發展的教師內部生態環境建設
教師是自我導向發展的主體,是內部生態環境建設的主要責任者。教師內部生態環境應從增強專業發展意識、正確認知自我認知風格、培養自我導向學習能力等方面加強建設。首先,增強專業發展意識。專業發展意識是教師自我導向發展的重要內驅力,積極主動的專業發展意識是在對職業和專業的深刻體驗與認識的基礎上,升華成為的自我實現和發展的內在需要和追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應正確認識和增強教師職業的神圣使命,樹立教育理想,立志成為一名優秀的教育教學專業工作者,以激勵自我更加熱愛本職工作、增強專業發展意識、積極做好專業發展規劃。其次,正確認知自我認知風格。認知風格存在著個體差異性,如場獨立型和場依存型、思索型和沖動型、整體型和分析型等等。教師個體認知風格不同,其學習策略也有所差異,如場獨立型者往往適合獨立自覺學習,其學習行為由內在動機支配,場依存型者則易受暗示,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欠缺,其學習行為由外在動機支配。教師應該反思和正確認識自我認知風格,以選擇合適的專業發展策略。再者,培養自我導向學習能力。教師應積極開展自我導向學習實踐與理論學習,以提高自我導向學習能力,重點包括了解自我導向學習步驟、積極培養自我評價、尋找學習資源、自我調控與管理、實踐與反思等能力。
(二)基于自我導向發展的學校生態環境建設
學校是教師自我導向發展影響直接的外部環境,對促進教師發展動力生成、并提供發展支持起著重要作用。基于自我導向發展的學校生態環境應從樹立專業發展為取向的教師管理理念、培育積極的教師文化、構建發展支持系統等方面加強建設。首先,樹立專業發展為取向的教師管理理念。教師是學校最重要的辦學資源,教師的專業發展是學校教育質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學校教師管理要克服側重招聘、工資發放、使用、考核等具體事務性工作的趨向,應該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師管理理念,將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升到管理的首要目標和重要地位。要正確認識到自我導向學習自主性、獨立性、靈活性和普通性的特點,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要將教師培養與教師自我導向發展結合起來。其次,培養積極的教師文化。教師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為教師自我導向發展提供價值引領和精神支持,教師文化雖然沒有強制性,但有時反而比行政命令效力大得多,對教師個體心理和行為產生重要影響。學校應該減輕或消除職業倦怠、專業功利主義、封閉主義等消極的教師文化,通過樹立教師榜樣、開展校本研究、設立發展項目等多種手段,積極培育愛崗敬業、專業發展自律性、專業合作與開放、實踐與反思等積極的教師文化,以此凝聚教師群體,引導和激勵教師自我導向發展。再者,構建教師自我導向發展支持系統,主要包括動力支持、平臺支持和資源支持三大系統。動力支持主要包括運用物質、精神等多種多段建立教師自我專業發展激勵機制,并激發教師內部發展動力。平臺支持主要包括為教師自我導向發展設立各類教研、科研、社會服務等各類項目平臺,為教師發展提供載體和經費等支持。資源支持即包括各類紙質、電子期刊圖書等被動式學習資源,也包括校本培訓、教師教育等主動式學習資源。
(三)基于自我導向發展的社會生態環境建設
社會環境對教師自我導向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基于自我導向發展的社會生態環境應從完善相關教育政策和正確引導社會輿論等方面加強建設。國家政府部門要進一步落實和保障教師收入和待遇,這既是教師職業社會價值和地位的體現,也是教師解決后顧之憂、安心專業發展的重要保障。要進一步完善教師職前專業準備、入職專業輔導和在職專業提高等相結合的教師教育制度,特別是將在職專業提高與教師專業實踐相結合,讓教師教育成為教師自我導向發展的主動式學習資源。要進一步推進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實行聘任制,變身份管理為崗位管理,建立崗位責任制,健全競爭和激勵機制,促進教師自我導向發展。社會要進步營造尊師重教,尊重知識的社會風尚;社區要為教師專業發展如專業實踐和調查等提供便利條件;家庭要理解教師專業發展的長期性和艱苦性,要積極給予情感支持。
基金項目: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課題(項目批準號:09YJA880136)。
參考文獻:
[1]單中惠.教師專業發展的國際比較[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2]張典兵.成人自我導向學習:理念與策略[J].繼續教育研究,2007(5).
[3]魏光麗.成人自我導向學習之探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6(12).
(作者簡介:何興國(1980—),湖北荊州人,臺州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教師教育;范潔梅(1963—),浙江溫州人,臺州職業技術學院黨委組織部部長、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