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充分發揮先進文化在縣域文化建設中的引領風尚、教育人民、凈化靈魂、服務社會、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文章從四個不同的側面分析了縣域文化場館建設改革與發展對策。
關鍵詞:縣域文化;場館建設
挖掘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發揚優良傳統文化,保護開發文物文化,宣傳弘揚“紅色文化”,創新生產科學文化,消費文明生活文化,建立新型生態文化,大力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好地滿足人民精神需求,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一、調動各方積極性,推進縣域文化場、館、站、室建設
調動各方積極性,集國家、集體、企業、個人力量,投入縣域文化場、館、站、室建設。建立研發文化產業的文化、工業商業、服務業、生態農業等復合產業平臺,進行文化場、館、站、室建設。通過研究、整合、改造現有文化設施,確定重點項目建設,帶動文化產業龍頭企業建設,同時要注意政策配套,自愿結合,產權明晰,特別是大的兼并、收購、合作行為,要依法依規進行。
二、加強文化工作隊伍建設,推動縣域文化可持續發展
重視人力資本與文化建設的關聯作用。既要加強縣域文化管理體制建設,又要堅持以人為本,培育一大批懂管理、懂文化、懂市場的高素質人才,并在文化建設實踐中提高隊伍的整體素質。一是加強和完善縣域文化管理體制;二是加強文化工作者隊伍建設。對現有的文化人員進行專業培訓,提高縣域文化事業單位文化管理人員的整體素質;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充分調動專業人員的積極性,加強基層文化隊伍的教育培訓。同時要從每年的優秀大學畢業生中選拔熱愛文化工作的人才,到基層就業和以志愿者形式服務文化工作,縣域文化志愿者的培訓和機制完善是一項需要長期規劃與建設的工作。與此同時,積極培養縣域文化中的農民文化骨干,發揮民間藝人、文化積極分子、文化能人的作用,讓他們充分展示才藝,活躍基層(農村)文化生活,傳承發揚民族文化精神,發揮農村文化人的的帶頭示范作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農村文化建設。
三、探索建立縣、鄉(街道)、村(社區)三級文化組織管理機構,完善服務主體的縣域文化建設管理服務體制
建立黨委領導、政府主導、文化引領、服務主體、社會公眾共享、職能責任協調、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的文化組織管理體制。探索在城鎮街道社區和農村鄉鎮社區建立以政府為主導、鄉鎮(街道)為依托、村組(社區)為重點、農戶(居民)為對象的管理服務體系。建立經濟、文化、制度協調統一,生產、生活、消費有機統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一致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加強縣、鄉(街道)、村(社區)文化設施、文化場所、文化服務網絡的建設與管理。充分發揮縣域文化場所,如文化廣場、文化館、圖書館、鄉村文化站、文化活動室的功能和作用。探索集廣播影視、文藝演出、圖書閱讀、科學培訓、體育健身、休閑娛樂、管理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服務機制。鄉鎮可結合機構改革和站(所)整合、建立鄉村(社區)文化一室多用,服務三農(居民)的便民服務體系。將一些閑置村級房屋、場所、單位空閑廠房、辦公樓維修改造為文化活動場所。探索縣與各鄉鎮中小學、企事業單位的圖書室、電子閱覽室、健身房、演藝廳定時就近向群眾開放,就地取材,充分利用一切資源建成宣傳文化、娛樂、活動中心,開展多樣、豐富、靈活、方便、實惠的文化服務與管理。
四、發展縣域文化,追求人文素質、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
文化改革發展必須“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這是正確協調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關系的必然要求。文化建設的目的是教育人民,服務社會,促進發展。要找準縣域文化的切人點,確立群眾在縣域文化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滿足群眾對新文化的自覺需求,追求人文素質、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協調發展。縣域文化建設是我國基層文化建設發展的根基,取得成就的關鍵在于選準切入點和發揚傳承建設的有效載體。群眾中的文化活動,來源于民間,服務于民間,發展于民間。要大力扶持健康有益的民間文化,使之成為文化活動的主要載體,成為群眾自覺文化活動的實踐。要引導群眾在文化活動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全面發展,形成文化活動的城鄉主力。要研究縣域文化建設的疏導方式和方法,通過文化活動實踐,形成政府指導,文化干部領導、理論界輔導、文藝骨干倡導、輿論引導、文化產業利益誘導等方式進行文化引領和疏導工作機制,加快縣域文化建設步伐。在縣域文化建設中要重視并加大宗教管理力度。宗教在縣域文化活動中存在,是歷史發展的結果,我國大多縣域的群眾都信仰佛教、道教,有些地方的群眾還信仰基督教,個別縣域基督教發展較快。宗教信仰自由,但絕不允許違法,破壞國家形象,傷害民族感情。
總之,“郡縣治則天下安”,縣域文化建設上承國家發展戰略,下連鄉村“三農”文化,事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建設。全面實現小康的發展戰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占領農村文化陣地,豐富農村文化生活,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先進文化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教育引導群眾崇尚科學,移風易俗,改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提高民族素質,使縣域文化為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建設,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服務。把生態文化建設與文明轉型統一到縣域文化建設中來。
參考文獻:
[1]塞繆爾·亨廷頓,勞倫斯·哈里森,程克雄.文化的重要作用: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M].新華出版社,2010.
[2]約翰·斯道雷(John Storey),常江.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第5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作者單位:昌黎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