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是基礎,政治是保障,文化是靈魂。堅持“以人為本”,是促進文化發展的必然選擇,那到底什么才是“以人為本”的文化建設?“以人為本”的文化創建實質是什么?新時期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實際現狀如何?有什么新經驗、新情況、新問題?廣大農民對精神文化生活有哪些新期盼、新期待、新要求?從多角度審視如何滿足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筆者根據自己基層文化工作經驗,圍繞如何推進新農村文化建設問題試談幾點看法。
一、大港頭鎮文化發展現狀和問題
1.文化受眾層面單一。目前農村普遍流出人口多,流入人口少,以大港頭鎮而言外來人口流入143人,而流出人口多達兩千人,其中大多數為青壯年人群。參與文化活動、接受文化活動的大多數都是村中老年人群。調查顯示,大港頭的文藝骨干的平均年齡為50歲左右。就目前的文化工作來講,這一階段的人群基本涵蓋了受眾群體的全部。
2.村鎮兩級對文化工作重視程度不夠。文化工作并未納入鄉鎮考核制度,所以造成村鎮兩級對農村工作的不重視,基礎設施設備以及文體活動場所普遍缺少,以致于農民的文化生活極其枯燥單調。就大港頭鎮而言,只有少數村文化活動室場地在100平方米以上,大部分村文化活動室面積集中在20-80平方之間,不僅如此,其中大部分村的文化活動室甚至變成了空殼和儲藏室,送去的圖書放著落灰塵,大部分農民享受不到公共文化資源的好處。
3.對農村文化事業發展的投入相對不足。當前農村文化活動投資主體單一,政府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主要投資者。盡管財政在文化事業經費投入方面逐年有所增加,但是與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還有很大差距,為農民提供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總量偏少、質量不高。
4.農村文化主體不明顯。主要表現是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農民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和體現出來。一些村民對政府組織的文化活動并不十分關心,更多的青年人更喜歡上網、看電視、打麻將,還是過著自娛自樂式的文化生活,主動參與文化活動的意識不強。
二、如何“以人為本”促進文化發展的一些建議
(1)立足以人為本推動發展,立足特色人文環境,突出個性文化,發展文化品牌。
以大港頭為例,由于大港頭具有省內外著名的“麗水巴比松”畫派和專業美術寫生創作基地“在水一方寫生創作中心”,所以政府在談及大港頭區域文化產業項目定位時提出的“畫鄉”突出了其文化特色和發展定位。把打造作為 “古堰畫鄉“作為大港頭的一張名片。但是提出一個地方的文化特色很容易,但是要全方位的打造這一特色并非易事。這不僅僅需要依托當地文化站配合通過深入的市場運作,提高文化品牌的市場認知度,并且形成循環經濟,而且需要提出切實可行的策劃方案來全方位整合文化資源。只有這樣才會為文化產業注入活力,并增強其發展后勁。
大港頭鎮,自然資源得天獨厚,缺少的就是人所造就的文化氣息。如何利用現有的資源來發展大港頭鎮的可持續性發展的文化,是我們該深究的問題。目前“畫鄉”的文化品牌遭遇到兩個困難境地:(1)畫鄉說依托的主體群——畫家、畫工均來自福建等其他省市,本地群眾無一參與文化藝術品創作和運營。如果說一味依靠外地的油畫師想把當地的油畫文化產業做大很難,同時,完全地依靠外來的藝術資源也是不牢固、不長久的。(2)雖然大港頭被譽為“古堰畫鄉”,但是他的整體文化藝術氛圍和基礎是非常薄弱的。學校沒有興趣課的開展,大港頭的藝術類師資有限,大多數孩子和一般村莊的孩子一樣只能在泥沙堆里、電視機前度過空閑的時間,這對“畫鄉”的可持續性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筆者認為,就現階段,由文化部門牽頭在大港頭創辦“畫鄉藝術培訓工作室”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的。工作室可挑選現有畫室中一部分基本功扎實,并且有一定語言表達能力的畫工加入教師隊伍,同時在大港頭鎮范圍內招募學員,每周末開展畫畫培訓(主要針對少兒)并收取相應的培訓費用,所得的費用用于發放給教課的畫工。這樣做的好處一方面是解決眾多畫室都面臨著生意冷清,生計困難的問題。特別是在文化藝術品市場低迷時期,這直影響到畫室的存亡和畫鄉的發展。給予畫室提供一定的經濟收入,很大程度上很緩解生存壓力。另外一方面,大港頭鎮自從加大旅游產業的開發,帶動了周邊相關產業,特別是服務業的發展。然而農民本身的文化技能并沒有得到顯著提高。深圳市的大芬油畫村倒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90年代末,香港的畫家來到此地,租用民房招募學生和畫工進行油畫的創作、臨摹、收集和批量轉銷,由此將油畫這種特殊的產業帶進了大芬村。與此同時政府引導許多居住在大芬村內的村民開始學油畫,賣油畫,油畫村的形成使村民走上了方便快捷的致富之路。借鑒“大芬”發展模式,開設“畫鄉藝術培訓工作室”可以使兒童從路邊嬉戲轉為日后畫鄉人文力量的最強推動者,若干年以后,讓這一文化品牌實行可持續性發展。同時,讓一些就業困難,但有意向從事藝術品工作的青年有一技之長,從而可以找到自己的落腳點。
(2)立足以人為本推動發展,構建合理化財政分配制度,以集約型代替粗放型[注解:這里所說的集約型是具有高度利用率的財政投入,因地制宜的投入方式,有的放失,事倍功半。粗放型是指一味依靠增加財政投入,不做任何分析調研,以至于事半功倍。
目前,在農村普遍存在一些文化資金分配上的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農村文化活動器材資金投入分配不均衡。目前由政府補貼購買的文化活動器材主要分室內器材和室外器材兩類。室外器材大致分為健身類器材和籃球器材兩類;二是室內類器材,如象棋、跳棋、軍旗、各類書籍等;在這兩類器材中,健身類器材和籃球器材配備得最多,棋牌類器材配備得較少。但是據調查了解,參與農村文化活動的主要人群是中年婦女和老人,而青年人由于工作繁忙或者外出務工進行文化活動的次數較少。作為文化活動主體的中老年人,他們最喜愛的文化活動往往是象棋和撲克牌等棋牌類活動。但是由于現有器材在配置上存在不合理現象,特別是一些籃球場地成為農民曬稻谷和堆放雜務的場所,甚至有些村不具備室外建設籃球場的條件,贈送價格不菲的籃球架只能當作廢鐵堆放。文化資源配置實際操作起來很難按照“突出重點、節約配置、內外協調、形式多樣”的原則進行。分配的主體要根據居民的喜愛程度對活動器材進行配置,對居民特別喜愛的活動器材就要有重點地多配置一些,對居民不喜歡的就可以不配置或少配置,這樣既可以滿足當地居民的實際需求,又能節約資金。
2.財政支出結構的欠合理性。一些鄉鎮在文化活動、培訓、輔導等資金少之又少。近年來,政府每年對每個中心文廣站投入1.6萬元的專項資金,進行大型文化活動演出;1200元的專項資金用于每場的送戲下鄉演出,但是對于日益膨脹的物價來說,這筆資金越來越顯得捉襟見肘,一些鄉鎮只能下降文化活動的場次和文化活動質量來節約開支。對于一個村景合一的景區來說,項目投資必不可少,但是旅游活動是文化驅使的結果,消費者審視是否值得去旅游,主要考慮的是旅游景區文化含量。單純一味的考慮增加建設旅游資源,而忽視群眾文化作為文化產業的主要地位,無法讓旅游資源長久。這就必須從多角度來看待文化發展,一是俯視,文化產業要登高望遠,從專業的角度來做活文化;二是從群眾角度出發謀劃文化;三是仰視,說到底,文化是為群眾服務,要放低身段,從服務的角度來謀劃文化。實踐證明,忽視“以人為本”的文化導向性作用是很難達到文化的可持續性發展的。而解決這些矛盾的關鍵,首先在各級部門的深入基層,走訪調查、摸底排類,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做好資金分配。科學的分析怎么分配,誰來分配的問題。
(3)立足以人為本推動發展,必須堅持文化培訓優先發展的原則,把文化培訓作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手段。
文化培訓的內容不僅僅是吸收外來文化的過程,同時也是宣傳農民最具特色的文化,并且從多角度將其放大的過程。除了以上所提到的畫畫培訓之外,把獨具大港頭鎮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也顯示尤為重要。2008年的文化遺產普查中,通過普查共發掘整理了大港頭鎮范圍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有3200余項。其中獲得省市級文化遺產的處州亂彈、唱古詞、民間山歌等優秀文化都面臨著后繼無人的窘境。如若提供一個平臺,使更多的當地群眾認識它們并且提供一個場地和資源讓有興趣的農民去學習。不言而喻,這對于傳承在過去的幾百幾千年的耕作過程中形成的文化形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同時,應鼓勵文化人員以非遺為主體進行文藝創作,出新點子,有包裝。同時,還應有計劃、有重點地在縣、市、省的活動上進行介紹和展示,例如推出非遺節等活動,打造一個有血有肉的文化產業。
其實,如何做好農村文化建設是個大命題,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民就是我們需要去關懷的對象。筆者認為,是否愉悅了農民的身心,讓不同角色的人們來到這片鄉土都能感受到這方土地養育出的情懷,這才是最高水準、高質量的文化影響力。
參考文獻:
[1]孫彥琴.新時期群眾文化的發展與建設[J].大眾文藝,2012(21).
[2]武衛平.群眾文化活動組織工作簡論[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2(02).
(作者簡介:何葉青(1984.4-),女,漢族 ,學士,群文館員,浙江麗水甌江風情旅游度假區管委會。)